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同一卫星观测平台上的不同偏振遥感器,可通过数据融合获取更高质量的探测结果。基于该设想,搭建了由高精度偏振扫描仪(POSP)和同时偏振相机(SIPC)构成的同平台偏振仪器航空验证系统,并完成了飞行实验。文章系统阐述了其系统构成、数据预处理、视场匹配和交叉定标方法,评估并展示了部分航空验证结果。结果表明:POSP和SIPC视场匹配误差约为0.12个POSP像元;通过偏振交叉定标、均匀陆地地表这2个仪器辐亮度偏差为2.54%,偏振度偏差为0.013,验证了双偏振仪器探测数据的有效性和交叉定标的可行性。为星载偏振交火探测系统设计、数据预处理、偏振交叉定标方法和在轨应用评价等提供了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2.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DQ-1)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科研卫星,其运行于705 km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装载大气探测激光雷达(ACDL)、高精度偏振扫描仪(POSP)、多角度偏振成像仪(DPC)、紫外高光谱大气成分探测仪(EMI)及宽幅成像光谱仪(WSI)等5台遥感仪器,通过主动激光与被动高光谱、多光谱、多角度、偏振等手段结合,实现对大气CO2、细颗粒物、污染气体、云和气溶胶等要素,以及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等进行大范围、连续、动态、全天时的综合监测;卫星CO2柱浓度探测精度优于1 ppm,为国际最高。卫星入轨后各分系统工作正常,在轨测试结果均满足要求,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大气环境综合监测、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作物估产、农业灾害等应对能力,推动生态环境、气象、农业农村等领域遥感应用。本文概述了DQ-1卫星的总体设计方案,总结了卫星的主要技术特点及创新点,介绍了卫星系统在轨测试情况,并对卫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文章总结了中国民用卫星载荷特点和现有定标技术概况,确立了适合中国遥感卫星光学载荷特点的在轨场地定标算法流程,并成功应用于民用遥感卫星的辐射性能在轨检校分析;以民用遥感卫星数据为基础,研究典型的陆地特征参量地表反射率和地表温度反演算法,并基于初级产品开展必要的应用示范研究。结果表明:文章规定的定标方法可准确检校卫星载荷在轨辐射性能变化情况,获取的定标系数精度满足后续定量应用的需要,基于中国遥感数据的应用示范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针对大气环境监测卫星上国际首次采用主被动结合探测体制的效能,在卫星研制初样阶段开展了多载荷综合探测航空校飞试验,验证了大气探测激光雷达(ACDL)探测性能以及双偏振载荷匹配探测原理,并为地面应用系统提供真实遥感数据源,验证数据处理方法的正确性。详细介绍了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校飞试验的总体设计方案,系统阐述了试验目的、系统构成、试验过程,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为卫星发射入轨后应用效能保证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后续校飞试验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5.
为满足“羲和”卫星在轨超高指向精度(优于5×10-4 (°))和超高姿态稳定度(5×10-4 (°)/s)要求,开展地面复杂环境下的磁浮机构高精度分离测试研究。分析地面测试的静态误差、动态误差和测量误差,以气浮系统变化、厂房环境和气浮平台精度为主要影响因素,试验验证了分析结果。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面超静环境下的磁浮机构高精度分离测试方法,解决了传统测试方法难以满足卫星高精度分离测试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图像三要素与MTF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低分辨率在轨运行卫星遥感器的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的监测一直是研究的难题.现提出的方法解决了中低分辨率在轨运行卫星遥感器MTF监测的关键技术.考虑到卫星遥感器的最终产物是遥感图像,从图像信息理解的三要素出发,即灰度、纹理和边缘,分析图像三要素与遥感器MTF的关系.在分析过程中,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不仅对多组原始数据进行了简化,而且对图像参数进行了降维.通过与其它方法的比较,进一步验证了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降维的有效性;同时实验结果亦表明了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可靠性.最后建立了图像单个综合参数与MTF的关系模型,拟合结果说明,此模型能较好地表达图像参数与MTF之间的关系,这将为在轨运行条件下的建模提供十分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是我国首颗大气环境综合探测卫星。本文介绍了大气环境监测卫星的姿轨控分系统(AOCS)设计,包括体系结构、高精度姿态测量设计和稳态飞轮控制方案等,重点论述了姿态补偿方法和在轨验证情况。在轨数据表明,卫星的姿态测量精度、指向精度和姿态稳定度均满足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8.
刘通  朱文豪  梅悦旎  陈健  张静  顾洪汇  高蕾 《上海航天》2022,39(3):138-144, 152
小型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对储能电池系统提出了轻量化、大功率的要求,现有的SAR卫星用电池难以满足需求,急需开发高能量高功率的锂离子电池。采用兼具容量和功率性能的镍钴铝酸锂(LiNixCoyMnzO2, NCA)作为正极活性材料,高容量中间相炭微球(MCMB)作为负极活性材料,显著提升了电池体系的容量和比能量。通过设计极片的活性物质载量和电解液用量,保证了电池功率性能(≥10 C)的发挥;通过加大电极片面积和极柱尺寸,控制了大倍率放电时电池温升。研制了兼顾高比能和高功率的锂离子电池单体,额定容量20 Ah,1 C放电比能量达到180 Wh.kg-1,且10 C放电容量相较1 C保持率96.24%,15 C下持续放电比功率超过2 000 W.kg-1,可以满足下一代轻小型SAR卫星能源供电需求。  相似文献   

9.
为了满足定量遥感对海洋水色遥感仪器定标精度定期监测的需求,提出海洋一号(HY-1)C/D卫星在星上配置具备高光谱分辨率与高辐射定标精度的定标光谱仪的设计方法,实现对同一卫星平台载荷设备的交叉定标。根据交叉定标基本原理,给出HY-1C/D卫星在轨实现交叉定标的流程设计,指出星上定标光谱仪作为参考遥感器需要满足的设计要求,并从工程实际角度对在轨交叉定标精度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在轨同平台交叉定标设计能够有效提升光学遥感器之间的交叉定标精度。  相似文献   

10.
浦江一号卫星是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一颗快速响应型小卫星,于2015年9月成功发射,卫星质量347 kg,运行在高度481 km的太阳同步轨道。为高效、高精度识别定位地面大范围广泛而随机分布的电磁辐射目标,浦江一号卫星提出了基于单星电磁信号监测载荷与光学成像载荷综合应用的在轨自主任务规划方案。在轨应用表明:该设计解决了电磁信号监测与光学成像高效协同难题,实现了星上自主任务规划时间快于0.10 s,引导指向精度优于0.10°,单次任务连续引导目标数量多于10个,为后续多手段遥感卫星的综合应用及在轨自主任务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外层空间日益军事化,作为反卫星武器的高功率微波武器的研究与发展备受关注,其军事价值日益显现.对高功率微波武器的作用效能及特点作了详细分析,重点评述了各主要军事强国在高功率微波武器方面的研究情况.最后分析了高功率微波武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利用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 I)和液化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 I)的混合酯合成聚异氰酸酯,进而合成聚氨酯(PU)粘接剂,选择有机物联二脲作为该粘接剂的填料。以上述两者作为某推进剂包覆层的主成分,得到的包覆层较单体二异氰酸酯合成的PU粘接剂和无机填料得到的包覆层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相容性、防NG迁移性和阻燃性等。研究结果表明,选择TD I和液化MD I的比例为7∶3,联二脲加入量为40%较为适宜。同时,对力学性能、相容性和阻燃性改善的原因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组合导航系统中,卡尔曼滤波算法的估计特性依赖于精确的系统模型和准确的外观测数据.任何一个条件不满足将导致滤波精度下降甚至发散.为此,本文引入进化神经网络和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技术.仿真结果证明,文中所提算法能够有效克服常规卡尔曼滤波的缺点,并保持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4.
激光模拟单粒子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脉冲激光模拟单粒子效应是单粒子效应地面实验模拟中新近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本文主要介绍脉冲激光模拟单粒子效应的基本原理、实用性及特点,结合实验室从俄罗斯引进的激光模拟单粒子效应试验系统.选取了几种典型星用器件,在国内首次开展了激光模拟单粒子效应试验研究,研究表明脉冲激光模拟方法是一种有效、安全、经济、方便的地面模拟单粒子效应的方法,它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地面模拟单粒子效应方法的不足,是地面评估星用器件和集成电路抗辐射加固的另一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一种高精度的X射线脉冲星导航TOA估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X射线脉冲星导航(XPNAV)系统的基本观测量--脉冲到达时间(TOA)的估计问题,提出一种高精度的TOA估计方法。该方法基于特征子空间分解类算法的高精度的参数估计特性,首先通过细致分析标准轮廓与折叠轮廓之间的互相关结果,构造新的观测方程;然后对该方程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两个相互正交的特征矢量;最后利用两个特征矢量之间的正交性完成TOA估计。数值仿真结果有效校验了算法的性能。  相似文献   

16.
现代高技术战争条件下,电子战任务和电磁环境中威胁信号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复杂,要求电子战支援系统(ESM)天线传感器能够接收和检测各种不同极化的威胁信号,即具有全极化接收能力。本文首先简要的介绍了一种性能优良的天线一双极化曲折天线(DPSA),然后提出了利用单个双级化曲折天线,将现有机载雷达告警接收机升级为全极化接收机系统的四种解决方案,其中重点介绍了基于极化组合/分解思想的第四种方案。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测定六硝六氮杂异戊兹烷基(HNIW)两个主要中间体四乙酰基六氮杂异戊兹烷(TAIW)和四乙酰基二苄基六氮杂异戊兹烷(TADB IW)纯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二极管阵列紫外检测器检测,检测波长230 nm;中间体TAIW采用水作溶剂,DE-613反相色谱柱,甲醇流动相分离;中间体TADB IW采用冰醋酸溶解后水稀释,Symm etry-C18反相色谱柱,甲醇-水流动相分离。结果表明,两中间体分析方法标准偏差均小于1.0%,标准样品回收率均在100.0%左右,准确度和精密度较好,满足HNIW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8.
自聚焦算法是获得高质量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图像的重要步骤。针对复杂成像场景和复杂运动误差SAR自聚焦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最小熵自聚焦方法。方法通过高阶多项式函数拟合相位误差,以图像熵为代价函数,利用遗传算法最小化代价函数进而估计出相位误差,尤其适合于成像场景没有孤立强散射点、高阶相位误差不能忽略的自聚焦问题。仿真数据和实测数据处理结果证实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郭庆  魏瑞轩  许洁  胡明朗 《宇航学报》2011,32(2):336-342
针对现有基于地磁/加速度计的姿态估计算法存在状态误差协方差阵的奇异值和需要准确已知当地地磁矢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姿态估计基本方法。该方法采用修正罗德里格参数(MRPs)表示系统动态,消除了采用四元数法导致的状态误差协方差阵的奇异值问题;根据地磁场缓变的特性,将地磁矢量作为平稳过程加入到状态变量中,使得姿态估计不再需要准确已知当地地磁矢量。针对大初始误差和有色噪声对基本方法的影响,通过引入模型误差预测(NPF)和无迹粒子滤波(UPF)方法对其进行改进,提出了基于模型预测无迹粒子滤波(NPUPF)的地磁/加速度计的姿态估计新方法。仿真结果表明,NPUPF方法可在大初始误差和非高斯条件下实现高精度的姿态估计,提高了基于地磁/加速度计的姿态估计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黄杰文  祁海明  李杨  禹卫东 《宇航学报》2011,32(11):2387-2394
为解决DBF\|SAR系统数据率巨大和星上处理复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将各通道回波和距离向匹配滤波器都1比特量化的处理方法。首先证明当回波信噪比较低时,符号位已包含了目标的幅度信息,从而为1比特量化提供了可能;在此基础上,利用各通道间信号相关性强而噪声相关性弱的特点,通过数字波束成形技术,提高了系统信噪比。接着探讨了该方法的硬件实现结构和资源消耗情况。最后,仿真结果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在不明显降低成像质量的前提下,简化了系统电路设计和减小了数据率,对DBF\|SAR系统的工程实现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