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针对开展等离子体高速流动控制研究的技术需求,通过专用模型及实验机构设计、绝缘密封走线、多层电磁屏蔽等技术手段,建立了一套适用于高速风洞的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系统,提出了等离子体高速流动控制风洞实验的技术规范和运行策略,并初步探索了等离子体激励对二元翼型绕流的控制规律。采用该技术后,解决了高压电缆的绝缘、密封走线问题,模型与实验机构的感应电压减小90%以上。风洞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系统运行稳定,实验数据可靠,等离子体激励对犕犪=0.2的流动可实现有效控制;施加等离子体激励后,NACA0012翼型的流动分离明显减弱,升力增大,阻力减小,临界失速迎角增大2°,最大升力系数增大4%,总体气动性能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2.
高速直升机发展现状、趋势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根据高速直升机的技术特征和构型特点,将高速直升机分为复合式、倾转式及停转式3种类型。在梳理3类高速直升机技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外高速直升机的型号与技术发展规律。根据当前中国的直升机技术水平,提出了实现中国高速直升机跨越式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国外近年来正在积极探索的几种高速流场测量新技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非接触的和定量的,测量是空间和时间可分辨的。这些技术直接对分子速度进行测量,避免了由于粒子投放引起的滞后和紧靠壁面的附面层中的粒子的投放困难。其中有些测量技术是多点测量的,高速流动测量期望测量有这一性能。有些测量能用来对几个参数同时进行测量,例如激光感应荧光技术和喇量测量技术,流动的重要参数速度,压强,温度和密度可用这些技术进行  相似文献   

4.
正整个亚太地区,对于B777X和GE9X这一全新的组合都有着强劲的市场需求,我们预计在中国也会有类似的强烈需求。IFLY:加入GE已近40年,请您用一句话概括GE在航空领域的持续创新。夏晨善:GE一直被公认为一个充满创新的企业,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将创新技术注入我们的产品。为客户创新技术和产品是GE的工作方式。GE航空集团每年投入近10亿美元  相似文献   

5.
五自由度磁悬磨头电控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的高速磨床电磁悬浮磨头电控系统尽量采用最新技术,在保证系统 性能的前提下降低了系统造价。在该系统中采用TMS320F240 DSP芯片作为控制核心,同时控制磁悬浮轴承的悬浮和变频电机调速,采用运行效率很高的汇编语言编写控制软件,其中磁悬浮轴承是PID控制算法,电机调速为SPWM方式。磁悬浮轴承PWM功率放大器中采用能简化驱动的新型半桥电路,电机调速主电路中采用智能功率模块(IPM)。动态刚度测试和高速运转实验表明,该电控系统满足高速磨床电磁悬浮磨头的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6.
正巴航工业莱格赛500是全球首款采用全电传操纵系统和侧杆操纵技术的中型喷气公务机,大幅减轻飞行员工作负荷的同时极大程度提升了飞行的安全与效率。作为一款融合了多项尖端技术和前卫设计的划时代产品,莱格赛500革命性地重新定义了中型公务机的概念,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  相似文献   

7.
<正>IFLY:中国航空业的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作为航空技术提供者,霍尼韦尔集团目前在中国航空领域的业务发展现状如何?Andy Gill:霍尼韦尔进入中国以来,一直致力于与业界伙伴共同成长、合作共赢。我们与本土制造商、运营商、服务提供商等都开展了广泛合作。目前,我们在中国建立了5家合资企业,其中2家可同时支持中国本土的客户和全球客户。我们还有超过500名航空工程师致力于现有  相似文献   

8.
正全新设计的猎鹰6X公务机非常令人期待:它不仅是达索航空这家法国百年企业最为突破性的设计,更是远程公务机细分市场中最大、最舒适、科技最先进的一款飞机。在飞机制造业中,全新的飞机设计相对较少。因为全新的飞机设计必须在最先进的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有真正的跃进,  相似文献   

9.
正"据通用航空制造商协会(GAMA)发布的数据,2017年,亚洲接收了67架全新公务机,较2016年增长31.4%。多家分析机构认为,这预示着亚洲市场将重启高速发展。中国成为亚洲公务航空市场的领头羊。随着近两年政府愈发重视为公务与通用航空营造更完善的运营环境,中国公务航空市场复苏加快,呈现出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0.
针对JF-10氢氧爆轰驱动风洞运行的高焓高速状态,采用吸收光谱技术、皮托压力瞬态测量技术、电离探针等的测试方法,测量了自由流中一氧化氮的含量和离子浓度、皮托压力及其沿喷管出口半径方向的分布。并根据以上各项测量结果判断了自由流的非平衡程度。  相似文献   

11.
改造后的CG 0 1风洞测控系统采用高速数据采集系统和智能控制技术 ,提高了测控系统的测控精度。用以太网实现计算机之间通信 ,除了模型姿态角控制和调压阀控制以外 ,将超扩段调节片和试验段可开闭壁板纳入计算机控制 ,提高了风洞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2.
<正>"从黏土、蜡笔、硬纸板到业内首创的主动控制侧杆和集成式触控屏面板,湾流新一代和谐驾驶舱成功诞生的背后,到底有多少有趣的故事?"过去10年,湾流宇航公司连续推出了5款新机型,包括湾流G280、G650、G650ER、G500和G600,以"最佳劳模"来形容湾流的研发与设计团队再适合不过了。早在研发全新机型G500和G600期  相似文献   

13.
资讯     
《今日民航》2012,(5):124-125
新福美来、新福美来VS超越上市2012年4月11日,海马汽车正式推出新福美来和新福美来VS两款新车。其中,新福美来VS是福美来品牌推出的首款两厢车型。此次亮相的两款新车,是在延续和传承福美来品牌DNA的同时,再次超越的全新力作,力求打造中级轿车"新基准"。新福美来、新福美来VS均采用全新欧系锐动式的"X"型一体化前脸,搭配锋锐动感的鹰眼式前大灯,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动感十足。而海马汽车首推的两厢新车——新福美来VS的双色尾灯绚丽动感,宛如"天使之翼",更充分传递出车主年轻、时尚、追求品质的个性魅力。  相似文献   

14.
高速流动PIV示踪粒子跟随响应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示踪粒子的跟随响应能力是影响高速流动PIV测量精度的重要因素。针对法向马赫数大于1.4的高速流动所提出粒子松弛特性分析模型,结合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方法,发展了高速流动下的示踪粒子布撒技术,提高了PIV技术定量化测量能力。基于上海交通大学多马赫数风洞,以不同粒径的氧化钛颗粒作为示踪粒子,利用PIV技术观测Ma4的高速流动诱导的一道22°激波,结果显示30nm粒径的示踪粒子有更优秀的跟随响应能力;并以该粒子进行了不同条件下(包括斜激波与脱体激波)的跟随性实验验证,为高速流动PIV示踪粒子选择提供了实验支撑。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民航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预防跑道侵入成为机场安全运行的重点工作内容。本文面向跑道侵入这一困扰国际民航界的机场运行安全课题展开研究,提出一套能适合国内机场实际情况的跑道侵入预警系统设计方案。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与创见性,设计思路对提升跑道运行安全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面向直升机高速化的发展趋势,总结了国外高速旋翼飞行器的发展历程,开展了高速旋翼飞行器与直升机、通航飞机、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工具的效能仿真对比,基于潜在的民用市场需求,综合分析了高速旋翼飞机器在交通运输系统和应急救援体系中的优势与劣势。结果表明,民用高速旋翼飞行器在中国具有明确的战略发展定位,一方面可作为交通体系干支通、全网联的重要节点,以突出的任务效能融入交通运输应用体系;另一方面,面向中远程应急救援的需要,可满足敏捷救援体系响应速度的需求,填补现有直升机应用领域的空白。最后,针对重点发展构型,展望了中国未来民用高速旋翼飞行器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多马赫数高速风洞中应用PIV测试技术开展马赫数4.0流场测试的情况.为满足超声速流场高速瞬时的测试要求,实验中选择了合适的示踪粒子和布撒技术.首先介绍了马赫数4.0来流条件下自由来流流场PIV测试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喷管出口处速度矢量场平行喷管轴线方向且分布均匀.其次对尖劈斜激波流场进行了PIV测量并讨论了示踪粒子跨越激波的迟滞特性,结果均符合斜激波理论.研究中还测试了拐角模型流场,从PIV图像中可清晰看到激波边界层干扰等复杂流场结构.因此,PIV技术可成为一种有效的超声速流场测试技术.  相似文献   

18.
虚拟开发过程与产品数据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发展的新阶段-虚拟开发过程与产品数据管理。该技术被CAD/CAM行业认为是面向21世纪的设计方法与环境。同时,描述了产品数据管理在并行工程中的运行模式和工作环境,并阐述了虚拟技术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为突破传统排水型两栖车辆“阻力墙”现象,从蛇怪蜥蜴高速踏水机理出发,基于固体和液体高速作用动力学原理,提出了一种新型水面推进技术.其依靠仿生叶轮与水高速作用产生向上托举力,将两栖车辆托举出水面,进入高速滑行状态,从而避开“阻力墙”现象,实现快速突进.结合仿真分析和先期原理试验,验证此技术能够实现两栖车辆从排水状态进入高速滑行状态,从而大大减小水阻力,是一种有效的水面快速推进方法.  相似文献   

20.
高速铣削时生成刀具路径的优化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高速铣削编程的原则,通过几个典型的例子重点分析高速铣削刀具路径生成的策略,同时对高速铣削时程序后置处理的优化方法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