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羽子 《国际太空》2011,(1):23-25
星尘号探测器任务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一项行星际探测任务,也是第1项收集彗星尘埃并将样品带回地球的采样返回任务,其主要目的是研究怀尔德-2彗星及其彗发的组成。该探测器于1999年2月7日发射,经过4.6×109km的飞行之后,返回舱于2006年1月15日在地球着陆。星尘号探测器在7年的航行期间,共环绕太阳飞行3次。飞向彗星的途中,星尘号的气溶胶收集器在2次绕太阳飞行期间收集了星际尘埃(2000年2-5月和2002年8-12月)。2004年1月2日,星尘号在距怀尔德-2彗星240km处飞过,收集了彗发的尘埃样品,并拍摄了冰彗核的详细照片。此外,星尘号还于2002年11月2日在距离小行星安妮法兰克(小行星5535)3300km处越过,并拍摄了照片。  相似文献   

2.
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的“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目前正围绕小行星——灶神星的轨道飞行,按计划。“黎明”号在长达8年、近50亿千米的星际探索之旅中,将远赴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探测两颗人类以前从未尝试接触的天体——谷神星和灶神星。这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为直观地观测小行星,这个探测器揭示的秘密将有助于科学家回答有关这个天体和太阳系里其他几十万颗小行星的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深空探测是指对太阳系内除地球之外的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的探测,以及太阳系以外的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探测。行星际互联网(IPN)作为一种通用的空间信息网络架构,旨在为深空探测任务提供科学数据传递的通信服务及探测器和深空轨道器的导航服务。首先给出了深空探测和行星际互联网的概念,介绍了深空探测的发展现状,然后对行星际互联网体系架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给出了行星际互联网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地外生命之源云立中彗星、小行星与星际星云之间的红外匹配可以显示小行星和彗星含有起源于在初期太阳系聚集到一起之前的星际微粒的有机物的第一个直接证据。但也有资料显示出相反的解释——早期太阳星云中形成的有机物一部分聚集在小行星和彗星中,而一部分被太阳抛到星...  相似文献   

5.
太阳系是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主要包括围绕着太阳旋转的九大行星、五十多颗围绕着不同行星运转的卫星、数以万计的小行星、彗星、流星体以及行星际气体和尘埃物质.  相似文献   

6.
1984年2月,法国与苏联完成了联合设计 x 射线和γ射线观测装置的任务,该装置拟定安装在苏联改进的金星飞行器上,以进行天文观测飞行。法国负责提供γ射线望远镜,苏联负责研制 x 射线探测装置。  相似文献   

7.
正2007年9月27日,NASA黎明号(Dawn)航天器成功发射,开启了探索火星与木星之间小行星带中的两颗最大天体——小行星灶神星(Vesta)和矮行星谷神星(Ceres)的旅程。Dawn的主要科学目标是揭示太阳系行星形成线索。NASA综述了Dawn任务成功实施10周年取得的亮点科学和技术成就。Dawn是唯一环绕太阳系两颗地外天体飞行的  相似文献   

8.
众眼看宇宙     
易轩 《太空探索》2011,(10):62-65
灶神星是小行星中的明星,它是小行星带(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中唯一一颗可在地球上直接用肉眼看到的小行星,直径约为483千米,质量大约占所有小行星带天体的9%。研究这颗直径500千米的小行星,有助于了解它和太阳系的早期历史。今年7月16日,刚成为灶神星  相似文献   

9.
1引言
  空间站的建立与发展是载人航天发展的重要阶段,人类将以此开展星际飞行,探索月球、火星、小行星及太阳系其他星体。
  迄今为止,世界航天大国和组织纷纷制定出了载人星际考察计划,其中有俄罗斯载人飞行计划、美国航天计划、欧洲航天局(ESA)的“奥夫罗拉”(Abpopa)计划,其中俄罗斯能源公司用于月球、火星及小行星飞行的运载器发展设想,还包括火星及月球飞行医学保障构想等。  相似文献   

10.
天上深渊     
李兴春 《飞碟探索》2008,(10):16-17
月亮是地球的门槛,只有迈出门槛,到太阳系更远的地方去,到银河系更远的地方去,登陆其他行星和小行星,人类才算真正地离家远行了。这就是继地球大气层飞行和近地太空飞行之后的下一步:行星际航行和恒星际航行。  相似文献   

11.
苏联的“维加-2”飞行器于3月9日以高速飞越哈雷彗星,并且提供了可能是不规则形状的彗核的照片,传回了大量的科学数据,从而扩充了几天前从“维加-1”飞行器接收到的初步信息。与“维加-1”同类型的“维加-2”飞行器在飞行期间可能是由于尘埃的碰撞或受到电荷集结效应的影响而受到了损坏。在飞行器与彗星相遇期间,飞行器上有几个仪器失灵,其中有些是飞行器飞越彗星过程中的恶  相似文献   

12.
文木 《太空探索》2001,(8):18-20
太阳,这个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包含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是整个太阳系的主宰。它以无以伦比的巨大力量牵引着众多的行星、小行星、彗星和星际尘埃围绕着它不停地转动,把太阳系团结成一个整体。作为我们  相似文献   

13.
谢懿 《太空探索》2011,(10):50-53
美国航宇局的黎明小行星探测器在2011年7月抵达了小行星灶神星。关于太阳系行星的形成它会告诉我们些什么呢?黎明小行星探测器是美国航宇局与众不同的一个探测器。它的名字并非源于一系列单词的缩写,而是寄托着科学家对它的希望——找到太阳系形成的关键线索。它会对灶神星进行为期1年的勘测,研究它的构成和结构。"黎明"还会告诉我们太阳系极早期会是什么样子而我们又来自何方。灶神星并不是被无人探测器造访的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3月6日,美国"黎明"号小行星探测器进入谷神星轨道进行探测。该探测器于2007年9月27日发射升空,2011年7月首先进入了灶神星轨道,对其展开了14个月的探测,采集了关于灶神星的珍贵数据和图像;然后,又飞往谷神星进行探测。之所以探测灶神星和谷神星这2颗人类以前从未尝试接触的著名小行星,因为这2颗小行星不仅是"羊群中的骆驼",在火星和木星间的小行星带中个头名列前茅,还因为它们  相似文献   

15.
正NASA网站2017年12月21日报道,NASA为计划于21世纪20年代中期发射的新前沿(New Frontiers)计划第4项任务遴选出两项任务概念,即彗星宇宙生物学探索采样返回(CAESAR)任务和土卫六登陆点探测(Dragonfly)任务,而月球南极Aitken陨坑取样返回、土星探测、特洛伊小行星探测和金星原位探测等任务落选。CAESAR任务将对ESA罗塞塔(Rosetta)彗星探测器的探测目标——彗星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  相似文献   

16.
"罗塞塔"彗星探测计划开始于1 9 9 3年,是欧洲航天局(E S A)地平线-2 0 0 0-奠基石(H o r i z o n 2 0 0 0cornerstone)计划下的探测任务。"罗塞塔"探测器于2004年3月2日由阿里安-5运载火箭从法属圭亚那库鲁发射场发射升空。在飞行了7.1×109km之后,于2014年进入"楚留莫夫-格拉西门克"(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轨道。2014年11月13日00︰05,"罗塞塔"探测器释放的"菲莱"着陆器成功登陆彗星。目前,各项科学探测工作正在开展中。这是人类有航天史以来探测器首次在彗星上软着陆,对研究彗星的起源、彗星和星际物质的关系及太阳系起源具有重要意义。"罗塞塔"彗星探测器具有飞行跨度远、空间飞行时间长、任务形式复杂多样的特点,通过对"罗塞塔"彗星探测器热控系统进行分析,可为未来深空探测航天器先进热控设计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12月3日日本发射的隼鸟-2(Hayabusa-2)小行星探测器历经3年半的长途飞行,于2018年6月27日飞抵小行星龙宫(Ryugu),开始环绕小行星飞行,执行观测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对隼鸟-2探测器而言,2018年7月-2019年12月才是关键之关键时段。此间,需要完成多次降轨和升轨机动,对小行星龙宫进行遥感观测,对小行星表面及轰击出的深坑进行接触取样,投放小行星巡视器进行表面巡视观测,还要完成返回器携带样品返回  相似文献   

18.
苏联放弃了1994年向火星发射不载人漫游者飞行器着陆火星的计划,而提出了1992年用不载人实验室着陆月球的计划。但苏联仍想在1996年使火星漫游者飞行。1994年拟发射轨道探测器,并释放一个专门气球和几枚长时间持续研究太空的探空火箭。法国将参加研制气球,其直径28米,体积5000立方米,充填氦气,从火星轨道器中释放,以气动制动和降落伞方式降落在大气中。它将在晚上降到火星表面(白天天气热)。气球上有一个重15公斤的气球仪器吊篮,其可用10公斤重制导绳索命中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家们说,一颗有着大而深的凹坑的小行星,可能是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围绕太阳运行的成千上万颗小行星的发源地。科学家首次在哈勃太空望远镜最近拍摄的灶神星的照片上,看出一个宽459千米、深13千米的巨大的环形山,这个环形山的宽度与灶神星531千米的直径几乎相...  相似文献   

20.
天龙 《太空探索》2007,(10):20-23
天文学家期盼已久的美国黎明号(Dawn)小行星探测器于2007年9月26日发射。它将历时8年、总计51.5亿千米,飞往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先后探测谷神星(Ceres)和灶神星(Vesta)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