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红外诱饵的调研也在进行当中 ,美三军都迫切得到更好的红外诱饵 ,但从目前技术状态来看相当困难。精心研制出来的机上红外干扰不如人意 ,没有达到它们应具有的性能 ,这样 ,机外红外干扰就显得更重要了。Raytheon公司正努力研制拖曳式红外诱饵 ,从使用灯光源转向使用激光源。该红外诱饵使用了与射频诱饵相似的结构———发射器 ,发射控制和拖曳诱饵。所以两者可以结合起来。对此已有许多方案 ,尤其是用于直升机时。近年来一直寻找更好的告警系统来控制这种诱饵。诱饵并不便宜 ,投资较大 ,如果威胁能被诱饵诱偏 ,最好使用它 ,不过要…  相似文献   

2.
基于机载拖曳式诱饵会对雷达导引头形成双点源干扰这一背景,对拖曳式诱饵对抗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拖曳式诱饵形成干扰的原理,针对拖曳式诱饵不能够对红外导引头形成干扰这一特点,基于雷达/红外信息融合技术,对雷达/红外双模导引头对抗拖曳式诱饵技术进行了研究,论述了双模寻的目标检测跟踪流程。最后在干扰条件下利用雷达/红外信息融合技术对目标跟踪进行了仿真,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拖曳式有源射频诱饵干扰防空导弹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北约轰炸南联盟时 ,美国B - 1B轰炸机队使用空中拖曳诱式饵AN/ALQ 5 0做过试验 ,该诱饵共诱骗了 1 0枚已跟踪轰炸机的南联盟防空军的地空导弹 ,只有一枚诱饵被导弹直接命中。由于诱饵所起的作用 ,挽救了价格昂贵的轰炸机和机组人员生命。探讨拖曳式诱饵干扰雷达寻的制导的角跟踪系统和速度跟踪系统 ,并且介绍国外拖曳式诱饵的研制现状及其动向  相似文献   

4.
就机载拖曳式诱饵对对空导弹末制导雷达单脉冲角度跟踪系统进行角度欺骗的三种方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建立了机载拖曳式诱饵对雷达进行角度欺骗干扰的三维计算模型,提出导弹在分辨出飞机和诱饵前瞄准的能量中心可能位于载机和诱饵的连线之外,并对三种干扰方式下脱靶量随角度、电压幅度比变化的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战术运用原则。  相似文献   

5.
陈义  崔艳鹏  钟昭 《航天电子对抗》2011,27(5):10-12,60
有源拖曳式诱饵是一种对导弹武器系统行之有效的干扰措施,了解其可能施放的干扰信号样式,有助于研究导弹对抗有源拖曳式诱饵干扰。通过数字仿真分析,研究了不同干扰信号样式对PD导引头所造成的干扰效果,分析了导引头可采取的抗干扰措施,以及后续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基于数据融合抗拖曳式有源诱饵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高抗干扰能力是精确制导武器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介绍当前国外拖曳式有源诱饵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以及对有源诱饵干扰特点的分析 ,基于数据融合技术 ,研究双模复合制导导弹对抗拖曳式有源诱饵的技术理论  相似文献   

7.
在 1 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的科索沃局部战争中 ,美空军的一些F - 1 6战斗机和B - 1B轰炸机首次装备了AN/ALE - 50有源拖曳式转发型诱饵 ,投入战场进行作战试验评估。据报道 ,这些诱饵成功地诱偏了南斯拉夫发射的地空导弹。由Raytheon系统公司生产的ALE - 50诱饵系统有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一是发射器和控制器分系统 ,投放前存放有诱饵 ,投放后向诱饵提供动力 ;二是飞行实体 ,是除电源外的自载系统 ,内装有收发讯机 ,行波管放大器和调制器。诱饵都装在投放装运箱内 ,箱内还装有电缆释放盘和拖曳线。每枚诱饵使用后需抛弃掉…  相似文献   

8.
美空军Wright实验室于1997年10月开始实施单脉冲角度干扰综合对抗(MAJIC)计划,要求企业界提供实施方案,以对抗某些防空和跟踪雷达,达到阻止导弹发射的目的。众所周知,与机上或吊舱对抗设备相对应的拖曳式诱饵,可有效地对抗处于攻击最终状态的单脉冲雷达制导导弹,此时弹上导引头正快速接近它欲攻击的目标。然而拖曳式诱饵系统的不足在于它不能“保持住攻击中的导弹”,或者,地基雷达由于存在干扰,不能精确捕获或跟踪飞机目标,从而中止向迷盲中的导弹发射(信号)。  相似文献   

9.
拖曳式诱饵的发展趋势(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代有源拖曳式诱饵 ,又称“转发器”诱饵 ,如AN/ALE - 50 ,它由飞机机内装载的发射 /控制 /电源分系统 ,和发射后由拖曳线拖曳在机后的飞行体 (诱饵 )组成 ,飞行体内装有收发信机、行波管放大器和调制器。每个诱饵用过后即被抛弃。一旦收到威胁信号 ,该诱饵就放大该信号重发出去 ,使其看似一架飞机反射的原始雷达信号 ,而且信号更强。这样雷达收到两种信号 ,一个由飞机反射 ,另一个相似的强信号来自诱饵 ,由于不能区分 ,雷达或导弹导引头认定强信号为目标。除了转发信号外 ,ALE - 50还增加有模拟飞机发动机特征的小调制 ,诱骗雷…  相似文献   

10.
1 AN/ALQ-214 IDECM系统的射频干扰部分 Lockheed Martin公司的Sanders子公司和ITT公司已成功地合作研制出AN/ALQ-214综合防御电子干扰(IDECM)系统的射频干扰(RFCM)部分,并于1998年年底向美海军交付首批4部工程研制样机(EMD),安装在F/A-18E/F飞机上。 IDECM系统中的RFCM部分,是由机外光纤拖曳式诱饵(FOTD)和机上技术产生器组成的,电子干扰数据由机上系统产生,经光纤输入拖曳式诱饵,再经转换、放大,然后成为射频信号数据发射出去,专用于对付跟踪雷达和雷达制导导弹。  相似文献   

11.
美国正在研制由载机拖曳或发射的先进电子诱饵,以提高飞行员在导弹横飞的天空中的生存力。  相似文献   

12.
对红外成像制导进行干扰的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红外导弹、红外成像以及红外成像制导,深入探讨对红外导弹的多项干扰途径的优缺点,强调定向红外技术和拖曳式假目标对红外导弹极具威胁。  相似文献   

13.
后射式空空导弹R-73(AA-11)为使飞机免遭从后部受到攻击,俄罗斯导弹设计局研制了一种后射式红外制导空空导弹R-73(AA-11)。导弹从“苏”-27飞机上进行了试发射。导弹的特点是具有十/-60°全视场红外导引头和一个推力矢量控制机构。射程为1...  相似文献   

14.
Sarnders公司于1999年3月演示了用于装备U-2R高空侦察机的光纤拖曳式诱饵(FOTD)的飞行稳定性能。FOTD是综合防御电子干扰(IDECM)射频干扰(RFCM)项目的机外拖曳部件。FOTD装在U-2R飞机的全球定位系统吊舱内,飞行试验高度范围为3048m~20726mo该公司于1995年11月开始研制IDECM成套干扰设备,合同要求FOTD的大小与ALE-50箔条/曳光弹投放系统的大小相当。IDECMFOTD有三种工作模式:①压制干扰技术产生器从外部电磁环境中接收信号,检查并决定需要干扰的威胁信号,然后产生器将干扰信号输入飞机上的发射机(FOTD…  相似文献   

15.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准备于1998年8月开始进行“球鹰”(Global Hawk)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综合传感器成套载荷的演示飞行。首次飞行的是光电和红外传感器,接着是可生存能力载荷,包括AN/ALE—50拖曳式诱饵系统和雷达告警接收机,以后的试验预计有先进的一体化防御电子对抗(IDECM)光纤拖曳式诱饵和其它一次性使用对抗器材。先进  相似文献   

16.
作战飞机的红外辐射特性及其红外对抗与抑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介中刘空作战飞机(战斗机,轰炸机,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的红外辐射特性;大气传播透射对红外制导导弹探测这些红外目标的影响,机载红外对抗措施(告警技术,红外诱饵与干扰)以及飞机的红外辐射抑制技术等。  相似文献   

17.
概述红外面源诱饵的辐射性能特征,详细分析红外面源诱饵对红外非成像导弹、成像导弹和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的干扰有效性,结果表明,红外面源诱饵通过模拟飞机目标的红外辐射强度、辐射光谱和空间散布特征,并采用连续投放的战术使用方式,可有效干扰利用目标辐射强度、辐射光谱和运动特征进行干扰鉴别的红外非成像导弹以及利用目标图像灰度、大小特征进行干扰鉴别的红外成像导弹和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  相似文献   

18.
由BAESysems公司研制的美海军综合防御电子干扰 /射频干扰 (IDECM/RFCM )BlockⅡ系统将装在海军的一架F/A 1 8E/F战斗机上于 6月前开始在中国湖海军试验靶场进行作战评估试验。作战评估仅涉及系统的机上部分 ,即ALQ 2 1 4,重点是系统级性能和气动试验 (安全隔离等 ) ,使用了ALE 5 0拖曳式诱饵和发射器。一旦通过试验 ,机上系统将进入生产阶段 ,要求再生产2 5~ 2 8部ALQ 2 1 4。 2 0 0 2年初的定单是到 2 0 0 4年交付 1 4部 ,以装备部署在航母上的第 4个F/A 1 8E/F中队。ALE 5 5拖曳式诱饵的作…  相似文献   

19.
德国国防部于1999年春天开始试验两种导弹告警设备,以装备德国的84架C·16o飞机。一种是A\/AAR-54(V)无源导弹攻击告警系统,这是一种用于战术和宽体飞机、直升机、特种作战飞机自卫的红外导弹告警系统。另一种是AN/AAR一60导弹发射检测系统(MILIJS11),这是一种紫外成像系统,适装的飞机范围很广。还有一种是SrlldeY。公司的AAR-57CMWS,因未准备好,没有参加试验。德国开始试验机载导弹告警设备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半主动寻的单脉冲雷达导引头制导方式的地空导弹系统与携带拖曳式有源诱饵的突防飞机的末端拦截过程模型。仿真模型计算了在各种战术配置参数下的导弹对飞机的脱靶距离 ,作为有源诱饵角欺骗干扰效果的评估指标。并由此得出了对抗双方应该采取的最佳战术参数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