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方视点     
《航空港》2005,(3)
《金发碧眼看中国》作者:(瑞典)李琳中国文联出版社定价:18.00元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来到了中国,他们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所倾倒,同时,也为中西方不同的生活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所困惑。瑞典女记者卡特琳娜(中文名:李琳)以其三年来在中国生活的所见所闻,生动地叙述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从而架起了一座中西方相互理解与沟通的桥梁。美国迪进公司发布新产品美国迪进公司(DigiInternational)6月15日正式发布了DigiConnectPort产品,业界第一个针对显示、串口和USB设备的远程网络化解决方案,采用基于IP网络的显…  相似文献   

2.
《航空港》2008,(5)
古朴的城堡,华美的沙发,炫目的水晶灯,落地窗前纱幔轻拂,屋内花香幽幽、琴音缭绕,这个喧嚣都市里的奢侈梦想忽然不再是个梦。那一天,不经意路过长宁路一幢两层的小楼时,它那金色巴洛克式的外表使我不禁多看了一眼,然后跃入眼帘的,是扶  相似文献   

3.
一清 《航空港》2013,(4):94
<正>如果不是诺贝尔文学奖,我可能还不知道莫言,也不会知道他的高密东北乡这样一个文学王国的存在。莫言的获奖,使我像一个饥饿的孩子,突然找到了一把打开文学王国的钥匙,我的面前是文字的盛宴,从《红高粱高族》、《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干架》到《檀香刑》、《生死疲劳》、《丰乳肥臀》再到《蛙》。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看莫言:朋友、专家、同行眼中的诺奖得主》一书的及时面市,让我欣喜若狂。"张艺谋、大江健三郎、余华等齐聚发声,千言万语,何若莫言",  相似文献   

4.
<正>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说说我眼中的莫言,以及对莫言作品的印象。莫言是名作家,作家是通过他的作品说话的,谈作家莫言当然首先是谈他的作品,谈我看过的莫言的作品。我是看过一些莫言的小说,主要看的是他发表在《收获》杂志上的,例如《球状闪电》《师傅越来越幽默》等,其他的作品看得不多。同时,我对莫言的小说获诺贝尔奖并不感到特别意外。我认同这样一种说  相似文献   

5.
《航空港》2016,(2)
<正>事情得追溯到2009年夏,一个酷热的中午。我在加州威尼斯海滩步行道上闲逛,不远处传来的钢琴曲《海边的祈祷》吸引了我。见一位马尾金发街头钢琴师艺人埋头在钢琴上演奏,完全不理会烤人的酷暑。钢琴师的琴凳上面写着他的名字Nathan。这个名字源自希伯来语,意为上帝的礼物。尽管身边没有观众,内森依然埋头在钢琴上,仿佛正面对万千观众,一丝不苟的一曲接一曲地演奏,不漏一个音符。  相似文献   

6.
1996年10月6日,我收到我国著名航空史专家姜长英教授编著的一本小册子《中国古代航空史话》(简称《史话》),翻开一看,使我十分惊讶!这竟是一本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海峡两岸旅行了好几个来回,经过了30多年的奋斗和拚搏之后才出世的“难产儿”.一个新生的婴儿“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已经够长的了.而它——一本小册子,竟然“怀胎”30多年.难道它是一个“妖魔鬼怪”吗?我用半天的时间一口气把它逐字逐句地读完,竟产生了现在一只流行歌曲叫作《女人是老虎》的歌词中说的“小和尚,下山来”的感觉,通过调查,小和尚发现女人并不是老虎,不但不可怕,而且十分可爱!我读完《史话》觉得心情十分舒畅和骄傲,感到中国古人在科学技术方面(包括航空技术方面)远远超过洋人,有的领先几百年、有的领先一千几百年,对全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但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样好的作品,怎么就无人刊登呢?因此,我的心情象摔碎了的五味瓶一样,苦、辣、酸、甜、咸各种味道一齐冲进了脑门.  相似文献   

7.
《航空标准化》1978年第1期刊登湘江机器厂标准化组写的《浅谈位移度误差的计量》一文,看后很受启发,但最后一部分,谈到用图解法来确定孔组位移度误差时,关于孔组偏心的一些提法,我们感到有一些不同意见。现将我们的看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航空史研究》6 5期目录中 ,发现有篇于林写的《美国首位华裔女飞行员》,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我怀着几分欢快的心情翻开 6 3页一看 ,心就凉了半截 ,原来如此 !文章开门见山说 :“凯瑟琳·程素芬在 1 932年登上世界飞行的舞台 ,成为第一位领照的亚裔女飞行员。”其实 ,早在 1 986年笔者就在拙作《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新探》(见 1 987年 6月《航空史研究》1 6期 )中指出 :“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 ,是美国一家报纸。那是 1 91 9年 1 1月 7日 ,《三藩市号角邮报》在报道谭根奉中国政府之命 ,赴美检查订购的飞机时说 ,著名飞行家谭根的内妹卢佐…  相似文献   

9.
《航空计测技术》2007,27(2):6-6
根据广大压力计量工作者关于规范、统一压力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要求,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压力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了《压力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一书,并于2006年10月出版。本书的编委会人员主要由全国各省市计量院、所,军工和部队计量测试中心,电力、机械、石油等行业的计量归口单位以及相关企业的38个单位56名专家、教授和在一线工作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压力计量测试工作者组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航空港》2017,(6)
<正>我发现很多导演拍电影都是为了圆一个梦。比如周星驰的《功夫》,比如吴宇森的《追捕》,比如徐克的《智取威虎山》……他们都是有情怀的人,拍的也是情怀。而情怀往往是会引起一个时代的人的共鸣。那么,什么是情怀呢?情怀就是含有某种感情的心境。这份心境,这份感觉一直会在心底萦回,挥之不去,是渗透在血液和骨子里的东西,可以一辈子不变。比如冯小刚的《芳华》。别人看电影爱挑毛病,我看优点,看喜欢和  相似文献   

11.
(记得我曾经在《航空史研究》上看过一篇文章,其中在谈到40年代初中国派出一批技术人员赴美国学习航空工程时说,他们参观了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飞行者一号”.这段描写是不对的,因为从1928年到1948年间这架飞机并不在美国,因此他们不可能在美国看到这架飞机.为澄清这段史实,本文介绍了莱特兄弟第一架飞机的遭遇.)  相似文献   

12.
去年,我写过一篇《直升机和“直升飞机”》(1982.5《航空知识》),谈了直升机和“直升飞机”这两个航空名词的历史和发展,还说明这两个词儿并不相等,前者是正确的,而后者是错误的。现在这篇《飞机和“直升飞机”》可以说是前一篇的姐妹篇或续篇。  相似文献   

13.
动态与信息     
《航空计测技术》2007,27(2):63-63
新书介绍《压力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根据广大压力计量工作者关于规范、统一压力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要求,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压力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了《压力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一书,并于2006年10月出版。本书的编委会人员主要由全国各省市计量院、所,军工和部队计量测试中心  相似文献   

14.
1949年10月我在上海,给《中国航空史料》写过一篇《自序》,这《史料》没有出版,只曾在五十年代华东航空学院和西安航空学院的《航院学报》上,零星刊出.到1957年春,把已在《学报》刊出的文章集合起来,铅印成一本小册子,作为参加学校第一次科学大会的论文.大会开会时,我正出差在北京,我的论文是由当时501教研室的童心同志代读的.会开过后,我不知开会的情况,也不知我的论文得到什么样的评论.  相似文献   

15.
我在《航空史研究》(22)上写过一篇《我要登广告》,说在抗日期间,我在《新闻报》上登过一个求职广告。广告登出了,但未见效果。四十年后,在1984年我又想登一个学术性广告,目的是“为直升机正名”。想纠正把直升机误叫成“直升飞机”或飞机的全国性错误。为了使广告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今年3月中,中国航空报的副总编王钟强,寄来他在该报发表的大作《圆梦之作》(99年3月26日),对姚峻等人所编写的《中国航空史》一书作了较高的评价,该文本身就是错误的.其实1987年6月西工大出版社就出版了姜长英编著的《中国航空史》一书.我对姚书拜读(粗读)后,发觉问题不少.在文字上我没多大意见,但编写中国航空史应是姜老首创吧,姚书早不是圆梦之作了.  相似文献   

17.
读者之音     
一切要从市场出发看了《国际航空》1998年第8期《中国民机工业还当自立自强》一文,深有感触,以下是我对此话题的一些拙见,想与关心中国航空工业的人士共勉。我们在搞市场经济,市场是我们发展任何工业的根本方向。脱离市场,或仅以狭隘的民族自尊心作为发展的基点,最终一定会失败的。本人因工作关系,穿梭于各航空公司之间,也多次造访过几大飞机制造厂,多少了解一些我国航空业实际的市场情况。6月份我在上海东方航空公司时,得知全民航的平均上座率只有43%,东方航空的上座率只有47%,货运业务就更少得可怜。换句话说,平均每架飞机…  相似文献   

18.
《航空标准化》1977年第6期《关于平键键槽不对称度误差的含意及测量问题》一文的按语指出,有必要对这类问题展开讨论,以期统一认识。为此,谈谈我与该文作者的一些不同看法,与大家共同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军民航防相撞都是空管部门的工作重点,对保障空管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本刊2003年第11期刊发的《民航管制员看军民航防相撞》一文从民航角度探讨关于防相撞的问题,本文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再次把这个问题摆在讨论的桌面上来。  相似文献   

20.
《航空港》2016,(3)
<正>千呼万唤,因《太阳的后裔》一剧收割无数中国女性芳心的宋仲基,终于展开了中国见面会之旅。首站北京,现场见证宋仲基在中国内地的首次公开露面——现场见识了他的高人气和高情商。非常不好意思未婚知道要去北京参加宋仲基见面会后,除了报选题一直不怎么敢跟别人说。因为看朋友圈就知道有很多喜欢他喜欢到失去理智的人。明明家里都有老公,一口一个"我老公"地叫着宋仲基。有一天一不小心说漏嘴说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