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7年6月15日,中国首颗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在酒泉成功发射,将对银河系进行高灵敏度、高频次的宽波段X射线巡天监测。"慧眼"入轨后将先进行为期5天的整体功能测试,然后开展为期140天的仪器性能测试、在轨标定观测和试观测,计划于2017年11月进入常规科学观测阶段。"慧眼"呈立方体构型,设计寿命4年,装载高能、中能、低能X射线望远镜和空间环境监测器  相似文献   

2.
正"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X射线空间望远镜。该空间望远镜于2017年6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场采用长征-4B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已成功获得首批数据。1"慧眼"情况简介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简称高能所)李惕碚和吴枚在高能天体物理数据分析中发展了直接解调方法(DDM),该方法克服了  相似文献   

3.
西游 《国际太空》2016,(1):21-25
2015年12月17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2D运载火箭发射自行研制的首颗天文卫星—“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原名“暗物质粒子探测”(DAMPE)卫星],从而拉开了我国空间天文学发展的序幕。  相似文献   

4.
为了纪念爱恩斯坦诞辰一百周年,美航宇局继1977年8月发射第一颗高能天文观测卫星(HEAO-1)之后,又于1978年11月13日发射了第二颗。现将英国《国际飞行》1978年11月25日刊登的一篇有关文章摘译报导如下: 1978年11月13日,美航宇局发射成功专门研究宇宙X射线源的第  相似文献   

5.
人类对火星探测,起于1962年11月1日前苏联发射的“火星”1号。迄今,世界上共发射了23个火星探测器,其中,美国、苏、俄11个,日本1个。 1964年11月28日,美国发射“水手”4号探测器,1965年7月15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5月8日上午,"叶培建星"命名仪式暨小行星探测学术报告会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举行。"叶培建星"国际编号为456677,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9月11日发现。为了表彰我国著名航天专家叶培建院士为推动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及空间科学快速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2016年6月紫金山天文台推荐命名"叶培建星",2017年1月12日获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自此,"叶培建星"正式镶嵌进太空星辰,  相似文献   

7.
□□中国探测-1卫星于1月3日开始向地面传回数据。科学家对数据分析后发现,探测-1首次探测到了一种陌生的空间现象,即在其轨道运行空间内有一种新的高能电子分布规律,这在以往的空间探测中从未发现过。探测数据显示,在距离地球比较远的时候,高能电子探测器探测到的电子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8.
正新闻:北京时间2017年11月30日凌晨两点,《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一篇来自中国的重量级科研成果,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获得世界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线能谱,并在1.4Te V(万亿电子伏特)处发现反常结构,揭示宇宙中或存在相应质量的新粒子。科学家推测,这可能就是人们  相似文献   

9.
正《深空探测学报》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期刊,16开本,2017年始改为双月刊,双月下旬出刊。本刊报道深空探测领域政策、动态和科技探索新进展,发布深空探测学术研究新成果,搭建国内外深空探测领域信息交流平台,以促进深空探测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1月30日,中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正式交付,投入使用。慧眼卫星工程是研究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前沿问题的自主创新重大空间科学项目,该星的投入使用使中国高能天文研究进入空间观测的新阶段,对提高中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慧眼于2017年6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圆满完成卫星平台、有  相似文献   

11.
正《深空探测学报》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期刊,16开本,2017年始改为双月刊,双月下旬出刊。本刊报道深空探测领域政策、动态和科技探索新进展,发布深空探测学术研究新成果,搭建国内外  相似文献   

12.
正《深空探测学报》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期刊,16开本,2017年始改为双月刊,双月下旬出刊。本刊报道深空探测领域政策、动态和科技探索新进展,发布深空探测学术研究新成果,搭建国内外  相似文献   

13.
去年8月23日至12月19日,从地球以外传来了行星探测器“旅行者-1”拍摄的土星系彩色照片和获得的重要数据。对这些照片和数据初步研究结果使科学家们感到,他们获得的土星知识比人类有史以来记载的知识还多。科学家们对土星又有了新的“烙印”。旅行者-1 1977年9月从卡纳维拉尔角启程,经过三年的长途跋涉,途中探测了木星,于去年11月12日距土星可见云顶77,000英里处掠过。行程13亿英里。旅行者-1于去年8月23日开始对土星观  相似文献   

14.
正SpacePolicyOnline网站2018年11月16日报道,美国国家空间委员会(NSC)用户咨询组(UAG)于2018年11月15日召开会议,重点探讨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载人重返月球并探索火星的规划。用户咨询组于2017年底成立,旨在为美国国家空间委员会提供咨询建议,充分反映工业界、非联邦机构和其他参与航空航天活动的人士的意见。此次会议中,用户咨询组多位成员对NASA重返月球计划  相似文献   

15.
<正>《深空探测学报》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期刊,16开本,2017年始改为双月刊,双月下旬出刊。本刊报道深空探测领域政策、动态和科技探索新进展,发布深空探测学术研究新成果,搭建国内外  相似文献   

16.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于1981年11月20日至25日在广州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科研、教学、研制、设计等36个单位60名从事空间探测工作的科技人员,会议期间,正来我国访问的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代表团4人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并进行了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宇航学会于2004年11月22日~26日,组织来自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南京大学的学术代表共12人参加了在印度乌代普尔召开的第六届“月球探测与应用国际会议”。  相似文献   

18.
正《深空探测学报》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期刊,16开本,2017年始改为双月刊,双月下旬出刊。本刊报道深空探测领域政策、动态和科技探索新进展,发布深空探测学术研究新成果,搭建国内外深空探测领域信息交流平台,以促进深空探测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2017年6月15日,我国"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卫星在众所期盼中奔向太空。这一举世瞩目、自主创新的重大科学工程的实施,不仅填补了我国空间X射线空间望远镜研制的空白,为中国航天的技术进步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使我国首次具有自主获取高能天体原始观测数据的能力,实现了在高能天体物理  相似文献   

20.
胡杨 《太空探索》2012,(11):1-1
1962年11月1日,苏联的"火星"1号探测器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启程,飞向遥远的火星。这枚探测器成功进入了前往火星的轨道,计划于次年6月19日到达火星,但是当它3月21日飞行到距离地球1.06亿千米时,与地面失去了联系。"火星"1号通常被认为是人类第一个飞往火星的探测器。毫无疑问,这次火星之旅失败了。站在整整50年后的今天回望,人类的火星探测之旅可谓悲喜交加。"悲"的是,截至目前,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火星探测器,特别是早期发射的探测器,"出师未捷身先死",没有能够完成自己的使命。事实上,"火星"1号并不是人类火星探测的首次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