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中国陆态网区域电离层TEC在空间小尺度、高分辨率情况下的变化特性及适用精度范围,利用陆态网260个GNSS连续运行观测站数据,解算并生成2016-2017年731天陆态网区域电离层RIM格网,并进行精度验证.在同一RIM格网中,分别在经度和纬度方向上对间隔不同经纬度的TEC格网点作差分析.结果表明:陆态网区域内经度方向上TEC最大变化率和平均变化率分别为0.30TECU·(°)-1和0.11TECU·(°)-1;经度间隔1°时,TEC差值小于2TECU,且随着经度间隔的增大,其TEC差值也随之增大,并表现出一定的半年和周年变化规律;纬度方向上TEC最大变化率和平均变化率分别为1.7TECU·(°)-1和0.46TECU·(°)-1;陆态网区域内电离层TEC随纬度减小而增大,纬度间隔1°时,99.4%的TEC差值小于4TECU,且随着纬度间隔的增大,其TEC差值也随之增大,并表现出一定的半年和周年变化规律;间隔相同情况下,纬度方向上TEC的变化比经度方向上大.   相似文献   

2.
根据地面站址位置与静止卫星的定点位置所给出的站仰角和方位角公式,分析了纬度以及经度差的变化状况,绘出了仰角和方位角基值的诺谟图。本诺谟图对南、北半球地面站均适用。与计算值相比可知,诺谟图所得数据能保证0.1°或更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针对地磁数据通化处理中传统使用的直接平均法、反距离加权平均法和纬度差加权平均法在定权时存在的缺陷,并根据地磁场强度与纬度变化关系密切这一特点,提出了基于方向和距离的双因子定权方法,即在定权时不仅考虑了地磁台站之间的距离在权值中的贡献,而且在权值分配中加入了地磁台站在纬度和经度方向的影响,从而改进了通化结果的精度,为卫星、航空和海洋磁力测量数据提供更加准确的日变改正值。采用Intermagnet网站提供的地磁台站测量数据对所提定权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定权方法计算结果精度优于传统定权方法,为实施地面磁力测量存在困难地区的地磁数据日变改正提供了一种更优的定权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文中通过对行星际激波传播的动力学效应的考虑,根据日本的IPS观测资料,对太阳活动高年期间85个耀斑-IPS激波事件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1)激波的传播相对耀斑法线方向是非对称传播.传播最快的方向,就经度而言趋向行星际螺旋形磁场方向;就纬度而言很接近在此事件期间日球电流片的平均纬度.(2)传播的纬度范围(-60°— +40°)远比传播的经度范围(<—90°—+90°)小.(3)激波的能量分布有明显的东-西、南-北不对称性,它决定了激波传播的非对称特性.所研究的85个耀斑-激波的平均能量~2.7×1031尔格(单位立体角).上述结果与我们分析美国圣地亚哥IPS观测所得结果基本一致[3].   相似文献   

5.
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是中国首个专门进行天文探测的空间科学实验卫星,运行于高度约550km、倾角约43°的低地球轨道.星载空间环境监测器为星上科学任务开展提供背景辐射实测资料.该监测器采用固体探测器望远镜系统和扇形阵列全新组合设计,可获取轨道空间高能质子和高能电子能谱、方向综合动态结果,给出更为全面的粒子辐射分布图像.初步探测结果显示,卫星运行轨道遭遇的带电粒子辐射集中分布在经度80°W-20°E,纬度0°-40°S的南大西洋异常区,粒子辐射在该区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方向差异分布,高能电子方向差异分布显著强于高能质子.2017年9月空间环境扰动期间,爆发的太阳质子事件并未对该轨道粒子辐射产生影响,而地磁活动导致该轨道穿越经度120°W-60°E,纬度40°-43°N的北美上空和经度60°-120°E,纬度43°-40°S的澳大利亚西南区域时遭遇增强粒子辐射影响,增强的粒子辐射表现出极强的方向分布.   相似文献   

6.
南大西洋异常区高能质子通量南北向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12年8月NOAA N15,N16,N17,N18卫星中能质子和电子探测器(MEPED)>6.9MeV质子能档的数据,研究了800km高度处南大西洋异常区(SAA)质子分布的南北方向差异.数据显示,质子计数率沿经线随纬度的变化近似满足高斯分布,且向南运动的质子多于向北运动的质子.MEPED具有0°和90°两个探测方向,可对质子投掷角分布进行估算,从而消除在探测南向和北向质子时探测器方向角偏差所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经度40°W、纬度13°S至23°S位置上,仍然存在南向质子比北向质子多20%~30%的现象.其原因可能与地磁异常使南向质子镜像点更低,更多质子散射进入大气层沉降有关.分析还发现,南大西洋异常区质子通量存在地方时变化.日侧比夜侧强约20%,这可能是由于地磁场日变化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宇宙探秘     
《飞碟探索》2010,(7):40-40
海上行不由经 纬度比较好决定,经度较难。地理大发现初期,航海者在大海中就常常沿着固定的纬度东西向航行,或沿着某经线南北向航行。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外环轴水平放置的重力对称陀螺仪的运动方程.并将陀螺仪转子的质心位置作为扰动, 在一定条件下, 首先研究了自由陀螺仪的运动, 并给出力学意义解释; 然后利用Melnikov方法和KAM理论研究了非自由陀螺仪的运动.研究结果表明: 在陀螺仪转子的质心与支架中心不重合且充分接近, 或陀螺仪能量充分大时, 陀螺仪的运动出现Smale马蹄意义下的混沌; 同时它的Hamiltonian流存在KAM不变环面和不变闭曲线.   相似文献   

9.
针对使用星敏感器进行对地指向精度问题,分析了影响卫星对地指向精度的主要因素,根据卫星轨道误差,推导了轨道根数误差对经度方向和纬度方向上的指向误差方程.分析了轨道根数对指向精度的影响规律.最后对轨道根数误差的影响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与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许多世纪以来,科学家和航海家们为获得经、纬度而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古希腊,早就有通过测定月蚀结束时间来获得经度的想法。1494年克里斯托佛·哥伦布曾试图利用这种方法远离海岸,但失败了。1805年梅林韦瑟·刘易斯在向太平洋的冒险航行途中,曾笨拙地利用月蚀确定其所在位置到英国格林威治的距离。1612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建议用木星的4颗明亮的卫星作为天体钟来获得经度,这种方法要求对着木星卫星的望远镜稳定不动,在大海中航行的舰船  相似文献   

11.
利用DMSP F13卫星1996—2005年共10年的观测数据,研究地磁中低纬地区黄昏时段(18:00LT)顶部电离层总离子密度经度变化的季节、地磁纬度和太阳活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的经度变化在低纬地区与中纬地区具有明显不同特征.不同经度结构的季节变化均以年变化为主,但纬度分布具有明显差异.一波结构主要集中在中纬地区,且南半球明显强于北半球;二波结构南北半球不对称性非常明显;三波结构和四波结构均为低纬地区明显强于中纬地区.通过分析不同波结构对总经度变化的贡献发现,一波结构在南半球中纬地区贡献最大,二波结构在12月前后的15°N附近贡献较大,三波结构和四波结构仅在低纬地区有较强贡献.在不同太阳活动条件下,不同波结构的贡献率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利用DMSP F13卫星1996-2005年共10年的观测数据,研究地磁中低纬地区黄昏时段(18:00 LT)顶部电离层总离子密度经度变化的季节、地磁纬度和太阳活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的经度变化在低纬地区与中纬地区具有明显不同特征.不同经度结构的季节变化均以年变化为主,但纬度分布具有明显差异.一波结构主要集中在中纬地区,且南半球明显强于北半球;二波结构南北半球不对称性非常明显;三波结构和四波结构均为低纬地区明显强于中纬地区.通过分析不同波结构对总经度变化的贡献发现,一波结构在南半球中纬地区贡献最大,二波结构在12月前后的15°N附近贡献较大,三波结构和四波结构仅在低纬地区有较强贡献.在不同太阳活动条件下,不同波结构的贡献率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
TIMED/SABER与AURA/MLS临近空间探测温度数据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AURA/MLS数据(V4.2)和TIMED/SABER数据(V2.0)对20~92km高度的大气温度进行比较分析,计算AURA/MLS数据与TIMED/SABER数据的温度绝对偏差,并分析平均温度偏差在不同季节中随经度、纬度和高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80km高度的平均温度偏差在±6K以内,相对偏差在3%以内;80~90km高度平均温度偏差减小至-10K以下,相对偏差在9%以内.中低纬度地区平均温度偏差廓线的变化趋势一致,从20km高度的-3K左右的负偏差逐渐增加,在45~50km高度的平流层顶处有较明显的3K左右的正偏差峰值.平均温度偏差随纬度变化明显,随经度变化很小.研究结果可为卫星数据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1986年初合肥地区(地理纬度31.73°N,经度117.15°E;地磁纬度20.60°N)哨声观测资料,分析和计算了日落哨导管的抬升因子、吸收系数和导管寿命.   相似文献   

15.
<正>海上行不由经纬度比较好决定,经度较难。地理大发现初期,航海者在大海中就常常沿着固定的纬度东西向航行,或沿着某经线南北向航行。哥伦布第一次西航,从加纳利群岛出发,想维持加纳利群岛的纬度(28.5°)西行,只是因为海流的影响,走向稍微偏南。哥伦布会到达西印度群  相似文献   

16.
临近空间浮空器区域驻留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实现临近空间浮空器区域驻留飞行,基于对热环境的分析,建立了带有副气囊高空气球的空气动力学与热力学耦合动力学模型。基于准零风层特殊风场,设计了临近空间浮空器区域驻留飞行控制策略,通过副气囊调节飞行高度,利用准零风层上下纬向风方向相反的特点实现东西方向控制,用螺旋桨控制实现南北方向控制,并利用ECMWF风场数据进行了数值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临近空间浮空器可以在纬度41°(N)~43°(N),经度86.5°(E)~87.1°(E)之间的区域范围内飞行7天,证明了利用准零风层风场实现临近空间浮空器区域驻留飞行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发射点定位误差对发射方位角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射点定位误差对发射坐标系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坐标系原点不准,而且还会影响发射方位角,从而会有欧拉角的转换。首先依据确定平面的几何原理和求解平面夹角的余弦公式,在地心坐标系下,得到发射方位角与发射点、目标点的简洁的解析关系;然后,通过地心坐标系为中介推导了发射坐标系的扰动矩阵。由此,可得到发射点经度、纬度和高程的变化对发射方位角影响的量化结论。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双星定位和双星/GIS组合定位的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星历误差对双星定位结果的 影响,卫星位置偏差对组合定位结果的影响,在组合定位中,在经、纬度方向上,分别给卫星位置加入均方差 为1°的位置偏差.结果表明,给卫星位置加入均方差为1°的经、纬度方向位置偏差,并不会降低组合定位的 精度.对这一重要结论,从几何上给出了解释.最后进行了双星/GIS组合定位的物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双星/GIS组合定位确实可以大大提高双星定位的精度.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赤道地区两台站的扩展F 实际观测值与IRI-2007 模型预测值的比较, 研究了该模型预测结果的地域局限性和预测的准确度. 该模型建立在美洲扇区赤道附近台站资料基础上, 本文选取非洲扇区大体同纬度两个台站资料进行对比研究. 统计结果表明, 无论在发生概率日均值的年变化趋势上, 还是在扩展F 发生率年均值随地方时变化以及随太阳活动的统计中, 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而对非洲两站实测值的分析和IRI-2007 模型对南美巴西地区的预测又分别与当前已有的研究结果相符. 分析结果表明, (1) 建立在巴西台站数据基础上的IRI-2007 模型的统计建模极具参考价值; (2) 赤道和低纬度电离层扩展F 现象有强烈的经度效应, 在该模型建模方法基础上, 结合不同扇区实际资料的统计, 能改进该模型全球应用的普适性; (3) IRI-2007模型能正确反映巴西地区扩展F 的发生概率, 用该模型和其他扇区不同条件下的实测值对比, 提供了一个细致研究扩展F经度效应的基础, 有利于确认导致扩展F发生的基本条件和多种影响因素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陀螺仪固有的随机误差会随时间积累越来越大,循环神经网络作为一种有效处理时间序列信号的算法被广泛使用,然而传统的循环神经网络在处理陀螺仪产生的随机误差上无法解决长期依赖,容易出现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问题.为了获得精确的陀螺仪信号,本文基于循环神经网络变体的长短记忆网络和门循环单元的陀螺仪信号降噪算法,并创新性的将两种网络进行组合验证.文中先是通过Allan方差对陀螺仪随机误差进行误差分析,然后基于LSTM和GRU组合对陀螺仪输出信号进行补偿处理,结果表明LSTM结合GRU对陀螺仪的随机误差处理有明显改善,其中X、Y、Z轴方向陀螺仪的量化噪音、角度随机游走、零偏不稳定性、角速度游走和速度斜坡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