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给出海尔-波普彗星近日点附近大尺度观测的结果.指出:1997年2月16、17和18日海尔-波普彗星等离子尾部分有断尾事件发生.观测时刻的离子尾内物质运动速度约为50km/s;离子尾射线向主尾主轴的并拢速度约为0.080'/s.1997年3月3日海尔-波普彗星离子尾有波动现象发生.波动发生在距离彗星密度中心约130×104km,偏离主轴30°处,振幅约20×104km、其离子束宽度约8×104km、波动的相速度约为200km/s.   相似文献   

2.
纪龙  闻新 《太空探索》2013,(8):60-61
为什么彗星有两条尾巴?阳光辐射和太阳风会将彗星的头部"吹"出一条或者多条的尾巴,所以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彗尾最长,而远离太阳去时,彗尾开始缩短。事实上,大部分彗星通常有两条尾巴,一条是由尘土组成的,另一条是由气体组的,如图所示。由于彗星在太空中高速运动和行星引力的合成作用,尘土构成的尾巴会稍稍有点弯曲。由于气体比固体更轻,且更易被太阳风吹动,所以气体构成的尾巴通常是笔直的。另外,彗尾看起来都很亮,气体彗星尾巴是由于其中一些粒子本身就可以发光,尘土彗星尾巴是由于尘土颗粒反射光线,而变得闪亮。  相似文献   

3.
庾晋 《飞碟探索》2004,(6):25-26
彗星的发现彗星是在扁长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密度很小(大约为空气密度的2×10-17)而呈云雾状的天体,一般由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组成。它的外貌和亮度随着它离太阳的远近而发生显著的变化。彗核是由石质和铁质的物体、冰和尘埃质点等物质构成的,它是彗星的实体部分,整个彗星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这里。彗核周围环绕着的云雾状物质称为“彗发”,主要由气体和尘埃组成,能反射太阳的光辉。彗尾由极稀薄的气体和尘埃组成,形状像扫帚,是彗星接近太阳时,在太阳热力和太阳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彗星从何而来?有的人认为彗星是某些行星及卫星上的火山…  相似文献   

4.
几种材料的磁层亚暴环模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引言星际空间存在运动着的带电粒子。当太阳风粒子到达地球磁层顶且随着太阳风粒子而来的星际磁场,指向地磁南极时,太阳风中的感应电流产生的附加场使地磁场发生畸变。迎着太阳的一面较为扁平,而背着太阳的一面形成一个很长的磁尾。在磁尾区,太阳风粒子的注入(它们的能量为几十电子伏到几千电子伏)引起了高能粒子的大量增加。这些高能粒子在  相似文献   

5.
嫦娥一号卫星(Chang'E-1)上搭载的两台太阳风离子探测器(SWID-A/B)是国际上首次在200 km极月轨道观测等离子体环境的探测仪器.SWID-A/B的科学目标是探测月球附近等离子体与月球的相互作用,获得月球附近的太阳风速度、密度和温度.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的观测数据是各能量成分离子流量的直接反映,包含了太阳风离子的速度、密度和温度信息.本文设计了一种利用离子流量数据反演太阳风速度、密度和温度的算法,并通过模拟太阳风离子注入探测器的过程,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对月球附近太阳风离子基本特征的分析研究表明,在太阳活动低年,空间环境扰动水平相对较低时,行星际太阳风运动到月球附近后依然保持着相同的变化趋势;太阳风离子的速度和密度与在上游行星际空间时相近;太阳风离子的温度则比在上游行星际空间时高103 K.  相似文献   

6.
给出海尔-波普彗星近日点附近大尺度观测的结果,提出:1997年2月16,17和18日海尔-波普彗星等离子尾部分有断尾事件发生。观测时刻的离子尾内物质运动速度约为50km/s;离子尾射线向主层主轴的并扰速度约为0.080’/s。1997年3月3日海尔-波普彗星离子尾有波动现象发生。波动发生在距离彗星密度中心约130*10^4km,偏离主轴30°处,振幅约20*10^4km,其离子束宽度为8*10^4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初,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最感兴趣、费用又较低的探测计划将由飞经3颗近地彗星和收集太阳风采样两项任务组成。这两项新的探测任务“成因”和“彗核旅行”(CONTOUR)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太阳、彗星和行星的起源。当美国科学家正准备从其他的探...  相似文献   

8.
“嫦娥1号”(CE-1)、“嫦娥2号”(CE-2)都安装了1台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High-energetic ParticlesDetectors,HPD)和2台太阳风离子探测器(Solar Wind Ion Detectors,SWIDs),进行了月球轨道200 km和100 km空间环境探测,获得了月球轨道空间高能带电粒子(质子、电子和重离子)能谱随时间的演化特征、等离子体与月球相互作用特征以及太阳风离子速度、密度和温度参量。空间环境探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太阳活动低年、空间环境扰动水平相对较低、月球处于太阳风中时,近月空间带电粒子环境的基本特征与行星际空间相比变化不大。CE-1、CE-2在轨运行期间,发现了多起0.1~2 MeV能量电子急剧增加事件,这些事件发生在月球从太阳风运动到磁尾的所有空间区域,其中20%的事件伴随着卫星周围等离子体离子加速。模拟和统计研究表明:能量电子急剧增加使得绕月卫星和月球表面电位大幅下降导致了离子加速现象的发生;能量电子总流量大于1011 cm-2时,绕月卫星和月球表面充电电位可达负的上千伏。此外,月表溅射与反射太阳风离子、太阳风“拾起”离子等空间环境事件的发现,揭示了太阳风离子和月球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9.
采样返回任务是指在地球之外的空间进行采样并将样品返回地球的探测器任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收集和保存样品,包括使用捕捉太阳风或彗星粒子的收集器阵列,挖掘和开采土壤、岩石,以及其他可能获取样品的方式。采样返回任务带回的样品一般为太阳风、彗星粒子,或者尘埃和岩石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第二十太阳周太阳风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用太阳风二维理想流体模型探讨近太阳区的不同边界条件太阳风与共转相互作用对1AU处太阳风各参数影响,得到共转相互作用不能引起太阳风速度和马赫数的反相扰动,推断在太阳风加速区温度扰动对太阳风的影响最大,而在太阳风传播区速度扰动对太阳风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1.
利用WIND和ARTEMIS卫星观测数据,分析远磁尾磁层顶对行星际和太阳风变化的响应,尤其是偏离日地连线的太阳风速度改变对远磁尾磁层顶的影响.研究发现在2011年9月13日的事件中,P2卫星观测到高速且高密度的磁鞘流.利用最小变量法进行分析发现,磁层顶沿着偏离日地连线的太阳风速度方向发生偏转.根据相似三角形定理,推断出本次事件中磁层顶在y方向和z方向上的偏转幅度分别达到10Re和6Re.P1和P2卫星的相对位置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因此,偏离日地连线的太阳风速度对远磁尾磁层顶的位形影响很大.研究结果可为建立包含太阳风速度vy和vz效应的磁层顶模型提供观测证据.   相似文献   

12.
西德、美国和英国正在联合发展一项三颗卫星的太阳风实验计划,每国提供一颗,专门从事有源磁层粒子示踪探测任务。又称为有源磁层粒子示踪探测器(AMPET)。在太阳风和地球磁场尾部释放钡离子和锂离子,以研究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层的质量转移和磁层内部和尾  相似文献   

13.
极端太阳风条件下的磁层顶位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极端太阳风条件下的三维MHD数值模拟数据, 构建了一种极端太阳风条件下的三维非对称磁层顶位形模型. 所提出的模型考虑了行星际南向磁场(IMF) Bz日下点距离侵蚀的饱和效应, 太阳风动压Bd对磁层顶张角影响的饱和效应, 赤道面、昼夜子午面磁层顶的不对称性以及极尖区的内凹结构和内凹中心的移动, 并利用Levenberg-Marquart多参量非线性拟合方法拟合了模型参数. 数值模拟研究表明, 在极端太阳风条件下, 随Bd增大, 磁层顶日下点距离减小, 磁层顶磁尾张角几乎不变; 随南向(IMF)Bz增大, 磁层顶日下点距离略有减小, 磁层顶磁尾张角减小, 极尖区内凹中心向低纬移动. 通过对2010年8月1日太阳风暴事件验证发现, 本文所建立的模型能够描述极端太阳风条件下的三维磁层顶位形.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给出在太阳风超声速流动条件下,离子静电孤波的传播特性,结果与Helios1,2卫星观测的静电离子噪声做了比较。离子声波扰动的非线性发展使太阳风等离子体呈规则的小尺度起伏,离子声波在马赫锥外传播,因此理论预言密度起伏不沿着太阳风速度方向,而是在横向方向.   相似文献   

15.
哈雷彗星的彗核是由冰和固体物质组成的,当它飞近太阳时,受到强烈阳光的照射,冰被升华,喷出气体和尘埃,便形成了彗星之尾。  相似文献   

16.
等离子体彗星的某些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进行了彗星的分类统计,给出了"太刚活动"和"等离子体彗星出现频数"的统计,表示出它们之间无相关性。作了"太阳活动"与"彗星事件"的相关分析,表明其相关性是弱的;但是,"太阳风风速"与"彗星事件"的相关性较强。最后,用我国自己的资料作为一个实例,讨论了等离子体彗星的象差角及其扭折骚扰。   相似文献   

17.
地球磁尾等离子体片在太阳风-磁层耦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冷而密的等离子体片是地磁活动平静期太阳风等离子体进入磁层的重要区域.以往的研究通常没有利用局地探测数据针对冷而密的等离子体片发生率在地心太阳磁层坐标系(GSM)中xy平面分布的统计分析.本文利用GEOTAIL卫星1996-2016年的局地测量数据,给出了等离子体片密度、温度及冷而密的等离子体片发生率的二维分布.与温度具有晨昏对称分布不同,等离子体片数密度呈现明显的晨昏不对称性,并且冷而密的等离子体片发生率在晨侧较高.   相似文献   

18.
太阳风与彗尾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引起不稳定的一种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在无力场情形下,太阳风与彗尾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二流不稳定问题。应用International Cometary Explorer(ICE)飞行器对彗星Giacobini-Zinner的探测数据,采用合理的等离子分布形式,得出的结论是在彗星内部存在着这种二流不稳定现象。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8月12日,NASA成功发射帕克太阳探测器(PSP)。PSP主要科学目标是跟踪太阳日冕中的能量和热量流动,探究太阳风和太阳高能粒子加速的原因。PSP将成为首个飞入日冕的探测器,其采用原位测量与成像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增进对太阳风起源和演化的理解,并提升预测影响地球生命和技术的空间环境的能力。PSP将以当前最接近太阳  相似文献   

20.
通常认为,同步轨道区的电子通量增加是由于磁暴或者上游太阳风高速流的扰动所引起.近来的观测表明,起源于太阳活动的行星际高能电子也是引起同步轨道电子通量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Zhao等在研究2000年7月14日太阳剧烈活动时发现,同步轨道区相对论电子通量巨幅增加时没有观察到上游太阳风高速流的扰动,并且磁暴发生在电子通量事件之后.采用解析磁场模型和实际磁场模型(T96模型)模拟来自太阳的相对论电子在磁尾中的运动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当行星际磁场南向时,进入到磁尾的行星际相对论电子可以从较远的磁尾区域运动到同步轨道区域.这一研究结果从理论上论证了起源于太阳活动的高能电子可以对同步轨道区相对论电子通量的增加产生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