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星载二次电源电磁兼容试验中辐射发射的超标问题,提出了电磁兼容预设计方法.分析二次电源电磁干扰产生的机理,利用SPICE仿真器建立传导干扰的电路等效模型,优化电路设计得到传导干扰源;应用修正的单线模型近似计算辐射干扰,根据计算结果,利用遗传算法优化等效偶极子的数目和分布位置建立场等效模型;基于场路结合的方法,以传导干...  相似文献   

2.
步进频雷达发射窄带脉冲,利用多个脉冲合成宽带成像,对发射、接收分系统和信号处理平台的要求相对较低,是获得目标高分辨距离像的一种有效技术手段.从雷达系统设计和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对目前国内外研究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步进频成像频域方法和时域方法进行了论述;介绍了不同处理方法在雷达波形和工作方式设计、合成宽带成像的性能、工程实现难度和适用任务场景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探讨了各种方法工程应用的可能性.相对于其他方法,一种基于子脉冲去斜的步进频合成宽带方法在工程上更易于实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进行多目标攻击对导弹"同时"发射的要求,考虑多枚红外导弹连续发射的影响因素,建立了红外寻的制导空-空导弹红外辐射模型,并以此计算了导弹发动机喷管的红外辐射、尾喷焰辐射、蒙皮辐射和反射的环境辐射,将结果与目标飞机红外辐射进行对比,研究使用红外导弹进行多目标攻击的可行性问题,并给出了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4.
高温高湿高日照环境对发射场与测控设备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海南文昌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建设为背景,以高温、高湿、高日照气象环境为主要分析对象,对影响的范围与特征,各要素的生成与分布、演变规律,对发射场和测控系统地面设施、设备的主要影响内容,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论述,旨在能对发射场系统和测控系统设施、设备的防护与可靠性设计提供参考性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导弹电磁弹射器发射过程中会产生强电磁场辐射,不仅会造成电磁能量的损耗,也会对系统中的电子设备产生干扰。因此,在电磁发射中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文章分析了导弹电磁弹射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从发射线圈电磁屏蔽和电路中的抗干扰2个方面对电磁线圈的电磁兼容性设计进行研究,并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比对屏蔽前后的效果,给出了一种磁线圈弹射器电磁兼容性设计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直升机发射导弹时,旋翼尾流对导弹产生很强的气动干扰,研究旋翼尾流对导弹的气动干扰对于改进机载导弹发射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动量理论和涡流理论,推导了桨叶环量方程,用广义尾流模型计算了旋翼下洗流场。并在此基础上用工程方法计算了有旋翼尾流干扰和无旋翼尾流干扰两种条件下的某空空导弹气动特性,揭示了旋翼尾流对导弹的气动干扰规律,为直升机载导弹的发射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首先对某新型垂直发射的反舰导弹建立弹体运动的数学模型,然后使用最优控制结合经典 PID 控制的方法来设计控制器。该控制方案没用复杂的控制技术,在工程上易于实现。最后,仿真结果显示了该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按照GJB151A-97要求进行辐射发射和辐射敏感度项目的电磁兼容测试时,穿墙电缆的存在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本文简要分析了穿墙电缆在辐射发射和辐射敏感度测试中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电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有限元传热分析中有吸收-发射性介质( 或称弱吸收性介质, 例如燃气) 参与辐射传热时的处理方法。通过对有、无吸收-发射性介质的封闭包壳的辐射能量交换方程的分析, 提出了用表面边界单元替代其辐射效应的准则; 研究了有吸收-发射性介质参与辐射时表面间辐射角系数计算方法及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最后, 对某型飞机机尾罩的温度场作了计算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电磁波频率和天线深度对水下环天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水中的环天线是进行水下电磁通信的主要手段,研究其在空气中产生的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针对这个问题,建立了3层导电媒质(空气、海水、大地)条件下海水中环天线的辐射模型,得到了空气中电磁场的解析表达式。采用控制变量法,仿真分析了电磁波传播频率和发射天线深度对水下环天线在空气中产生的场的影响,为水下电磁通信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武装直升机空空导弹筒式发射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武装直升机的特点,对武装直升机空空导弹的发射技术进行研究和探讨,指出采用筒式发射技术将成为武装直升机空空导弹的必然趋势.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外武装直升机空空导弹发射装置的发展状况,论述了发射筒的基本功能和特点以及对武装直升机空空导弹采用筒式发射技术的重要意义,最后讨论了发射筒的构成、设计要求以及导弹离轨方式和发射筒盖设计两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方法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是飞机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先进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飞机的先进性。首先,概述了飞行控制系统及控制律的设计过程;然后,对国外先进飞机控制律设计现状进行评述。飞行控制律的设计存在两类主要的方法:经典设计方法和多种先进控制方法。着重论述了目前国内外在飞行控制系统设计中重点研究和发展的几种方法,包括最优控制、动态逆控制、鲁棒控制和智能控制等的基本原理、应用现状和工程实现问题,并指出多种方法综合控制是控制律设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针对评定电磁发射测量不确定度,提出并讨论了以下几个观点:(1)传导发射评定结果仅与测量接收机的总误差有关;(2)应该确立一个国家标准辐射发射检测实验室。对同一个样品,由该实验室获得的测量结果应与其它检测实验室的测试结果进行严格比对;(3)只有在比对测试基础上,其它检测实验室进行辐射发射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才具有实际意义,且评定结果仅与天线系数和测量接收机的总误差有关。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PID控制的垂直发射控制技术的研究,针对导弹的垂直发射问题,文章阐述了:①建立了气动舵,推力矢量复合控制的模型;②提出了一种能够实现垂直发射快速转弯的程序弹道指令设计方法,并设计了导弹3个通道的PID控制器;③通过对弹道进行6DOF仿真分析,验证了指令和控制器设计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焰的辐射特性对火箭目标探测与跟踪识别具有重要工程意义。本文针对某模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基于欧拉离散相模型描述气-固两相相互作用,采用详细化学反应机理计算喷焰复燃效应,基于逐线积分法+米散射理论求解气体及粒子辐射物性参数,通过视在光线法计算辐射传输,并利用测量数据验证了本文模型的适用性,仿真分析了不同飞行高度对气固两相喷焰流动及辐射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飞行高度增加,喷焰中燃气与固体颗粒间相互作用减弱,且粒径越大的粒子与燃气间差异越大;两相喷焰受不同飞行高度上掺混与复燃效应程度差异的影响,致其温度分布和不同组分浓度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各高度下两相喷焰光谱辐射呈现气体选择性发射谱结构,其中高温Al2O3对辐射贡献主要集中在短波,且高度越高,影响越小;不同谱带间辐射特性受不同组分发射带影响而存在差异,且2.7μm和4.3μm两个主要发射带的辐射峰值出现在不同飞行高度。  相似文献   

16.
发动机背负式安装无人机的排气系统红外特征的计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对发动机背负式安装的无人机排气系统的红外辐射特征.排气系统的流场采用商业软件计算,红外辐射特征采用根据离散传递法自行发展的程序进行计算,研究了排气系统在3~5μm波段红外辐射强度的空间分布.在红外辐射计算过程中,考虑了喷管内壁的发射和反射、燃气组分CO2、H2O和CO的吸收-发射、后机身结构的遮挡以及大气吸收等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发动机的背负式安装、尾喷口的下遮挡设计及其相对机身的内缩可使排气系统在下半球的红外辐射强度明显降低,但由此也造成了上半球的辐射强度有所增强;大气对该无人机排气系统前半球红外辐射的吸收明显强于后半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VonMises变换对轴对称射流的各控制方程和相应的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进行了变换, 选用普朗特混合长度湍流模型, 用隐式有限差分格式进行数值求解, 成功地计算了某型飞机在巡航状态下燃气由轴对称收缩喷管排入亚音速空气流中的速度场、温度场、浓度场、密度场以及燃气各组分的成分分布。计算结果可以用于预测飞机尾喷管高温燃气射流的红外辐射特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飞机内部辐射电磁场通过电缆线感应耦合形成对电子设备干扰的机理,分析了这种干扰模式既有辐射又有传导的复合特点,并应用孔缝衍射、场对激励、含分布源传输线和网络分析等理论与方法,逐层剖析描述了预测数学模型,最后给出了应用计算机编制的预测程序的结构。  相似文献   

19.
针对飞行器排气系统的红外隐身问题,对其红外辐射特性、辐射机理进行了讨论分析,重点探讨了排气系统应用遮挡技术、冷却技术以及低红外发射率技术等几种红外隐身技术的特点和效果,论述了飞行器排气系统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为飞行器红外隐身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针对内装式机载发射运载火箭的分离方案,结合分离条件及某型号运载火箭,设计了火箭分离后的发射轨道,并研究了火箭的控制规律。分析和计算表明,所设计的发射轨道可满足卫星发射需求,所采取的控制规律切实可行,与地面发射相比,可大幅度提高运载火箭的发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