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用适量端羟基聚丁二烯与聚碳硅烷共混物为先驱体制备了高强度碳化硅纤维。聚碳硅烷与端羟基聚丁二烯在260℃左右发生交联反应。利用它们的共混物作先驱体制备碳化硅纤维可减少先驱纤维不熔化处理时所需要引进的氧,从而减少碳化硅纤维中二氧化硅杂质含量,提高碳化硅纤维的强度。聚碳硅烷与3wt%的端羟基聚丁二烯共混后,所得碳化硅纤维强度可提高26%左右。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利用声发射仪监测束丝碳化硅纤维增强铝复合材料断裂过程的研究报告。 在衰减参数为1×6db及振铃计数率为10~4/秒条件下,复合材料在拉伸过程中产生的声发射,其主要机理是碳化硅纤维的断裂。 对比SiC/Al复合材料、纯铝及铝合金三种材料的声发射计数率与应力——应变的关系曲线,发现复合材料的曲线只有按指数规律上升的一段,而没有纯铝及铝合金那样的延续段,表明复合材料是脆性断裂。SiC纤维是逐渐地而不是同时地断裂的。这样的断裂过程正是复合材料的强度具有离散性及往往低于ROM计算值的原因之一。 当应变值约等于断裂应变的60~80%时,声发射计数率急剧增大,表明这时复合材料已处于即将破断的不稳定状态,在结构设计及产品检验时可作参考。  相似文献   

3.
化学气相渗透法制备碳化硅陶瓷复合材料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综述了化学气相渗透法制备连续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复合材料的过程,以及碳化硅陶瓷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沉积温度对化学气相渗透SiC基体微观结构2及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950℃沉积碳化硅为非晶态;1000℃以上沉积出的碳化硅为结晶态,1050℃沉积碳化硅晶体取向为主:1250℃沉积碳化硅晶体取向为主。沉积温度升高,沉积深度和均匀性降低。  相似文献   

5.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AFRC)的综合性能,确定了未处理AFRC的最佳树脂含量为36%~42%,再对在氮气介质中的APMOC纤维进行γ-射线辐照改性处理,采用单向纤维增强塑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及扫描电镜研究了辐照剂量对AFRC弯曲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辐照剂量200~1000 kGy范围内,AFRC的弯曲强度均增加,且600 kGy的辐照剂量时复合材料弯曲强度提高幅度最大;经γ-射线辐照处理的芳纶纤维,其表面氧含量有所提高,使得纤维表面活性增大,且表面粗糙度有所增加,使树脂与纤维之间的粘合作用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6.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裂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界面裂纹接触区模型模拟界面缺陷,分析了碳纤维增强碳化硅复合材料界面裂纹尖端应力场的奇异性。由数值求解方法推导得出,减小界面缺陷尺寸或增加纤维与基体的弹性模量比,可以使该复合材料剪应力强度因子的水平值明显提高。实验结果证明了理论推导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多向编织碳/碳复合材料的强度与断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研究了细编穿刺三向C/C复合材料的拉压特性,分析相应的微观破坏模式,实测了C/C复合材料中Z向纤维束力学性能的统计分布规律。结果表彰:细编穿刺三向C/C复合材料在拉伸和压缩载荷作用下具有双模量和呈现非线性。Z向强度受穿刺纤维束纤维根数和间距控制,用最弱环连接理论考虑Z向纤维强度的统计分布,预报σ-ε关系与实验符合较好。XY向强度由碳布强度贡献,其破坏主要是碳布层间的拉剪断裂。  相似文献   

8.
聚对苯撑苯并双噁唑(PBO)纤维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4,6-二氨基间苯二酚(DAR)与对苯二甲酸(TPA)缩聚的方法制备PBO聚合物溶液,在180~200℃使聚合物形成液晶态,利用干喷湿纺制法制备纤维。采用DSC、Raman及XRD等方法对纤维进行表征。制备的纤维与商品纤维相比,具有相同的结构和热性能,但表面形貌和强度有差异;两种纤维具有6个相同的主要Raman光谱带,但制备纤维的峰面积较小。制备的PBO纤维热降解温度达650℃,热牵伸处理可使纤维的模量提高至240~300 GPa。  相似文献   

9.
通过不同纺丝工艺的聚丙烯腈基炭纤维表面状态、NOL环及Φ150 mm容器的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纺丝工艺对湿法缠绕复合材料聚丙烯腈基炭纤维强度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干喷湿纺炭纤维比湿法纺丝Φ150 mm容器环向纤维强度转化率要高出11.9%~15.4%,湿法纺丝的炭纤维复合材料NOL环层间剪切强度要比干喷湿纺炭纤维复合材料高7.4~34.1 MPa。因此,干喷湿纺的炭纤维可应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缠绕壳体、压力容器等主要承受拉伸应力的领域,可充分发挥其纤维强度;而湿法纺丝工艺制成的炭纤维与树脂基体结合紧密,利于载荷的传递,可应用于承受压缩剪切等复杂载荷的领域,从而发挥这两种纤维各自不同优势。  相似文献   

10.
纤维材料公司研究采用CVI工艺对碳纤维辫织预制件化学气相沉积碳化硅基体制得的陶瓷基复合材料论证了生产轻质、抗氧化推进器的可行性。对原材料进行分析及筛选,选出了优化的增强纤维和基体材料。所采用的Cvl致密化工艺使预制件获得了性能优良的碳化硅基体,所研制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密度达2.18/cm3。其测试结果表明,在1200MPa的应力下无一标识圆环破坏,大大高于50MPa的推进器设计要求,因而可使推进器壁厚显著降低。当壁厚降至1.5mm时,仍可满足设计要求的强度和承受所施加的载荷,这与惯用的密度为9g/Cm3的金属据推进器相比,可使…  相似文献   

11.
PBT弹性体力学性能及低温脆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一步法制备了热固性3,3-双(叠氮甲基)环氧丁烷-四氢呋喃共聚醚(PBT)弹性体,并对其氢键结构、应力-应变关系和动态力学性能及低温脆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PBT弹性体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在DEG羟基含量为35%、R=0.97时,可达2.51 MPa和1 274%,玻璃化温度为-34.5℃。高DEG含量的PBT弹性体脆化参数较低,与常温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相反。因此,引入低温脆化参数,对PBT弹性体的性能优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防热复合材料的烧蚀机理与模型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烧蚀材料在高温环境中因物理、化学和力学因素造成质量损失,影响其性能。建立相应的热化学和热力学烧蚀模型,分析其传热特性和力学性能的演化规律,建立材料的热毁损判据,是复合材料防热结构设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文献中对炭基复合材料烧蚀机理的研究,并对几种烧蚀模型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
以PZC为有机锆先驱体原材料,采用A,B,C三种PIP工艺路线制备了不同ZrC含量的C/Si C-ZrC复合材料,并对C/Si C-ZrC复合材料的组成、微观结构、力学性能、烧蚀性能及作用机理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有机锆先驱体制备的C/Si C-ZrC复合材料烧蚀性能有大幅提高,但其力学性能却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并且随着ZrC含量的增加,C/Si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其质量烧蚀率和线烧蚀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以苯并噁嗪为基体树脂,短切高硅氧纤维为增强材料,制备了一种模压用复合材料。研究了该树脂的热性能、固化动力学性能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苯并噁嗪增强高硅氧纤维混合物随固化温度升高工艺窗口未发生显著变化,利用Kissinger、Crane法得到固化反应活化能为69.619 kJ/mol,反应级数为0.95。复合材料拉伸强度为35.5 MPa,,压缩强度为196 MPa,线烧蚀率为0.14 mm /s.  相似文献   

15.
采用交联剂对聚碳硅烷(PCS)先驱体进行改性,以改性先驱体配置溶液制备了C/SiC复合材料。在制备过程中,由于改性先驱体较高的陶瓷产率,缩短了复合材料基体致密化周期,气孔率降低到7.2%,密度提升到2.01 g/m~3。在改善试样显微结构的同时,改性先驱体能够明显提升C/Si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弯曲强度提高到459.4 MPa,断裂韧性提升到13.6MPa·m~(1/2),相比单组分PCS先驱体分别提高了51.9%和32.0%。烧蚀性能考核表明,试样的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分别为8.3×10~(-3) mm/s和4.3×10~(-3) g/s,相比单组分PCS制备的试样分别降低了85.7%和73.1%。通过对试样内部显微结构和考核后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样力学和烧蚀性能的提升主要得益于致密化的基体以及基体对纤维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提出一种应用m序列的伪随机特性模拟二进制对称信道(BSC)差错源的方法。分析BSC的差错特性,给出模拟BSC差错源的电路框图,并用计算机对模拟结果进行了统计检验。检验结果证明模拟结果与BSC的理论差错特性十分接近。证明提出的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极化信息在雷达目标检测和识别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射频信号极化模拟技术利用正交双极化宽带天线产生轴比可调、旋向可调、倾角可调的平面波,模拟雷达信号极化特性。极化模拟装置具有本地控制、远程控制、外场数据回放和自动化校准等功能,实现了线极化、圆极化和椭圆极化等高精度、大带宽极化状态的快速模拟,可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8.
航天用纤维增强金属层合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铝合金仍是航空航天产品的主要结构材料,但它目前正受到纤维增强聚合物和新近崛起的纤维增强金属层合板(FRML)的强有力的挑战。这些新颖材料具有强度高、质量轻、模量高、膨胀系数低和耐疲劳性能好等优点。因而自它们一出世,就受到航空航天界的重视,文中对纤维增强金属层合板的制作方法和它的力学性能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9.
M40/环氧648准各向同性层板力学性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M40石墨纤维为增强材料与环氧648-三氟化硼单乙胺为树脂基体材料组成的M40/环氧648复合材料,已成为我国应用卫星结构的主要材料之一。文中通过对其单向板工程常数测定,着重对M40/环氧648准各向同性层板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分别制备了预分散酚醛中空微球填充三元乙丙橡胶绝热层和梯度化三元乙丙橡胶绝热层,旨在开发低密度的新型高性能绝热材料。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预分散酚醛中空微球能完好、均匀地分散于三元乙丙橡胶基体中。由于酚醛中空微球具有很低的粒子密度和高的热阻性能,随预分散酚醛中空微球含量的增加,绝热层的密度、热导率和热扩散率显著降低,同时绝热层的比热容明显增大,表现出优异的绝热性能。与芳砜纶浆粕填充三元乙丙橡胶绝热层、酚醛中空微球填充三元乙丙橡胶绝热层相比,梯度化三元乙丙橡胶绝热层具有优异的绝热性能和耐烧蚀性能,同时又具有很低的密度,将在火箭发动机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