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为建立适用于畸变容限控制技术的航空发动机进气总压畸变估算方法,采用基于神经网络方法,以飞机试飞测量数据为基础,分别开展了发动机进口总压流场和稳态周向畸变指数重构方法研究。以壁面静压、发动机进口面中心点总压以及攻角、侧滑角数据分别构建了三种不同输入参数组合的神经网络模型,并对比分析了各模型的重构精度和适用性。结果表明: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可以较好地建立壁面静压、飞行参数与发动机进口总压分布和稳态周向畸变指数的映射模型;以壁面静压、发动机进口面中心总压、攻角和侧滑角为输入的神经网络模型,对于总压流场重构和稳态周向畸变指数重构都具有最佳的重构精度;采用先重构流场总压分布再计算稳态周向畸变指数的间接方法相对于直接重构稳态周向畸变指数的方法具有更高的重构准确性;对于与建模飞机具有相同进气道结构和布局的飞机,训练完成的神经网络模型对总压流场重构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对稳态周向畸变指数重构适用性差。  相似文献   

2.
为了阐明测点布局对航空发动机进气总压畸变测试结果的影响,利用旋转总压测量耙对5种畸变流场的稳态和动态总 压畸变成分进行了测试,计算了旋转总压测量耙位于不同位置时畸变流场的稳态周向总压畸变指数和动态总压畸变指数,分析了 不同测点布局下总压畸变指数计算结果的偏差。结果表明:测量耙/测点与畸变流场的相对周向位置对总压畸变指数计算结果的 准确性至关重要,对于所分析的5种畸变流场,增加测量耙/测点周向数目并不能使总压畸变指数计算结果的偏差单调减小,但可 降低其对测量耙/测点周向位置的敏感度。基于畸变区域周向分布设计稳态总压畸变测量耙的周向位置,组合使用不同相对半径 处测点对动态总压畸变进行监测,可提高总压畸变指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轴对称紊流发生器的试验装置,分析了波前M数、面积比和相对长度对畸变流场的影响。波前M数对稳、动态畸变指数有较大的影响,是畸变流场的主要调节参数。 图谱分析表明,由于流场低压区绕中心周向转动,使稳态畸变流场不稳定,并影响畸变指数的重复性和预测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响应曲面的试验设计方法,构建了基于试飞数据的进气道压力畸变预测模型,进行不同飞行工况进气道畸变模型预测与飞行试验验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模型预测与飞行试验结果相比,综合压力畸变指数平均相对误差为421%,稳态周向畸变指数平均相对误差为799%,结果吻合良好,能够满足对该型进气道畸变预测要求;大迎角、侧滑及其组合飞行时,进气道内部附面层气流分离是造成进气道出口畸变的主要因素;进气道出口低压区的位置与飞行姿态角相对应,并在周向上向压气机的旋转方向有小范围偏转,偏转角度与发动机状态相关;采用“模型预测+飞行试验”的模式能够完整、安全高效地考核评估飞机进气道的畸变特性,具有很好的工程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陈晓  毛建 《航空学报》1992,13(8):418-422
采用变唇口加板或加杆的方法,模拟某飞机进气道出口截面不同型式的总压畸变流场。变唇口加板能模拟具有中心低压区的总压分布;变唇口加杆可模拟具有中心高压区且周向畸变较小的总压分布。采用圆弧切割法能较正确地模拟总压等值线形状。所模拟的稳态周向总压畸变指数(DC60)、平均湍流度(Tu)和最大瞬时总压畸变指数(Kθmax或Ktmax)均能达到规定的精度要求。该方法不仅能模拟复杂的总压分布和稳态畸变指数;也能模拟动态畸变指数。  相似文献   

6.
黄熙君  董金钟  肖承恕  袁涛 《推进技术》1989,10(3):25-29,83
本文介绍以附面层吹除技术控制大扩张角扩压器气流分离的试验研究.研究中确定了抑制扩压器分离所需的最小吹除气流流量,并详细测定了流场变化和扩压性能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扩张半角为15°的直壁扩压器,采用附面层吹除措施时,当吹气量为总气量的4%条件下,可明显地改善扩压性能,并消除了扩压流动中的分离.静压恢复系数较未采用吹除的原型扩压器提高7%,总压恢复约增加2%、而出口畸变指数改善8%.  相似文献   

7.
李阳  胡骏 《航空发动机》2005,31(2):11-13
开发了一种用于计算进气总压周向畸变对涡喷/涡扇发动机气动稳定性和主要性能参数影响的软件。该软件利用综合畸变指数来描述进气畸变,实现了以往只有通过畸变试验才能进行的对进气畸变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何中伟 《推进技术》1988,9(6):24-30,70
本文较深入地研究了由直-曲壁构成的二元收-扩管内收敛段底壁的附画层抽气板形状,在吸除系数为1条件下,吸除附面层对几何喉道附近壁画、对跨音结尾激波与扩压器壁附面层干扰区上游的附面层发展的影响;研究了结尾跨音激波与扩压器底壁附面层干扰区的附面层控制对其下游的流场畸变的影响;文中并对有、无附面层控制下的干扰区下游的动态畸变作了比较.指出,通过对干扰区的附面层抽吸,近壁面的紊流度峰值和平均值大大下降.  相似文献   

9.
陈晓  毛建 《航空动力学报》1990,5(1):57-64,92-93
本文对变唇口型总压畸变流场模拟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一方面总结分析了各种唇口几何参数对总压分布谱图和总压脉动紊流度的影响, 从而将这些一般的规律应用于特定总压分布谱图, 总压脉动紊流度及其畸变指数的模拟。另一方面, 对给定的二个不同类型的总压畸变流场进行模拟, 所模拟的稳态周向总压畸变指数, 平均总压脉动紊流度和最大瞬时畸变指数均能达到规定偏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何中伟 《推进技术》1990,11(2):35-39,65,78
本文在一定的附面层条件下,研究了二元收-扩通道内强激波 M_(U.B.m)为1.68~1.74下的激波与壁面紊流附面层干扰区内的气流动态畸变控制技术,包括抽气缝槽结构,缝槽位置等对干扰区下游动态畸变的影响,并对通道扩张段出口气流的紊流度分布剖面上典型站的总压信号作功率谱密度、概率密度和压力时间历程作了分析.实验的结果表明,通过对干扰区内激波诱导分离流抽吸,在抽气量为W_(bT)/W_m=2.8~3.5%下,可以很有效地改善干扰区下游气流的动态畸变.  相似文献   

11.
《中国航空学报》2023,36(3):80-95
A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ypersonic Shock wave and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Interaction(STBLI) at Mach 6.0 on a sharp 7° half-angle circular cone/flare configuration at zero angle of attack is performed. The flare angle is 34° and the momentum thickness Reynolds number based on the incoming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on the sharp circular cone is Reθ = 2506. It is found that the mean flow is separated and the separation bubble occurring near the corner exhibits unsteadiness. The Reynolds analogy factor changes dramatically across the interaction, and varies between 1.06 and 1.27 in the downstream region, while the QP85 scaling factor has a nearly constant value of 0.5 across the interaction. The evolution of the reattached boundary layer is characterized in terms of the mean profiles, the Reynolds stress components, the anisotropy tensor and the turbulence kinetic energy. It is argued that the recovery is incomplete and the near-wall asymptotic behavior does not occur for the hypersonic interaction. In addition, mean skin friction decomposition in an axisymmetric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is carried out for the first time. Downstream of the interaction, the contributions of transverse curvature and body divergence are negligible, whereas the positive contribu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turbulence kinetic energy production and the negative spatial-growth contribution are dominant. Based on scale decomposition, the positive contribution is further divided into terms with different spanwise length scales. The negative contribution is analyzed by comparing the convective term, the streamwise-heterogeneity term and the pressure gradient term.  相似文献   

12.
朱年国  徐力平 《航空动力学报》1990,5(2):118-122,186
本文从附面层积分方程出发, 定性地分析了当表面压力系数 Cp分布相同时, 在保证Re数相等的条件下进口 Ma数对附面层发展的影响。并且用数值方法进行了模拟。与此同时用数值方法对由于表面曲率和自由流紊流度所引起的影响作出估计。结果表明; 在表面压力系数分布和 Re相同的情形下, 进口Ma数, 直到临界值附近时, 所引起的附面层的变化量是很小的, 一般在工程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表面曲率所引起的变化同马赫数引起的变化相近, 而进口自由流紊流度引起的变化较之前两者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EFFECT OF THE RIBLETS SURFACE ON THE BOUNDARY LAYER DEVELOPMENT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EFFECT OF THE RIBLETS SURFACE ON THE BOUNDARY LAYER DEVELOPMENTWangJinjun;LanShilong;LianQixiang(InstituteofFluidMechanicsIBe...  相似文献   

14.
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ONTHETURBULENTCOHERENTSTRUCTURESOFLAMINARSEPARATIONFLOWOVERABACKWARDFACINGSTEPWangJinjun;LianQixiang...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介绍了一种用于高超声速湍流边界层表面参数测量的试验方法,利用边界层的表面热流值,作为判断边界层转捩与否的依据,开展边界层攻角效应转捩特性试验研究.试验在我院FD-20炮风洞中进行,马赫数为6,试验模型是半锥度5°的圆锥模型.开展了对于圆锥模型,头部半径对转捩位置的影响,小攻角情况下对圆锥模型转捩位置的影响,并且获得了在2°和3°攻角情况下圆锥模型的攻角效应转捩全局曲线.试验结果证实了,在小攻角下,随着攻角的增加,边界层迎风面转捩位置向后移动,背风面转捩位置向前移动.  相似文献   

16.
自由流紊流度对串列叶栅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验,测量了自由流紊流度(Tu)在1.4%-6.7%范围内,一双圆弧串列叶栅总压损失系数、气流转角、附面层内速度分布以及吸力面压力系数。结果表明:(1)当Tu小于大约3%时,随着Tu增加,总压损失明显降低;当Tu大于3%时,Tu变化对总压损失几乎无影响。(2)Tu在1.4%-6.7%范围内变化对气流转角无影响。(3)Tu增加,对前排叶片吸力面靠近前缘部分附面层有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后向台阶层流分离湍流结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是应用 LDV及氢泡显示技术在水流中进行的。得到了剪切层厚度、涡量厚度、拟序结构以及再附后壁面切应力、边界层形状因子等的变化规律。对流动再附后壁面附近带条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在流动再附后 2 0倍台阶高度处形成湍流边界层  相似文献   

18.
郑国锋  唐磊 《航空学报》1991,12(6):278-282
工程上计算边界层转捩位置,常用以线性稳定性理论为基础的e~N方法。实际上,层流边界层转捩受坏境因素(如湍流度T,粗糙度k和压力梯度等)影响较大。所以作为e~N方法的补充,须寻求一种能同时计算坏境因素影响的方法。现只有湍流模型方法能满足这种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