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新闻:5月5日晚,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召开。其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介绍了中国空间站研制建设进展情况。解读: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任务圆满成功,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迎来"开门红",拉开了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飞行任务的序幕,为后续空间站核心舱、实验舱发射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6月11日,习近平主席在为执行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送行时说:"你们执行我国第五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展现了中国人‘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这是光荣而又神圣的,全国人民都为你们感到骄傲。"6月24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习近平同正在天宫一号执行任务的三位航天员亲切通话时,再次提到"航天梦",并进一步指出"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  相似文献   

3.
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回收纪念封;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回收纪念封;中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回收纪念封;中国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返回纪念封  相似文献   

4.
<正>北京时间7月19日晚21点06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全部任务圆满完成。而这圆满结局的最后一笔,正是"天宫二号"再入大气层剧烈燃烧、最终落入茫茫大海的那道绚烂流光……  相似文献   

5.
回眸起跑线     
《太空探索》2012,(9):20
今年9月21日,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20周年纪念日。20年间,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中国已成功发射了9艘飞船、1个目标飞行器,4次把航天员送上太空,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基础技术的国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载人航天体系。本刊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这一代号为"921"工程的由来、壮丽航程和收获,祝福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6.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步入空间站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8年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圆满完成2年在轨飞行和各项试验任务。为进一步发挥空间应用效益,9月20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运营管理委员会会议研究决定,天宫二号在轨飞行至2019年7月,之后将受控离轨。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就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工程实施20多年来,先后将11名航天员14人次送入太空,全面突破和掌握了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和空间交会对接等载人航天基本技术,验证了货物运输和推进剂在轨补加、航天员中期驻留等关键技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步入空间  相似文献   

7.
白石 《太空探索》2011,(12):60-61
2011年9月25日上午,河北省科技馆和石家庄市青少年宫在河北省科技馆宇宙剧场联合举办了题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航天科普知识讲座。讲座介绍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其中详细介绍了"天宫一号"的有关情况,如"天宫"名字的由来,"天宫一号"对我国在航天战略中  相似文献   

8.
正2011年7月8日,"阿特兰蒂斯号"执行了航天飞机计划中的最后一次飞行。自此之后,美国的国土上已经整整7年没有起飞过载人航天器。美国航天员来往国际空间站需要搭乘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并以每年水涨船高的价格购买"船票"。在暂时失去载人航天能力的7年多中,美国一直在积极进行下一代载人航天飞船的研发。8月3日,美国宇航局(NASA)公布了参与商业载人航天任务的第一批航天员名单,其载人航天的新策  相似文献   

9.
10月8日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2周年,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二个"航天日"。在全国人民沉浸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之际,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宇航学会联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国际在线和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京举办了"我与神七同行"全球征集祝福语活动颁奖仪式,答谢广大网民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阳光 《太空探索》2013,(8):30-31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飞船承载着3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准确进入轨道。在此后的15天时间里,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实现了"准确进入轨道,精准操控对接,稳定组合运行,健康在轨驻留,安全顺利返回"的任务目标。以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为标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完美收官,将全面进入载人空间站工程建设阶段。  相似文献   

11.
正2018年10月23-24日,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办的"第五届载人航天(国际)学术大会"在古都西安召开。来自国内外载人航天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载人月面着陆与上升技术"主题,交流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展望载人航天事业未来发展。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  相似文献   

12.
正5月5日18时00分,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点火升空,随后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等载荷送入预定轨道,首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致电祝贺。5月8日13时49分,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的返回舱成功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新飞船试验船飞行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  相似文献   

13.
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七号飞船飞向太空,579秒后飞船准确入轨。这次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第一阶段的首次飞行。9月27日16点35分,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自己研制的"飞天"航天服进入太空,实施空间出舱活动。9月28日17时37分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地区平安着陆,航天员凯旋而归,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4.
世纪第一飞 新世纪世界范围内发射得最早对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具有重大影响的“神舟二号”飞船喜获开门红。北京时间1月10日凌晨1时0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长征二号F火箭托着神舟二号飞船腾空而起,直刺苍穹。火箭起飞589秒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对全面掌握和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2018年10月23日,在西安举行的"第五届载人航天(国际)学术大会"上,"载人月面着陆与上升飞行器创意方案征集大赛"(以下简称"大赛")颁奖仪式隆重举行。仪式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主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赛专家委员会主任周建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大赛组织委员会主任郝淳出席仪式,并为获奖代表颁奖。特等奖获得者、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梁鲁代表24个获奖团队发言。  相似文献   

16.
<正>4月20日19时41分,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七火箭")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长七火箭带着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奔向浩渺的太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的收官之战,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胜利完成"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也是长七火箭与天舟货运飞船组成的空间货物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为下一步空间站建设和长期运营奠定坚  相似文献   

17.
<正>日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对外正式发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及中国载人空间站、货运飞船名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标识如上图所示。左图为中文标识,右图为英文标识("CMS"为"中国载人航天"英文"China Manned Space"的缩写)。中国载人空间站整体名称及各舱段和货运飞船共5个名称如下:载人空间站命名为"天宫",代号"TG";核心舱命名为"天和",代号"TH";实验舱Ⅰ命名为"问天",代号"WT";实验舱Ⅱ命名为"巡天",代号"XT";货运飞船命名为"天舟",代号"TZ"。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负责人称,自公布之日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用新的标识,载人空间站及货运飞船有关文件及宣传文稿一律使用新的规范名称  相似文献   

18.
美国航天基金会3月30日宣布,将该基金会的2009年“太空成就奖”授予中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团队(简称神七任务团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神七任务航天员翟志刚等当天代表神七任务团队参加了颁奖仪式,并领取了奖项。  相似文献   

19.
武宣 《太空探索》2011,(12):32-33
随着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的升空,中国载人航天二期工程第一阶段交会对接任务拉开的序幕。中国载人航天二期工程战略任务中国载人航天第二步的发展战略是实施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突破和掌握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建设短期有人照料,长期自主运行的空间实验  相似文献   

20.
6月16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零窗口把作为追踪飞行器的神舟九号飞船精确送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30千米、轨道倾角为42°的运行轨道,与天宫一号的距离为10000千米左右。"从神舟一号到天宫一号、神舟八号,长征二F火箭已经成功发射9发,一次比一次精度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说,"这是她第10次在载人航天中执行发射任务,完成了‘十全十美’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