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质子号火箭的发展史苏联于1961年开始研制质子号火箭并生产了第一批封闭式循环火箭发动机。1965年第一次发射两级的SL-9型火箭,用这种火箭将质子-1~-3卫星送入了190×630公里的轨道,但自从1966年7月以后,这种火箭就不再使用了。1967年,苏联用4级的SL-12型火箭发射了宇宙146再入飞行器,这可能是  相似文献   

2.
江雅芬  廖少英 《上海航天》1990,(4):55-59,63
在综合比较固体火箭助推器和液体火箭助推器的方案之后,提出了一种新的多次使用的返回式液体火箭助推器方案,概述了此方案的返回轨道;液体火箭助推器结构和主推进剂箱、推进系统设计;助推器的性能计算.这种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现有的成熟技术,以减少成本和研制时间.这种液体火箭助推器设计是一种适应性更强、更安全的航天飞机助推器.  相似文献   

3.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正在与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合作研制J-1型固体火箭。该火箭的第一级将使用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研制的H-2火箭的固体助推器,第二、三级及整流罩均使用宇宙科学研究所研制的M-3S2火箭的上部。这种火箭可将1吨左右的卫星送入低地轨道,预计将于  相似文献   

4.
孙捷 《中国航天》1992,(6):19-23
美国火箭公司研制的阿奎拉火箭是世界上第一种使用混合推进系统的航天运载器,能把1450kg的有效载荷送入低地轨道。这种火箭成本低,可靠性和入轨精度高,生产、处理和飞行安全。本文介绍了该火箭的特点、构造和性能,特别是混合推进系统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天军正在进行多功能火箭宇航发射综合设施"安加拉"的研制工作。该设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可以发射不同类型的火箭,无论是重型火箭,还是轻型火箭都可以,其中也包括"安加拉"型火箭,这种火箭是赫鲁尼切夫宇航中心研制的,属于新型运载。现在,在设施所在地正在进行基本建设,火箭在发射场的首次具体发射时间俄罗斯天军还没有宣布,但是  相似文献   

6.
苏联的旋风号(Cyclone)火箭和天顶号(Zenith)火箭都采用了全自动准备与发射技术,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这种技术的国家。采用这种技术能减少费用,加快操作过程。火箭一旦在发射场的组装车间完成组装,就不再需要人直接干预,发射台也不需要人操作。 这项技术在旋风号火箭上已应用了12年。直至1989年4月  相似文献   

7.
英国研制出一种薄膜管,正用于阿里安火箭发射装置。将这种薄膜管装于火箭与发射塔之间,在火箭点火前数分之一秒钟,脱开发射塔。薄膜管成本低,质轻柔软,可承受每小时  相似文献   

8.
孙捷 《中国航天》1993,(4):24-27
对于一次性运载火箭来说,要降低入轨费用,就需要设法简化地面保障工作。美国轨道科学公司正在利用固体空射型飞马座火箭技术开发一种由地面发射的高性能一次性火箭。这种称为金牛座的火箭只需要20名地勤人员。 金牛座为四级火箭(即0、一、二、三级),其上面三级与飞马座没什么两样,只是去掉了侧翼和尾翼。整个火箭重68吨,低地轨道运载能力为1400公斤,通过  相似文献   

9.
英国研制出一种薄膜管,正用于阿里安火箭发射装置。将这种薄膜管装于火箭与发射塔之间,在火箭点火前数分之一秒钟,脱开发射塔。薄膜管成本低,质轻柔软,可承受每小时  相似文献   

10.
韦闽峰 《航天控制》2007,25(3):23-27
提出了光纤通道在火箭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设想。首先介绍了光纤通道点对点结构、仲裁环形结构、交换结构在火箭控制系统的应用,然后针对目前火箭控制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光纤通道和其他航天数字总线混合的拓扑结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适应火箭控制系统不同级段不同速率的要求,也可以满足目前总线系统过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航天事业是从1951年固体火箭的研究开发开始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经历了从试验到研制、从探空、微重力试验到卫星发射应用的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日本还引进国外先进的火箭技术,发展大型固体助推火箭,以实现大型卫星的发射。在消化吸收国外火箭技术的基础上,日本目前正在全力自行研制H-2大型运载火箭,包括其所用的固体助推火箭,准备用这种火箭发射希望号航天飞机。此外,日本在未来固体火箭的大型化、无公害化、降低成本以及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等方面也正在进行研究开发。以下对日本固体火箭技术的发展历程作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目前,许多单级入轨火箭作为一种可能降低向低地轨道发射有效载荷成本的运载手段,正在进行配制方面的鉴定分析.NASA 已设计出一种可操作的,使用液氧/媒油/液氢三组元发动机作为单级入轨火箭的方案.Thiokol 对这种使用捆绑式混合推进系统来增加轨道有效载荷能力的运载火箭进行了评估.NASA 将这种先驱火箭作为一种方案对单级入轨火箭的技术进行了论证。这种火箭称为 X-2000。它的主要推进系统使用液氧/煤油和液氧/液氢两种发动机,Thiokol 通过用混合发动机替代液氧/煤油发动机对主推进系统进行了新的探讨。它采用的混合技术在马歇尔航天中心(MSFC)正在进行验证。因此,混合推进系统是一种有效 SSTO 的推进系统.  相似文献   

13.
美国喷气公司成功地进行了推力为400N 的 LTRE400N 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热试车工作。该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价格仅为西方国家生产的同等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价格的10%。LTRE400N 液体火箭发动机是俄罗斯研制的,且其燃烧室采用氧化剂(N_2O_4)进行液膜冷却。这种方法在西方国家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上未使用过,他们只是用燃料来冷却燃  相似文献   

14.
介绍一个新的化学火箭推进领域--低温固体推进技术,叙述了这种新一代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基本原理、结构形式、特点和有关技术问题,近年来国外研究工作取得的进展及应用于航天运载火箭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加拿大研制成一种以火箭作动力的靶机,这种靶机取名叫Robot-X,重250kg,全部采用复合材料制成.它采用19枚CRV-76.6cm的火箭.靶机可以靠降落伞回收.  相似文献   

16.
H-1是日本1985~1995年主要使用的运载火箭,目前正在进行研制。这种火箭具有发射500公斤以上同步定点卫星的能力。第二级采用液氧、液氢推进系统和惯性制导方式。就火箭布局来说,考虑了数种方案。1977年进行方案设计、搜集资料并对各候选火箭进行比较,同时对火箭各分系统明确地提出了基本要求。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宇宙开发委员会预计在1978年上半年,选定一种候选火箭方案。主要研究项目——液氧·液氢推进系统、惯性制导装置和固体火箭发动机等,航空宇宙技术研究所及东京大学宇宙航空研究所正在联合进行研制。对于液氧·液氢发动机,正在进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固体火箭发动机优化设计和结果分析的效率,提出了一种交互式可视化优化设计与分析方法。以某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为例,说明其在固体火箭发动机优化设计和参数敏感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可使设计人员快速、直观地得到符合总体要求的多组设计方案,简单、有效地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符合设计人员思维习惯,适合在工程中推广。  相似文献   

18.
许勃 《中国航天》1993,(12):22-24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运载火箭的尺寸和有效载荷能力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日本也不例外。日本有两个机构目前正在研制大型火箭。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即将发射的H—2火箭将主要用于发射新型应用卫星,而日本宇宙航空科学研究所正在研制的M—5火箭将用于发射新型科学卫星。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机构都认为,利用现有的固体火箭技术研究小型运载器不仅很容易实现,而且也将是有益的。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在宇宙航空科学研究所的协助下开始了J—1小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  相似文献   

19.
西班牙国家宇航技术研究所(INTA)宣布了一项新的火箭研制计划,这种火箭称为Capricornio,将是西班牙第一种具有轨道运载能力的运载工具,用来为科研和通讯事业服务. Caprlcornio是一种三级低成本全固体火箭,长15m,最大直径1m,能把50-100kg的载荷送入  相似文献   

20.
日本推迟发射M-5火箭日本航天活动委员会已经证实,由于M-5火箭样机研制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用这种火箭发射三颗国际性科学卫星的日期将推迟到1996财年以后。M-5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所的研制项目。该固体火箭由三级组成,高31米,主要是为发射科学研究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