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金兑 《太空探索》2001,(5):40-40
1977年9月,中国火箭设计师们提出在研制高能低温燃料的长征三号火箭的同时,把常规燃料的长征四号火箭作为第二方案。前者在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中崭露锋芒,后者则在发射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中建立新功。 1979年2月,上海航天局在改进长征三号一、二级的基础上,加上新研制的第三级,开发出了一种三级大型运载火箭——长征四号。火箭各级均采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常温推进剂。箭长42  相似文献   

2.
金兑 《太空探索》2007,(8):62-64,F0003
从1989年2月开始,在长征四号甲火箭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运载能力更大的长征四号乙火箭,用于发射尺寸和质量更大的对地观测卫星。经过改进研制的长征四号乙火箭,成为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主力运载工具。长征四号乙共发射10次,其中2次发射气象卫星、5次发射资源卫星、2次发射实践六号双星、1次发射遥感卫星一号。  相似文献   

3.
黄希 《太空探索》2010,(2):38-39
<正>2009年12月15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被一片白茫茫的冰雪覆盖着,长征四号丙火箭正静静的矗立在发射塔架上等待着发射时刻的到来。这是长四丙火箭2009年度唯一一次任务,火箭射程是太阳同步轨道里历次发射中最高的  相似文献   

4.
金兑 《太空探索》2007,(8):40-41
1990年开始研制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用于发射新型返回式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在长征二号火箭的基础上,利用长征四号火箭的研制成果,以增加推进剂加注量和增大起飞推力的方法,使长征二号丁火箭具有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月球探测器的发射是一个多体问题,也是严格的轨道交会问题。发射轨道方案从理论上有很多种形式,但在工程应用中,受到火箭能力、发射场和测控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方案选择限制非常严格。利用现有火箭,采用有限推力从停泊轨道转移发射是最常用的一种发射方式。本文以某典型火箭为例,对采用有限推力变轨方案的奔月轨道设计流程、发射方案、轨道设计方法、精度分析、发射窗口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金兑 《太空探索》2007,(8):54-55
1992年初,为了满足发射大容量通信卫星的要求,决定研制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长征三号甲是在长征三号火箭基础上,重新研制的一种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能力更大的卫星运载工具。它是一种三级大型运载火箭,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2.6吨,具有一箭多星和适应多种轨道卫星发射要求的能力,特别是在发射高轨道大吨位卫星中显示出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三乙改进I型火箭,是专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圆轨道(MEO轨道)双星发射任务研制的新构型火箭,属于长三甲系列火箭"金牌家族"中的"新面孔"。长三乙改进I型火箭首次"披挂上阵",就执行如此重大的中圆轨道双星发射任务,这个"新面孔"究竟有何过  相似文献   

8.
国内动态     
<正>长四丙成功发射试验二十号A、B卫星2022年12月12日,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试验二十号A、B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试验二十号A、B卫星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长四丙火箭是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执行一箭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3t。  相似文献   

9.
针对发射场射向范围和低温入轨级在停泊轨道上最长允许滑行时间严格受限下,工程设计火星探测任务发射轨道时,优化保障2~3周发射日期窗口的困难,以及精确设计拼接探测器分离点时刻轨道6根数耗时周期长等问题,提出了加入滑行时间限制再精确双向微分修正的设计算法(有别于传统B平面矢量法)。由地球影响球边界速度直接解出长征运载火箭入轨点轨道根数,将火箭飞行星下点弧段表示成滑行时间的分析式,快速找到满足诸多设计约束的初始发射轨道;并解决了考虑探测器小幅深空机动后火箭发射轨道的深入优化问题。精确力学模型下数值微分改进后,获得高精度计算结果,同等可比条件下运算精度不低于STK软件。实现了从地面起飞到抵达近火点的飞行轨道整体优化,确保了首次探火工程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0.
□□2007年5月14日00:01,我国承制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1(NIGCOMSAT-1)由长征-3B火箭发射至近地点为209km、远地点为41951km、轨道倾角为25°的超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这次发射是根据我国与尼日利亚签订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1轨道交付合同实施的,也是我国首次以火箭、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国际用户提供商业卫星服务.  相似文献   

11.
闻斋 《国际太空》2006,(3):32-32
2006年1月24日,日本"先进陆地观测卫星"[ALOS,又叫"大地"(Daichi)]由H-2A F8火箭发射升空.火箭发射后向太平洋上空飞行约16min后,卫星与火箭分离.之后卫星进入高约700km、轨道倾角为98.16°的太阳同步轨道,并展开太阳电池翼.  相似文献   

12.
《美国航空周刊》4月6日报道,俄罗斯航天局已经选中Samara航天中心、能源公司和Makeev火箭设计局共同组成的团队研制新一代中型火箭。该团队在竞标中击败了俄罗斯赫鲁尼切夫国家航天科研生产中心及其“安加拉”火箭。依照俄罗斯航天局要求,新的运载火箭可将运送重达20吨的载荷进入距地面200千米的轨道。新型火箭为两级火箭,第一级使用液氧,煤油为燃料,第二级使用氢氧燃料。  相似文献   

13.
空间扫描     
郭季 《国际太空》2007,(9):35-36
美国“轨道快车”航天器停止运行;“国际空间站”轨道成功提升7.5km;巴西7月19日成功在马拉尼昂州阿尔坎塔拉火箭发射基地发射VSB-30低轨道科学实验火箭;印度8月中旬建成第一所航天大学;太空游大幅涨价;天文学家发现土星的第60颗卫星;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要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标志着中国进入太空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长征系列火箭发展成为由多种型号组成的大家族,具有了进入地球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等多种轨道的能力,为我国空间事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20 0 1年 4月 18日 ,印度成功地发射了其迄今最为强大的首枚“静止卫星运载火箭” (GSL V) ,将 1颗试验通信卫星 Gsat-1送入近地点 180 km、远地点 36 0 0 0 km高的地球静止转移轨道。随后 ,Gsat- 1卫星使用其本身携带的燃料使卫星到达最终的地球静止轨道位置 (但据法新社 4月 2 4日报道 ,Gsat- 1卫星因故障到达了一条周期为 2 3h0 2 min的轨道 )。此举使印度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法国、日本、中国之后第 6个能够独立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不过 ,仅仅在 2 1天前的 3月 2 8日 ,GSL V火箭在印度 Sriharikota岛的 Shar发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采用多圈飞行Lambert解的双脉冲交会的特征速度与转移轨道半长轴的关系,指出其最优解实际上是2N+1条满足时间约束的转移轨道中燃料较省的,而非最省燃料轨道.提出将双脉冲交会的首次脉冲矢量分解成方向相同的两次脉冲,使得追踪器在特定的滑行轨道飞行N圈以消耗多余的转移时间,利用剩余的转移时间沿最省燃料轨道与目标交会.几何上证明了这种交会的特征速度与最省燃料转移相同,并且给出了解的存在性条件.通过仿真验证了这种交会比采用多圈飞行Lambert解的双脉冲交会更省燃料,解的存在性对转移时间的长度要求更低.  相似文献   

17.
小光 《国际太空》2006,(5):32-32
2006年4月l4日,“福卫”-3(FORMOSAT-3)计划的6颗卫星由“人牛怪”火箭发射升宅,最终均匀地分布在700800km高的轨道面。  相似文献   

18.
小光 《国际太空》2007,(7):17-17
2007年6月11日,以色列地平线-7(Ofeq-7)卫星由“沙维特”火箭成功发射升空,进入300km/600km的椭圆轨道。  相似文献   

19.
Nemo 《太空探索》2014,(1):44-48
<正>日本新一代固体火箭艾普西龙于2013年9月14日成功发射,2006年退役的M-V火箭终于后继有人。M-V火箭的近地轨道运力为1.8吨,艾普西龙火箭更降低到1.2吨,而H-IIA系列火箭中运力最弱的H-IIA 202型号,近地轨道运力也高达10吨,不论是M-V火箭还是艾普西龙火箭,运载能力与日本现役的H-IIA系列火箭之间都有很大的缺口,致使日本不得不使用H-IIA火箭发射中小型载荷。日本火箭发射价格本来就居高不  相似文献   

20.
迟惑 《太空探索》2012,(7):40-42
传统上,通信卫星在进入轨道的时候,它的体重里有很大一部分是远地点发动机和姿态、轨道控制系统的燃料。例如著名的美国波音公司702-HP平台,在它基础上制造出来的加拿大AnikF-1卫星,发射重量大约是4710千克左右,而进入静止轨道开始工作时只剩下了3015千克,为从转移轨道进入静止轨道而消耗掉的燃料达1695千克。世界上所有通信卫星运营商都要为这部分燃料的发射支付高额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