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超声速自引射装置的工作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湍流κ-ε双方程模型,分析了液体火箭发动机自引射工作过程所用的超声速自引射装置(简称引射器,包括圆柱型和二次喉道型引射器)在相同二次流入口面积时的流场分布,依据流场分析值确定了激波在引射器内的位置,结果表明喷管内的气流达到满流状态,并根据有关参数计算了引射系数.对比引射器真空舱内压力仿真值和试车测量值,两者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非轴对称前涵道引射器性能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冷中明  周建华 《推进技术》2015,36(10):1465-1473
以轴对称前涵道引射器为基础,提出了一种非轴对称前涵道引射器方案。为了比较非轴对称和轴对称前涵道引射器在热混合效率,引射系数和总压恢复方面的不同,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不同掺混角度和进出口压比的模型进行了计算,并得到引射器的性能参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开口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大气流的掺混角度会使前涵道引射器的热混合效率降低,总压恢复系数减小,引射系数也有较大的减小;在亚临界时,随着进出口压比的增大,引射器的热混合效率和总压恢复系数逐渐变大,引射系数则会减小,并且相同条件下,非轴对称前涵道引射器与轴对称前涵道引射器相比,热混合效率提高,总压恢复系数和引射系数分别会减小大约2%和20%。  相似文献   

3.
在飞机辅助动力装置系统研制过程中,只能通过试验和计算流体力学(CFD)仿真方法对排气引射器的引射性能进行评估,且评估效率低、研制成本高,故无法获得任意工况下排气引射器的引射性能。本文提出用速度系数比β参数来描述排气引射器的引射性能,并建立了辅助动力舱冷却用排气引射器性能快速评估方法,通过CFD仿真分析对该方法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估各种地面工况下排气引射器的主流出口静压和总压、次流流量、次流出口总压等参数,且计算精度保持在2.382%以内,满足工程使用要求,大大提高了评估效率,具有较高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级等压混合的引射器参数匹配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匹配和优化多级等压混合引射器的各项参数,得到理想的引射器增压比和引射效率,目的是提高多级等压混合引射器性能。通过数学分析和实验,研究了单级引射器参数变化对性能的影响,明确了多级等压混合引射器级数的确定原则,对影响单级引射器性能的参数在多级中进行了匹配和优化,表明引射马赫数、被引射气体温度、单级引射器引射系数和增压比匹配与优化后,能显著提升多级等压混合引射器性能。  相似文献   

5.
两级超声速引射器流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宗浩  邹建军  黄洁 《推进技术》2013,34(10):1304-1309
超声速引射器在航天发动机、化学激光器等的地面试验所需压力恢复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采用超-超引射方式是优化压力恢复系统的性能和实现设备小型化的途径之一。为探索适用于超-超引射器的设计准则,对一种两级超声速引射器的超-超引射流动现象开展了研究,试验发现该构型引射器在特定压力匹配范围内即可实现一、二级主流间的超-超引射又可以实现主流对二次流的超-超引射,结合数值仿真对流场结构和参数的分析表明超-超引射的形成机制可归结为压力匹配问题,通过提高来流总压与混合室匹配静压的压比可建立超-超引射;混合室匹配静压由引射气流主导;提高二次流总压或降低主流压力均可提高二次流马赫数,该规律对建立超-超引射、提高引射效率有指导意义。   相似文献   

6.
王永胜  王占学  张蒙正  张建东 《推进技术》2009,30(3):257-262,301
为了研究利用火箭作为引射器的引射式火箭冲压发动机的性能及内部流动机理,建立了一维总体性能计算模型,对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的性能参数进行了数值计算;此外,又基于CFD技术,对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的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仿真。总体性能计算结果表明,引射式火箭冲压发动机可以产生推力增益和提高比冲;流场计算结果表明,火箭主流与二次空气流在引射掺混过程中参数匹配是合理的。由此可见,所建立的计算模型是正确合理的,采用火箭发动机和亚燃冲压发动机的组合方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脉冲爆震发动机引射模态数值模拟和验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脉冲爆震发动机地面启动问题,采用非稳态二维轴对称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多循环火箭式脉冲爆震发动机引射模态,即爆震管加直管引射器的引射过程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爆震引射的实验获得引射比作为比较参数。引射比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提出了爆震非稳态引射的3个阶段和相应的3种作用机制即:激波的压缩加速;射流卷吸;惯性和压差作用,并为下一步主爆震管燃油喷注位置提供了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8.
动力舱冷却用排气引射混合管改进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直升机动力舱冷却用的排气引射混合管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引射器特性方程和对引射特性影响因素的分析,参考某型直升机发动机排气系统,提出了针对直升机动力舱冷却用的排气引射混合管设计的改进方法——修正系数法.应用该方法,针对某型发动机动力舱冷却用排气引射混合管进行了设计,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使设计效率提高30%,设计精度保持在5%以内,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陈军  白菡尘  万冰 《推进技术》2022,43(8):48-56
目前对引射过程的分析模型还比较简单并且不准确。为提高引射分析模型精度,从引射过程的物理机制出发,以速度差异导致的质量交换作为一、二次流掺混过程的控制因素,以一次流动量覆盖整个法向截面时的参数剖面计算引射效果,建立了引射过程分析方法,并采用数值模拟和试验结果对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一、二次流掺混过程的计算模型能反映横截面上参数的变化趋势;当一次流处于过膨胀状态和轻度欠膨胀状态时,本方法计算的引射系数偏差在4.56%以内;当一次流处于严重欠膨胀状态时,在利用特征线法对截面静压进行校正以后,偏差在6%以内;以上精度均优于传统的Fabri模型。本方法还能准确地获得引射系统的临界背压,因此更适用于RBCC发动机这种有背压的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直升机悬停状态下下洗流场影响区域、动力舱以及发动机排气引射器进行了联合建模,采用结构化网格对计算域进行离散,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通过数值仿真考察不同湍流模型、发动机散热、以及动力舱进口尺寸对排气引射器引射系数以及动力舱通风冷却系统内部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射系数对湍流模型依赖性较小;发动机散热将导致引射气流量、引射系数减小,而且随着冷却气流进口面积的增大,这种影响将增大;增大冷却气流进口尺寸,冷却气流量增大,引射系数增大,但进口尺寸增大到一定值后,其效果已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封文春  朱永峰  关焕文  周卫国 《航空学报》2009,30(11):2079-2086
 指令系统延迟时间的计算尚无明确有效的方法,大多依靠实验和经验来确定。为给某型飞机指令系统设计提供依据,减少实验次数和费用,提出风险系数法,通过比较风险系数大小来计算指令系统延迟时间。计算表明,“0 0”弹射是计算延迟时间的决定性条件,其他条件则不起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单纯依靠延迟时间不能达到有效的发散效果,还必须配备轨迹发散系统。通过与发散火箭的优化组合,该型飞机指令系统延迟时间为125 s和135 s,发散火箭总冲110 N·s,作用时间50 ms。此外,并列乘员火箭包燃烧尾焰灼伤风险很小,与实验结果相符。通过与相关数据的对比,该方法能够为多乘员弹射指令系统的设计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往研究弹射筒,主要以单级弹射筒为对象,对多级套筒式弹射筒研究不足。在计算中,往往忽略了有效面积以及滑轨摩擦的因素,所建立的模型通用性差。在分析弹射机构的结构以及工作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套筒式弹射机构的内弹道模型,仿真并与实验值进行对比,误差在0.77%~1.91%之间,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可以为弹射筒方案设计和验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涡轮叶片尾缘开缝喷气的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某涡轮叶栅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涡轮叶片尾缘不同喷气形式对叶栅性能的影响。应用一维源项喷气模型,结合涡轮叶栅流场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喷气形式下涡轮叶栅流场细节。计算与试验结果显示:两种开缝形式下,喷气比例对叶片表面参数以及出口气流角影响不大,但能量损失系数随着喷气比例的增大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对开缝时,喷气引入吹除了附着在叶片尾缘的漩涡,并增强了尾迹与主流的掺混过程;半开缝时,喷气的引入仅吹除了附着在开缝处的漩涡,对于尾缘处流场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具有相反横向射流角的全覆盖气膜孔冷却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对全覆盖气膜冷却结构的流场特性、壁面表面传热系数、绝热壁面气膜冷却效率以及考虑固体导热影响下的综合冷却效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相反横向射流角产生的反肾形涡对使冷气侧向扩散能力更强;虽然表面传热系数升高,但是由于较高的绝热壁面气膜冷却效率降低了传入固体壁面的热量,提升综合冷却效率.吹风比为1.0时,45°相反横向射流角斜孔有最高的综合冷却效率.当吹风比为1.5和2.0时,30°相反横向射流角斜孔有最高综合冷却效率.与相同横向射流角斜孔作对比,15°相反横向射流角斜孔综合冷却效率不及15°相同横向射流角斜孔,45°,60°相反横向射流角斜孔综合冷却效率在不同流向长度上与相同横向射流角斜孔综合冷却效率相差不大,30°相反横向射流角斜孔综合冷却效率高于相同横向射流角斜孔.   相似文献   

15.
双管爆轰单引射增推机理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二维Euler方程,结合高精度Roe/HLL(Harten-Lax-Van Leer)混合格式与自适应网格加密技术,对引射模态下的双管爆轰非定常单次引射复杂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分别描述了方管爆轰波喷出及引射管内二次爆轰波的传播过程.双爆轰波喷出爆轰管后,以欠膨胀射流形式向外传播,同时,它们相互作用延长了引射管尾...  相似文献   

16.
利用CFX软件对某航空发动机应急油路内部流动进行模拟,通过计算得到该航空发动机应急油路喷嘴出口压力随引射角度、引射距离、引射压力及喷嘴安装孔直径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PROBLEMSOFWINDBLASTZhangYunran;WuGuirong(InstituteofSpaceMedico-Engineering,Beijing,China,100094)PROBLEMSOFWINDBLAST¥ZhangYun...  相似文献   

18.
冉海霞 《飞行力学》2012,30(3):242-244
某型无人机在火箭助推起飞过程中,为了能在火箭助推末端使无人机达到一定的高度和速度,并且较好地控制俯仰姿态角的变化,必须对发射角和火箭在无人机尾部的安装角进行优化设计。计算结果表明,优化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无人机弹射起飞的技术需要。  相似文献   

19.
弹射救生用人体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芳子  宣渝峡  王志  庄祥昌 《航空学报》1990,11(10):443-448
 利用人体弹射试验数据建立起人体动力学特性的数学模型(简称人体数学模型)。模型的动态响应特性分析可以解决一些与弹射有关的人体工程学问题。根据人体的最大动态超调,结合椎骨强度可确定人体耐受弹射加速度的限度。从防护角度出发,分析座垫对人体受力的影响和人体响应的时相特点而要求座垫厚度必需很薄。还提出改善弹射动力和确定测试系统性能指标的依据。将模型用于弹射实践可以减少人体试验,对人体安全和研制生产都极其有利。  相似文献   

20.
为提供弹射座椅多模态控制输入参数选择的理论依据,通过计算机仿真,比较分析了俯仰角、滚转角、滚转角速度、下沉率、迎角、侧滑角等弹射启动时飞机状态参数对弹射轨迹(垂直方向)和安全救生高度的影响。参考评估期刊的影响因子,提出了安全高度影响因子法,并计算出在同等弹射条件下(速度和高度)各参数的平均影响因子,得出各参数对救生高度的影响程度及变化规律,确定了俯仰角、滚转角和下沉率是影响救生高度的三个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