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简爱 《国际太空》2002,(6):8-10
1 美国1 .1 航天飞机□□美航宇局 ( NASA)将航天飞机作为第一代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目前仍在服役的航天飞机有哥伦比亚号、奋进号、阿特兰蒂斯号和发现号 4架。自从 1 981年航天飞机首次发射之后 ,美国的航天飞机已完成了 1 0 0余次发射任务。2 0 0 1年 ,航天飞机共执行了6次国际空间站发射任务。虽然航天飞机的发射价格昂贵 ,但它在国际空间站发射任务中占有绝对的优势。为此 ,NASA在开展第二代可重复运载器计划时 ,还继续实施了航天飞机安全改进计划。 2 0 0 1年 7月 1 2日 ,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发射时 ,首次使用了2台改进的 BLOC…  相似文献   

2.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于1992年1月22日美国东部标准时间上午9时52分,携带国际微重力实验室(IML)从肯尼迪空间中心发射升空。飞行任务代号为STS-42。这是美国航天飞机第45次飞行及发现号航天飞机第13次飞行。因天气原因及一些仪表的错误显示,发射推迟了1小时。这次飞行是自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的第一次国际航天飞机飞行。参加飞行的7名机组人员是:指令长罗纳德J.格雷比空军上校(46岁)、驾驶员斯蒂芬S.奥斯瓦尔德(40岁)、有效载荷指令长诺曼.萨加特博士(48岁)、飞行任务专家戴维.C希尔墨斯海军陆战队中校(41岁)、威廉F.  相似文献   

3.
美航宇局(NASA)制定了5~7年内取代现有航天飞机,研制新的空间运输系统的方针。它将执行在很大范围里改进现有航天飞机和研制新型机体的计划。预计今后2年为执行这两个计划将投入100~200万美元的研究资金。改进现有航天飞机计划预定以约翰逊空间中心为中心。其目标是使轨道器、固体助推器、主发动机、外贮箱等都留有裕度,增加可靠性和提高安全性。开始研制用复合材料制的新型固体火箭发动机(ASRM),约可增  相似文献   

4.
《飞碟探索》2008,(4):56-56
在2007年8月,“奋进”号航天飞机拍摄到这张以地球为背景的国际太空站。 在往返国际太空站的行程中,航天飞机的人员给予太空站补给和维修,甚至帮忙扩建。它的主要任务完成之后,工作人员便驾驶着航天飞机在太空站附近飞行。  相似文献   

5.
1989年8月8日美国航天飞机第28次飞行任务由最早的一架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执行。这是1988年9月恢复航天飞机飞行以来的第5次,也是第3次国防部军用飞行,还是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第8次飞行(第128次飞行任务STS-28在STS-29和STS-30之后进行——编者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和发现号、亚特兰蒂斯号一样作了250项改进,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航天飞机在九十年代到下个世纪初将不再是唯一的可重复使用的运输系统。欧空局已经开始研制载入的赫尔姆斯(Hermes)航天飞机。苏联在今后五年或更长时间将拥有大型和小型的航天飞机。日本也正在设计具有大气助燃发动机的航天飞机,它将装在 N_2运载火箭的顶端进行发射。英国准备研制的航天飞机,命名为水平起落卫星发射器(HOTOL)。  相似文献   

7.
美国航宇局将在下月对改进设计的航天飞机固体火箭助推器进行第一次点火试验。在这以前,航宇局和火箭生产厂家已进行了一次助推器试验作为它的前奏。1986年5月,一个未加改进的助推器试验获得了成功。这是自挑战者号失事以来的第一次航天飞机发射,对航宇局来说这是一次极为重要的一举。这之后,对航天飞机系统已经做了改进,并将按航宇局最新宣布的日期——1988年6月2日进行再次发射。美国航宇局把原定1988年2月18日发射的日期又推迟到1988年6月2日,现又推迟到8月(编者——注),主要是由于固体火箭助推器的改进设计与要求的点火试验比  相似文献   

8.
因缺乏经费,NASA现打算在自由号空间站飞行中派新的宇航员来接替那些长期在站上的宇航员驾驶航天飞机返回地面。NASA已放弃航天飞机自动着陆试验计划。原计划准备在1992年11底发现号航天飞机军用飞行时进行这项试验。  相似文献   

9.
美国航宇局(NASA)现正加速研究新型载人航天器,以便在21世纪初取代目前的航天飞机。这项新的研究计划将列入今后5~7年NASA的预算中。 NASA现正在研究两个方案: 第一个是“发展方案”,即以现有航天飞机的设计为基础,进行广泛的改进,研制出新的航天器。这个方案将由约翰逊航天中心主持研究。  相似文献   

10.
航宇局局长罗伯特·弗罗施3月30日告诉国会,该局在今后10—12年内对基本空间运输系统的全部需求是四至五架航天飞机轨道器和对此系统进行连续不断的改进。这些改进包括增加航天飞机的电源、推力和运载能力;扩大航天飞机的生保能力;改进航天飞机的燃料效率;发展航天飞机在空间组装大型结构的能力;改进宇航员和自动系统在货舱周围操作的能力以及发展航天飞机支援高轨道飞行的能力。此外,航宇  相似文献   

11.
美国航天飞机第七次飞行定于6月18日上午7:33(东部夏令时间)从肯尼迪空间中心发射,飞行历时7天,计划24日上午6:54左右着陆。参加这次飞行的五名宇航员除了海军上校罗伯特·克里平参加过航天飞机第一次飞行,成为两次驾驶航天飞机的第一名宇航员以外,其余四人都是第一次从航宇局1978年选派的新宇航员队伍中挑选出来的,他们是:海军准将弗雷德里克·豪克、空军中校约翰·费比恩、萨利·赖德和  相似文献   

12.
据报导,美国私营空间大蓬车公司在1986年提出了以7.5亿美元研制“空间大蓬车”航天飞机计划,提出者认为这是航天飞机的第3个黄金时代。“空间大蓬车”是一个多次使用的两级发射系统,它与单人驾驶的轨道器或一个不载人延迟回收级、一个有翼单人驾驶返回助推器、一个类似潜水艇的发射船、一个轨道“车站”以及轨道转移飞行器结合组  相似文献   

13.
美国空军X-37B无人航天飞机的制造厂家波音公司最近介绍了针对这种航天飞机的新规划,还提出要考虑发展一种能为空间站运送货物、甚至能送人上天的加大型号。这种加大型号称为X-37C。波音正在论证可否利用该加大型的不载人和载人型号来执行未来各种任务。加大型的X-37C已有了设计蓝图,大小足以乘坐5名~6名航天员,并针对有一人受伤和需要担架的情况进行配备。未来X-37C型飞行器的载人部分将设在一个增压舱室内,而增压舱室能装到飞行器有效载荷舱内。座位将安排在飞行器一侧,以留出在轨活动空间和使机组人员能在发射台上进人座位。  相似文献   

14.
美国航宇局正在建造的奋进号航天飞机其空间飞行时间预计将达到28天,比目前航天飞机最长的飞行时间多18天。这是因为改进了设计,在奋进号航天飞机的后部增加了一个低温储箱系统(包括液氧和液氢箱),整个燃料系统可以为轨道器提供更多的电源,为宇航员供给更多的氧气和水。除此之外,还增加了一些辅助设备,如控制和监视燃料箱的电子仪器,连接低温储箱与轨道器的管道。一个新型的、改进的废物管理系统和一个可除去CO_2的再生装置将替代目前使用的氢氧化锂系  相似文献   

15.
NASA1983年度空间经费预算为66亿,比1982年度增加了11%。据NASA局长詹姆斯·贝格斯说,1983年度经费预算约有50%(即33亿美元)花在航天飞机生产、改进和操作方面。航天飞机1983年5次飞行的操作费为17.07亿美元,或每次运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GPS(Golbal PositioningSystem)是由美国防部(DOD)研制的卫星全球导航系统,将于90年代初进入运行阶段。NASA决定包括下一代航天飞机在内的空间平台的主要导航系统将采用GPS方式,为此已经开始进行整体研究。不仅空间站采用GPS导航,而且欧洲航宇局(ESA)计划中的小型航天飞机Hermes也将以GPS和INS(惯性导航系统)为中心着手研究导航系统。只靠GPS一种方式得不到姿态情报,还要和INS方式组成复合系统才能提  相似文献   

17.
以空间机械臂而闻名的加拿大已研制出新型号机械臂。被称为"下一代加拿大臂"(NGC)的系统既能用于修理通信卫星,又能帮助人类对月球、小行星、火星和宇宙其他角落开展载人探测。随着美国航天飞机的退役,新一代载人空间探测飞行器将很快投入使用,但这些飞行器要比航天飞机小很多,所以需要对现有机械臂技术进行适应性改进。用在美航天飞机上的首个"加拿大臂"长15米、1981年首次上天飞行,2011年美航天飞机退役前一直使用。  相似文献   

18.
由发现号航天飞机于1990年10月6日~10日完成的美国航天飞机第36次飞行(STS-41任务)是NASA与欧空局的一次合作飞行,飞行的主要目的是施放欧空局的尤里西斯太阳探测器(主要由德国道尼尔公司制造)。这次飞行总耗资7.5亿美元。这次飞行是发现号航天飞机的第11次飞  相似文献   

19.
国际微重力实验室(IML)计划,是美国航宇局利用航天飞机/空间实验室进行微重力实验的计划。 1.IML计划基本方针如下:(1)利用国外开发的实验装置,为美国科学工作者提供实验机会;(2)确保长期的、持续的空间实验环境;(3)实验仪器的综合管理和航天飞机的发射工作由NASA承担,参加国提供实验仪器,实验机会对半分;(4)为了有效地开发、改进实验仪器,建立共用制度。  相似文献   

20.
航天飞机将于今年完成最后的告别飞行后正式退役。回顾航天飞机的传奇历程,极具两重性是航天飞机的真实写照。一方面主要依托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技术打造的航天飞机,集运载火箭、人货两用飞船、在轨航天器和飞机等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