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6 毫秒
1.
太空新航线     
欢度“太空情人节” 很多人都知道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可知道4月12日是人类首飞太空纪念日的人恐怕不太多。今年4月12日是尤里·加加林首飞太空41周年纪念日。“尤里之夜”网站的组织者们在每年的这一天都要组织庆祝活动。加加林是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也是第一个从太空看地球的人。在太空,他看不到国境线,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视野中的地球是一颗神奇的星球,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小块绿洲,是  相似文献   

2.
1961年4月12日世界第一位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东方1号”宇宙飞船升空.人类从此步入载人航天的辉煌时代,继加加林之后.列昂诺夫成为太空行走第一人;捷列什科娃获得第一位遨游太空的巾帼英雄美誉:波利亚科夫创下了在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纪录: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第一步:格伦以77岁的高龄在太空飞行近10天:60岁的美国  相似文献   

3.
武苑 《国际太空》1999,(11):18-23
尽管可以部分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早已问世,成为目前最先进的载人航天运输器;虽然在轨道上长期运行的载人空间站技术日趋成熟,向大规模开发太空资源方向发展,但所有这一切都无法掩盖最早的载人航天器——宇宙飞船的夺目光芒,至今也不能完全取代这一载人航天“鼻祖”的重要位置,它现在仍活跃在天地往返的第一线。1 大同小异种类多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载人宇宙飞船升空,成为世界航天第1人,开创了载人航天的新纪元。此举不仅使加加林名扬四海,载人宇宙飞船也因此蜚声全球,使人类拥有第一种载人航天…  相似文献   

4.
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绕地飞行108分钟返回地面,开创了人类航天新纪元,也刺激美国决心在60年代末把人送上月球。然而,加加林的太空首航并不顺利。 不久前在美国纽约著名的“索斯比”拍卖行里数百件原苏联航天物品及文件中,有一份材料特别引人注目,这  相似文献   

5.
正首飞太空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世界上第一位环绕地球进行太空飞行的人是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他勇敢地跨入人类世世代代生存的大气层以外,开创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新纪元。加加林1934年3月9日生于苏联斯摩棱斯克州格扎茨克区(现加加林区)的格扎茨克市(现加加林市),其父母、祖父母都是农民。加加林15岁时  相似文献   

6.
日月 《太空探索》2009,(11):56-57
1971年踏上月面的艾伦‘谢泼德是12个登月者中的“长者”,时年已是48岁了。但他也是美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英雄。在他与同事合著的《月球之旅:美国去月球的内部故事》一书(1994年此书还被改编为一部电视剧)中透露,1961年4月22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上天的消息又一次在美国朝野引起了巨大的波澜。  相似文献   

7.
1968年3月27日,《真理报》发表一则小消息,称加加林“在执行复杂的演习任务时,由于上来物(气球、天鹅)的碰撞,飞机在不明状况下坠毁,全体乘员遇难。” 事故发生后,苏联政府成立了一个专门调查小组,但没有取得圆满的调查结果,以至于后来产生了各种离奇的解释和传说。 加加林究竟是怎样罹难的呢?  相似文献   

8.
随着载人航天的不断发展,航天员太空停留时间也从加加林最初的1h48min增加到如今“国际空间站”常规驻留6个月,而由美国航天员斯科特·凯利和俄罗斯航天员米哈伊尔·科尔年柯共同执行的“国际空间站”1年期驻留任务也于2016年3月2日顺利结束。回顾世界载人航天走过的历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每一次载人航天任务的顺利完成,都与乘员良好的食品与营养保障密不可分,尤其是随着太空驻留时间的延长,航天食品与营养对乘员生理和心理的健康以及工作绩效方面的影响将愈加重要。为此,对航天营养与食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满足长期载人航天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2011年12月30日,印度孟买的尼赫鲁科学中心举行了世界首位航天员加加林雕像的揭幕仪式。俄罗斯驻印大使和驻孟买总领事及孟买市长等参加了仪式。中心主任马尼卡尔在讲话中称,加加林是尽人皆知和和令人爱戴的人物,曾到访过印度和孟买。他说,印度对科学和航天的兴趣很高,相信加加林雕像能成为该中心一个重要看点。印已在南部城市特里凡德朗的俄罗斯科学文化中心建有一座加加林雕像。  相似文献   

10.
加加林1959年10月向空军指挥部递交了志愿上天的报告:"为发展苏联航天事业,我迫切希望进行航天试飞……"。加加林1934年3月9日出生在一个叫克鲁申诺里的小村庄里。在战争  相似文献   

11.
航天员简谱     
苏联航天员。1946年11月11日生于莫斯科。1970年于莫斯科包曼高等技术学院毕业后,到设计局参加新型航天装备的研制工作。1978年加入航天员队伍,在加加林航天员培训中心修完“联盟T”型飞船和“礼炮”号轨道站飞行的全部课程。  相似文献   

12.
世界著名的宇航员尤里·加加林神秘遇难的悲剧已过去三十多年,但迄今为止,加加林遇难的真正原因仍是世纪未解之谜。前苏联政府加加林遇难原因调查小组于事发19年后的1987年才公布了一些他遇难的推断性原因:加加林驾驶的飞机碰上气旋;飞机为躲避实物障碍或假设障碍进行机动飞行而发生意外;遭到一股突如其来的阵风的袭击;同探测气球或鸟类相撞。对结论三和结论四的说法可通过仪器进行检测。空难现场的调查结果表明,飞机撞地前,驾驶舱的密封状态已遭破坏,但尚未发现飞机撞断解体的痕迹,也未发现撞击飞机的死鸟或其他物体的任何…  相似文献   

13.
正航天员培训中心之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培训中心苏联1960年建立的加加林航天员培训中心,坐落在距莫斯科30千米的森林中,以加加林航天员培训中心为主在当地形成了一个城镇,叫做"星城"。从人类第一位航天员加加林开始的苏联和俄罗斯所有航天员,以及一些国际航天员都是在这里培养的,这里已经成为举世闻名的航天员培训基地。  相似文献   

14.
马爱军  刘巍 《国际太空》2012,(10):42-48
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水槽实验室自1980年投入使用以来,在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及目前正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舱外活动训练及试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根据苏叙两国1985年10月签订的协议,叙利亚派出法利斯和哈比布两人到苏联“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受训。两人经过将近一年的学习,掌握了俄语、飞行动力学、控制系统和宇宙航行基本原理,还为他们开设了练习器实际作业、医学-生物学训练和体育训练课。仅上述课程用了约1400小时。 1986年8月至12月,叙宇航员熟悉“联盟-TM”飞船和“和平号”轨道站。叙苏宇航员在完成第一阶段的训练后,被分成了两个乘员组——基本组和备份组。按惯例由派出国确定分组,但是这一次,叙利亚委托苏联对两名宇航员分组。由各方面  相似文献   

16.
正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科研试验训练中心(简称"加加林中心")的历史是与国家和世界载人航天的诞生和发展紧密相关的。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均致力于建立和推广创新技术,形成了独特的航天员选拔、训练和飞行后康复体系。现阶段加加林中心的创新发展瞄准了世界载人航天的发展趋势,保障更高效地利用低地球轨道实现未来月球开发计划,验证星际考察的训练和飞行的关键技术。为保障实现未来的载人航天计划,该中心进一步发展和  相似文献   

17.
正俄罗斯航天员选拔和训练系统的建立,与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标志性的首飞是分不开的。加加林的首飞也奠定了载人航天飞行纪元的开端。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俄罗斯航天员选拔和训练系统确保了多个载人计划的高效实施。目前,该系统已成为航天探索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关键要素,离开这一系统的支持,载人飞行将是寸步难行。事实上,航天员训练中心建立之日与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时刻之一—尤里·加加林首次太空飞行仅仅相隔了1年多。为实现人类的首次航天飞行,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中心,其任务就是选拔预备航天员,并训练他们  相似文献   

18.
京哲 《太空探索》2003,(1):16-17
▲ “东方”号飞船 “东方”号飞船是世界上第一艘单人载人飞船。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东方”号载人飞船首次进入太空并安全返回,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东方”号在载人飞行之前,进行了9次无人飞行试验,试验飞船中多数载有动物或假人,9次无人飞行试验中,有2次发射失败,2次回收失败。  相似文献   

19.
实言 《国际太空》2002,(12):3-10
□□人们不会忘记,苏联第1颗人造卫星1957年10月4日发射成功后不到4年,加加林就于1961年4月12日乘飞船登上太空。美国也类似。可是为什么中国的卫星早在1970年就腾空而起,但直到20世纪的日历全都翻完,中国的航天员仍然没有起飞呢?这一两步的距离我们为什么一走就是30年?  相似文献   

20.
路迪 《国际太空》1999,(6):20-21
1999年4月15日,陆地卫星-7(Landsat-7)用一枚德尔他-2火箭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进入了一条高705km、倾角98.2°的太阳同步轨道。Landsat-7是美国航宇局(NASA)“地球使命计划”中的一部分,又是美国“国防气象卫星计划”(DMSP)和“泰罗斯”(Tiros)卫星的继承卫星,同时也是NASA1972年开始实施的Landsat计划中的最后一颗卫星。这颗卫星的发射,标志着一个时代——即大型、昂贵的Landsat系列地球观测卫星时代行将结束,NASA的下一步将发展较小、较便宜和研制周期较短的地球观测卫星。Landsat-7的主承制商是洛马公司。卫星总经费约需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