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星载无源微波遥感已发展成为观测大气与地球表面的重要手段,地球同步气象卫星上使用的微波遥感仪器必须是新一代先进的遥感器;它应兼备传统的无源微波大气探测仪及微波成像仪的双重功能。本文叙述了国际上新一代星载无源微波遥感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讨论了在地球同步气象卫星上装载无源微波遥感仪器的可行性及其关键技术,并研究了其频率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2.
毫米波导引头的技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明 《上海航天》1999,16(5):47-50
论述了空空导弹毫米波导引头的主要技术特点及其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着重讨论了空空导弹毫米波导引头较红外和微波导引头在分辨力、反隐身和抗干扰方面的技术优势,并就毫米波导引头在探测与跟踪、大功率器件研制和毫米波器件的精密加工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微波无源遥感有效载荷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微波无源遥感有效载荷这一卫星有效载荷中发展最早、最成熟的子领域,对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世界范围内在轨与在研共17个具有代表性的载荷产品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了微波无源遥感载荷在气象、海洋、陆地、大气环境及深空微波遥感等应用领域的发展现状,归纳出无源微波遥感有效载荷向定量应用、功能复合、主被动一体、体制混合、太赫兹探测等方向的发展趋势。总结了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在系统应用水平、反演处理能力、关键部组件性能、研发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提出了后续发展静止轨道毫米波亚毫米波探测仪、一体化微波成像探测仪、太赫兹冰云探测仪、L波段土壤湿度微波探测仪、亚毫米波临边探测仪、行星探测仪等载荷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应用于我国海洋卫星对海面风进行观测的星载微波散射计。文章主要描述了星载微波散射计、系统组成、系统性能及工作情况,并重点介绍了其几个关键技术的设计研制情况,最后给出了本文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未来卫星领域对高频率、低相位噪声微波本振源发展需求,提出一种适应于星载应用的光电振荡器实现方法。首先介绍了光电振荡器应用背景、技术特点及发展现状。之后详细分析了星载光电振荡器的设计方法,给出了光电振荡器的振荡阀值、产生毫米波频率、幅度数学模型等,最后对光电振荡器的相位噪声性能进行详细分析。分析表明,利用光电振荡器能够产生超低相位噪声(-163d Bc/Hz@10KHz)的微波本振信号,且光电振荡器的相位噪声和振荡频率无关,星载光电振荡器为未来卫星领域提供一种可行的微波本振信号生成方法。  相似文献   

6.
陈保辉 《上海航天》1990,(3):41-44,61
概述当前微波技术的研制动向及部分产品达到的水平.目前微波技术发展特点是,已由第三代微波集成电路技术向毫米波段过渡,而且发展势头仍在倍增,产品品种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 半导体微波器件快速发展.介绍了部分主要微波产品性能和应用;着重叙述今后微波器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简要综述星载微波辐射计(SMR)定标技术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星载微波辐射计定标的基本原理及其地面试验系统,进行了星载微波辐射计星上定标误差分析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精确的相位调制技术是星载毫米波有源相控阵天线最关键技术之一。传统的数字移相器构造较为复杂,尺寸较大,相位调制特性有局限性,不是高工作频段、宽扫描角星载相控阵天线发展的最优选择。文章提出采用单片矢量调制器来代替数字移相器及数字衰减器,利用电压来控制矢量调制器的相位调制,提高了相位调制性能,同时具有结构简单、尺寸较小等优点。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星载毫米波段有源相控阵天线,并且实现了精确的二维波束扫描功能,验证了矢量调制器在星载毫米波有源相控阵天线中应用的技术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由于毫米波具有微波与红外所有不具备的独特优势,目前已成为军事开发的热点。概述各种毫米波制导武器,指出其威胁的严重性,简介毫米波有源和无源干扰技术。  相似文献   

10.
当今雷达技术已进入了利用毫米波电磁频谱特性阶段。EW的ESM和ECM也随之发展起来,如同当年EW那样,很快地赶上了VHF,UHF和微波领域雷达技术的发展。很久以来,雷达一直在使用毫米波的低段,最近才扩展到中段。在雷达上应用,毫米波频段要优于微波和光电频段。当然与后两个频段相比,毫米波也存在不足之处。在性能,技术和应用上,毫米波雷达与微波雷达相比较,具有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一种多通道高隔离度毫米波发射组件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技术日趋成熟,小型化、轻量化、多功能的毫米波雷达在国内外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应用。为满足毫米波雷达的需求,设计了一种多通道高隔离度毫米波发射组件。采用普通FR4多层板实现电源和控制信号走线,其中功分器芯片、电容、电阻等器件装配在FR4多层板的表层;采用低损耗的Rogers 5880微波板材进行毫米波射频传输。为提高通道间和级联功放间的隔离度,进行金属隔墙处理,以获得更好的物理隔离。通过对腔体进行电磁仿真,使腔体的谐振频率高于工作频带。该组件质量仅为41 g,输出功率不低于35.5 dBm,发射效率大于16%,可应用于毫米波SAR和固态发射机等场景。  相似文献   

12.
利用雷达高度计、微波散射计、海洋波谱仪和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观测海面风、浪等海洋动力环境要素的技术已经日趋成熟,针对现有单星多传感器体制存在的重量大、稳定性差、功耗高、整星系统复杂等缺点,首先对以上四种海洋微波遥感器的发展和应用情况进行了梳理,随后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新的多模式一体化设计方法并进行详细描述,最后,对未来星载海洋微波遥感器的多模式一体化技术进行了展望,为今后海洋微波遥感器的多模式一体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小卫星平台的空间动态目标探测为应用背景,采用短积分时间的凝视成像方式、LVDS并行传输的高帧频数传模式、折反式光学系统以及部分国外工业级器件的集约化设计思路,设计了星载微型凝视式可见光CCD遥感器。文章首先介绍了光学系统和电子电路的设计和性能;然后阐述了其可靠性保证技术路线,并通过整机的鉴定级环境试验验证该技术路线的可行性,最后对该遥感器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总质量小于2kg,曝光时间小于2ms条件下,其静态MTF大于0.2,动态MTF大于0.16,信噪比大于49。  相似文献   

14.
星载遥感器轻型化设计技术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星载遥感器轻型化的意义及国外高分辨率可见光轻型遥感器的概况。重点介绍高分辨率的遥感器轻型化设计的主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5.
航天用电连接器的可靠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连接器的质量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卫星、飞船、导弹等重点型号产品的成败。电连接器的设计、生产制造工艺、检测、选型、贮存和使用等环节都存在着影响质量和可靠性的因素。较详细地分析了影响航天用电连器可靠性的各种因素、并探讨了提高可靠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微振动试验中所用的加速度传感器简称高精度加速度传感器,其相比于常规加速度传感器测量量级很低,可以达到10-5g量级甚至更低,用常规的加速度动态标定技术无法实现该量级水平的标定,也无从验证其测量精度的准确性。针对高精度加速度传感器测试精度的标定难题,文章提出在气浮台上设置比对梁的方法,通过激光测振仪和高精度加速度传感器对同一测点进行测量,并将两者的测量结果进行比对分析,以标定高精度加速度传感器的低量级测试精度。同时设计试验对手头现有的微振动加速度传感器进行标定以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激光测振仪标定现有高精度加速度传感器得到的比对结果符合预期;高精度加速度传感器测得的时域波形及频域波形与激光测振仪测得的基本一致,比对偏差在10%左右,满足标定方法要求。  相似文献   

17.
交会对接光学成像敏感器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主自动交会对接最后逼近段,通常是以光学成像敏感器作为主要的导航敏感器。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国内外交会对接光学成像敏感器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然后就其设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8.
Lidar is one of the key sensors to understand global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so lidar is one of the candidates to be flown on future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s. But spaceborne lidar is our first trial and we have some technical issues to resolve before establishing operational sensor. So we start development of the Spaceborne Lidar Experimental Model as a first step of lidar program of NASDA. The Spaceborne Lidar Experimental Model will be launched in early 2001.

The purpose of the Spaceborne Lidar Experiment is technological demonstration of system design and critical components to apply to future operational sensor. And we demonstrate availability of lidar observation data and scientific value.

There are some critical points to resolve such as (1) thermal design of laser oscillator which remove locally-generated-heat effectively and (2) mirror design with little distortion.  相似文献   


19.
(A spaceborne scatterometer for wind field measurement)—For correct weather forecasting over the continent, the knowledge of the weather conditions across the oceans is of importance. The Skylab S-193 experiment, as well as Seasat, have shown that global wind measurements across the ocean with the aid of a microwave sensor is technically feasible. For this reason, a Wind Scatterometer will be implemented among other instruments on the first European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ERS-1.In this presentation, the geophysical background of the measurement principle is briefly explained. A short discussion about the method of extraction of wind speed and wind direction out of Scatterometer measurement data follows. Finally, different sensor concepts are presented and a comparison of real and computed wind fields over the Atlantic closes the presentation about the Wind Scatterometer.Software simulators are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Scatterometer system design. Such software simulators are under development at Dornier System, which holds technic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Scatterometer. A short overview of this work is also giv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