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满足某型航空发动机三支点推力轴承轴向力测试要求,提出了弹支轴向力传感器和测力环并行测量方法和双向轴向力组合标定方法,给出了弹支轴向力传感器测量原理,开展了弹支轴向力标定仿真分析和试验研究,给出了中央传动齿轮箱(IGB)和棒轴承对标定结果的影响,并与发动机测力环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弹支轴向力传感器输出受安装位置和对象影响较大,有未装配IGB和棒轴承的标定数据偏差分别可达73.4%和17.8%,按发动机实际装配关系进行标定组件装配才能提高测量精度。发动机实测结果表明:弹支轴向力传感器多通道全桥取均值的测量方法和测力环轴向力数据趋势一致,由此验证提出的双向弹支轴向力测试方法具有很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多维动态力传感器研制中存在的输出特性随力作用点改变而变化的问题,提出了偏载特征模式识别方法,对铣削测力平台的输出特性进行了实时修正,大幅度提高了力传感器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低量程应变式压力传感器的精度,将测力轮毂应变梁与带中央硬芯的测压膜片相结合,构成了新颖的梁膜一体的弹性元件。通过有限元方法对弹性元件的结构参数进行匹配,找到了最佳参数值,并制作实物加以验证,表明所选参数是适当的,使传感器的精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满足了低量程压力范围内高精度测量的要求。同时该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加工装配、成本低廉的特点,符合传感器技术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采用双尾支撑测量形式的加工、装配误差会使系统内应力过大,影响测量精度。针对某“双机身”飞机CTS 风洞试验气动力测量需求,发展基于多维力天平内置的风洞分布式支撑天平测力试验技术;研制具有消除系统内应力功能的双支撑系统,提出两种6 分量双支撑天平校准及测力方法,并对数据处理和双支撑系统可靠性进行检验加载、对比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风洞分布式支撑天平测力试验技术能够有效消除双支撑天平系统由于过约束而导致的固有装配内应力,双支撑天平系统各部分连接、测量可靠;两种校准测力方法测量精度相当,均能达到单台应变天平测量误差水平,可满足风洞试验测量精度需求;综合考虑现有校准设备校准能力,最终采用“合成式校准测力”方法进行的风洞试验,获得了满意的试验测力精度。  相似文献   

5.
蒋智  高歌  宁晃 《航空动力学报》1991,6(1):86-88,96
在表面减阻试验测量中,测力方式有多种多样[1],但是,由于它们测力的基本原理是测量在力作用下使弹性元件产生的位移,这将影响测量摩擦阻力的精度。   相似文献   

6.
●DMP—90B高精度数字测力仪采用美国最新超高精度A/D转换芯片,配以8031经典单片机技术,使DMP—90B测力仪具有超高的精度(0.003%FS)、齐全的功能(具有打印输出、串行口通讯、可配六个不同的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是计量站、测试所和计量室必备的专业计量测试设备。可检定标准测力机、材料试验机及拉压力的测量。价格:7800元/台(不含传感器)●DMP—90C高精度数字扭矩测量仪采用多通道及校准系数,直接可配六个不同量程的扭矩传感器,测量精度可达0.05%FS,数据打印输出,串行通讯,可实现扭矩试验机、扭矩板手的检定。价格:7000元/台(不含传…  相似文献   

7.
DMP— 90 B高精度数字测力仪采用美国最新超高精度 A/ D转换芯片 ,配以 80 31经典单片机技术 ,使 DMP— 90 B测力仪具有超高的精度 (0 .0 0 3% FS)、齐全的功能 (具有打印输出、串行口通讯、可配六个不同的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是计量站、测试所和计量室必备的专业计量测试设备。可检定标准测力机、材料试验机及拉压力的测量。价格 :780 0元 /台 (不含传感器 )● DMP— 90 C高精度数字扭矩测量仪采用多通道及校准系数 ,直接可配六个不同量程的扭矩传感器 ,测量精度可达 0 .0 5% FS,数据打印输出 ,串行通讯 ,可实现扭矩试验机、扭矩…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新型标准测力仪,其弹性体设计为空心圆柱,应变的测量采用光栅传感器取代传统的百分表,测量力位以数字显示。  相似文献   

9.
余光志 《航空学报》1988,10(12):609-613
 测力实验的精度是风洞流场、模型、天平和数据采集系统各方商质量的综合反映。为突出对风洞设备主要问题的研究,只考虑同期实验的精度问题。假定天平的静态性能(静校结果)已具有通常的指标(精度0.1%),则吹风实验时天平信号的重复性与风洞气流脉动、  相似文献   

10.
用一个由恒微测力并经精确校准的气浮LVDT传感器和相应软硬件组成的测量系统对非球面加工工件表面进行在机测量。用测得的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并与刀具的实际编程轨迹相比较。经计算机处理后,将补偿信息反馈到数控系统,并将得到的工件面形精度测量结果以图形的方式显示在显示器上。  相似文献   

11.
考虑到各种标准机的特点并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本项目所研制的叠加式力标准机采用一个比被检定的测力仪准确度高的传感器作为标准,将其与被校准或检定的传感器串联,并以液压方式加载。通过研究分析伺服控制、液压动力系统的转速转矩、液压源的流量等关键参数以及控制软件,实现了0.03级高准确度叠加式力标准机的研制。  相似文献   

12.
小孔钻削加工自适应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装在钻床夹具与工作台之间的测扭、测力压电晶体传感器,同时测量轴向力与扭矩的变化值, 根据所测扭矩、轴向力大小调整钻削进给量,控制钻头轴向进退及排屑,从而保证小孔、深孔的加工效率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冯仁祺 《航空学报》1989,10(4):219-220
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的PWZ-1型弯曲扭转疲劳试验机(简称A机),由于采取提高测力系统精度,特别是扭力棒质量好、精度高,保证测量力值的准确度以及在曲轴与减速器连接处,采用滑键和螺栓连接的方法,克服由于振动和离心力的作用而引起扭力棒力值的漂移等技术措施,提高了精度。与国内目前同类试验机如上海钢铁研究所PWQ-1型弯曲扭转(东德制造,简称B机)及北京钢铁研究总院PWQ-1型弯曲扭转疲劳试验机(长春材料试验机所仿制,简称C机)相比,居国内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喷管内流试验台六分量测力天平的静态和动态校准的精度和准度,采用了理论计算与标模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天平校准技术研究.对静校的原始数据进行1次项与3次项对比分析,得出了天平在安装、调试阶段的经验模型,重复性标模试验表明完善的数据处理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天平动校精度和准度,试验结果与四分量天平比较,证明了天平性能的可靠性以及以喷管落压比为基准修正测力系统附加力、附加力矩的正确性.该六分量天平校准方法可对其他多分量测力系统的校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飞机多天平部件测力试验中测力部件与模型间缝隙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优化飞机风洞试验模型测力部件缝隙的方法。优化时,将缝隙设计成迷宫槽形式,使气流不能够直接通过该缝隙从而减小了窜流影响。采用该优化设计方法的某飞机结果与未采用优化设计方法的类似构型飞机结果相比,升力准确性提高8%,侧向力准确性提高3%。  相似文献   

16.
为评估脉冲风洞一体化飞行器的测力精度,根据脉冲风洞测力系统特点,对其进行简化,建立其动力学方程,并获得其动态脉冲响应衰减函数;分析测力系统输出信号变化规律,对其进行傅里叶变换,获得系统振动主频,并运用神经网络、梯度下降法对天平信号进行准确拟合,预测了测力信号的趋势值;对多次试验结果进行了信号拟合和趋势预测,获得了天平测力的精度。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预测天平稳定输出结果,且当天平输出信号达到4个周期时,测力精度能够达到97%以上。   相似文献   

17.
单模块超燃发动机推力测量天平研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贺伟  童泽润  李宏斌 《航空动力学报》2010,25(10):2285-2289
介绍了用于单模块超燃发动机推力测量的力传感器单分量天平的研制、应用,通过脉冲燃烧风洞和长时间风洞试验,天平/模型/支撑系统频率为20 Hz,在脉冲燃烧风洞有效试验时间内(约300 ms)可获得较为稳定的测力信号,基本满足脉冲燃烧风洞单模块发动机测力要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脉冲燃烧风洞和长时间风洞获得了相同的发动机推力收益,验证了天平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目前应用于角度测量中的几种典型倾角传感器的原理和性能特点,讨论了在飞机舵面偏角静态测量中倾角传感器的选用,以及动态测量中力平衡式伺服倾角传感器的使用。应用实践证明:用倾角传感器代替传统的角位移传感器,省去传感器的专用支座和连杆传动机构,简化了安装,提高了测量效率和精度。  相似文献   

19.
由于EJⅡ-100型杠杆式力标准机测力工作台的结构特点,以及长期频繁的使用造成力标准机测力工作台系统各部件的磨损,导致部件之间的配合间隙加大和部件的定位偏差,因此影响了力标准机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航空类发动机叶片的自动化磨抛精度,减小复杂曲面叶片加工轨迹控制误差,采用基于六维力传感器的机器人力/位混合控制策略,实现机器人磨抛轨迹的在线修正。搭建以Staubli机器人和ATI六维力传感器为核心部件的叶片磨抛验证平台,通过C++开发上位机,采集磨抛过程中六维力传感器信息并进行Kalman滤波。通过示教确定机器人运动轨迹,对机器人运动轨迹与力传感器信息进行采集分析,确定基于力/位混合控制可以实现机器人运动轨迹的在线修正,为复杂曲面的叶片磨抛轨迹控制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