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日食和月食     
正自古以来,中国人普遍认为日全食预示着不祥之兆。同样,在国外也普遍认为日食预示着即将发生奇迹,如上帝的愤怒,或统治王朝的灭亡。当古人把日食看作是造物主的伟大行为时,物理学家把日食看作是科学的胜利。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大约是月球到地球距离的400倍。太阳的直径大约是月球直径的400倍。这就意味着,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亮的大小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2.
季明 《飞碟探索》2007,(6):46-47
在民智未开的时代,日食被认为是不祥之兆,是上天警告人类的一种动作;而民间则说是天狗要吃掉太阳,所以要敲打碗盆把天狗吓走.其实,日食只是一种掩蔽现象而已.日食的主角是太阳,但实际上最关键的角色是月球,而地球只是一名刚好路过的观众而已.日食是月球遮住了太阳,影子落在地球上,所以地球上某些地区的人看不到太阳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3.
希腊第一位自然哲学家泰勒斯(公元前640~560年)据说曾在埃及学得几何学知识,在美索不达米亚学到天文学,他根据迦勒底人的“莎罗”周期,预报了公元前585年所发生的日食公元前500年左右,古希腊人第一次对太阳的本质和大小作了科学的推测。爱奥尼亚学派成员、雅典的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25~547年)认为:太阳是一块灼热状态的石头,其大小与希腊的版图相仿;他还提出日食是月亮遮住太阳的结果。后来他被控告为无神论者,放逐于小亚细亚。这是阿那克西曼德使用土圭测量日影▲哥白尼和他的太阳中心体系波兰天文学家(1473~1543)。长期从事天文观测…  相似文献   

4.
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期间电离层参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多个电离层垂测站的数据和IGS-TEC数据资料, 结合日地空间环境指数, 分析了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期间中国地区电离层参量(反射回波最低频率fmin及f0F2和TEC)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日食发生后fmin迅速降低, 日食结束后fmin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 在食甚时刻附近, f0F2和TEC出现明显的降低, 显示了明显的光食效应. 日食结束后5~6 h, f0F2和TEC出现不同程度的正扰动, 在驼峰区更明显; 日食结束后9~10 h, f0F2和TEC出现较显著的负扰动. 由于此次日食发生时伴随着中等强度的磁暴和低纬电场穿透等空间天气事件, 给此次日食电离层效应的深入分析带来很大困难.   相似文献   

5.
阳光灿烂的白天,光焰无比的太阳突然被一团黑影蚕食、吞噬。刹那间,夜幕降临,凉风习习,飞鸟坠地,鸡狗四处逃窜。人们看着这一切,惊恐万分、紧张地聚在一起,敲锣打鼓、大声喊叫,试图驱散陡然而至的黑夜。这是古代发生日食的情景。  相似文献   

6.
太空问答     
正日冕仪是干什么用的?太阳有光球层、色球层、日冕,但我们看到的太阳光球层的白光太亮了,导致我们对色球层和日冕“视而不见”。要看见这两个地方,就得等到日食的时候,中间的强光被遮住。太阳大气最外圈的日冕的亮度是光球  相似文献   

7.
日落与月落     
《飞碟探索》2014,(6):6-6
2014年4月29日,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省东南角的布里斯本市的天空中,太阳与“新月”同步西沉。这幅组合影像除追踪了日食的进程外,也记录了西方地平线附近从云层漏出的云隙光和月亮剪影。今年的下一次日食将发生在10月23日,届时大部分北美地区都可看到这一天象。  相似文献   

8.
星星的脸     
钱芸 《飞碟探索》2007,(11):40-41
当太阳西沉、暮色渐隐之际,星星们便慢慢地露脸,美丽的星空又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看星星,会让人有种幸福的感觉,但这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一种幸福.尤其是在现今工业化的社会中,观星竟变成一种奢侈的享受:在城市里,严重的光害使人们看不见头上这片无限的世界,繁忙的生活让人们已忘记抬起头来,享受这大自然赐予的幸福.  相似文献   

9.
首次利用廊坊中频雷达和武汉、嘉兴、廊坊等三站GPS对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电离层效应进行了观测.日食期间,中频雷达D层78km高度上电子密度减小了约67%,电子密度为200cm^-3的高度上升了近10km,GPS/TEC减小了1TECU左右,其变化的最大相位与日食最大相位几乎同步;日食后,观测到周期为2个多小时的电离层扰动现象.  相似文献   

10.
日月 《太空探索》2008,(1):56-57
哈雷彗星是第一颗被证明是太阳系成员的著名彗星,也是人们研究最多的彗星.其实它的质量并不大,只是十万亿吨(10 16千克),月球的质量还比它大几百万倍呢!但也许是因为它绕太阳运行一圈的周期平均为76年,接近于人类的平均寿命,所以让人倍感亲切,一代一代也传下了不少的佳话.  相似文献   

11.
正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为地球上的人们带来了赖以生存的光和热。而在太空之中,太阳也以另一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的地球。一种被称作"太阳风"的高速等离子体流时刻从太阳上涌出,并向太阳系的深处奔去。当它到达地球附近时,会与地球的磁场发生作用。强烈的太阳风暴会引起地球磁场的剧烈变化,诱发地磁暴的产生。在人类活动尚不依赖高技术系统的时代,地磁暴除了会让更多地方的人们有机会一睹美丽的极光外,并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而现如今,严重的太阳风  相似文献   

12.
日冕物质抛射(CME)是太阳质子事件的重要源头.CME的速度和源区位置是太阳质子事件产生的重要因素.通过统计最近5年全晕CME与太阳质子事件的关系发现,速度大且源区位置距离日面上连接地球磁力线足点近的全晕CME更易引发太阳质子事件,其中速度大于1200km…-1、角距离60°以内的样本引发太阳质子事件的概率最高.对3个未引发太阳质子事件的高速全晕CME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CME的主体爆发方向和行星际磁场环境的变化也影响太阳质子事件的产生.因此,在太阳质子事件的实际预报中,综合CME爆发速度、源区位置、主体抛射方向和行星际环境等多个因素才能给出更准确的事件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13.
科学的发展实现了古人神话中的飞天梦,21世纪人类的思想更是飞得更高更远了。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漫游宇宙,为了实现一个心愿回到过去或走进未来,也就成为人类殷切期望实现的下一个梦想。爱因斯坦在科学理论上曾经告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漠河(磁径190°17′E, 磁纬42°18′N)地区接收的哨声和同时观测的电离层资料, 采用南北半球电子浓度不一定对称的假设, 以电离层垂测资料和哨声联合换算的模式法, 得到了1981年7月31日哨声色散常数的日食效应;并粗略地测定了日食期间, 漠河上空沿磁力线分布的电子浓度剖面, 磁通量管电子含量和等效标高的部分结果;此外, 还初步讨论了日食的外电离层效应.   相似文献   

15.
戴明 《飞碟探索》2001,(5):23-25
水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人们很少谈起水星,是因为对于同是内行星的金星来说,它所扮演的角色是那么不显眼.众所周知,水星是九大行星中最靠近太阳的行星,公转轨道半径只有0.378个天文单位,故常被淹没在太阳光辉中不为人所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扰动场差值的方法对1958年4月19日日环食及1968年9月22日日全食期间我国地磁场的日食效应进行了分析。在磁扰日中仍然分辨出了日食对我国有关地区地磁场的明显影响。对比两次日食的分析结果,定性地讨论了日食影响地磁场的大小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水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人们很少谈起水星,是因为对于同是内行星的金星来说,它所扮演的角色是那么不显眼.众所周知,水星是九大行星中最靠近太阳的行星,公转轨道半径只有0.378个天文单位,故常被淹没在太阳光辉中不为人所见.  相似文献   

18.
太阳壮观     
李良 《太空探索》2001,(8):21-22
太阳作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太空之星了。太阳和任何恒星一样,是个炽热的发光气体球,这团“天火”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能量源泉。自古以来,人们就想知道太阳是什么样子?它的结构如何?由于阳光太耀眼了,仅用肉眼根本不能  相似文献   

19.
陈丹 《太空探索》2005,(8):24-27
对于日食,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了;您知道日全食、日环食和日偏食,可您听说过混频日食吗?由于地球的曲面地形关系.以至在食带上的观测者.开头会看到日环食,中间会看到日全食.最终又会看到日环食,您看,这有多神奇。今年4月8日在南太平洋和中南美洲就发生了这样巧妙的混频日食。  相似文献   

20.
关于地磁和太阳活动对Es层形成的影响,已有研究所得结论不同甚至相互矛盾.为研究太阳和地磁活动对Es层的影响,对4个太阳活动周期(1970-2010年)高中低纬度站点每小时Es层的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阳和地磁活动对Es层形成确实具有影响,而且不同纬度Es层与太阳和地磁活动的相关系数也不相同.同时对Es层各参数对于太阳和地磁活动不同反应的原因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