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对应的数值计算,对一种带亚声速预燃室和流向涡掺混器的超声速燃烧模型燃烧室实验台,在其进口马赫数为2.5的来流条件下,进行了冷态流场的实验研究.实验测得其壁面静压分布和激波系结构与流场的CFD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燃烧室全流场超声速,达到设计状态.马赫数2.5下的冷态实验数据和CFD计算数据为进行点火实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取样探针内的流场进行了一维分析,证明气流中的化学反应能够被成功冻结。建立了取样分析系统,并对其进行了密封性校核。利用该系统对燃烧室尾气进行了取样以及色谱成分分析,进而推算了燃烧效率,得到的结果与实验观察以及燃烧室壁面静压测量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超声速气流中煤油燃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得到双模态超燃冲压燃烧室模型在不同飞行马赫数时的性能参数,在直连式风洞中,飞行马赫数为4,5,6的来流条件下,对液体煤油的超声速燃烧进行研究。对于试验的三种热态工况,液体煤油实现了点火,并稳定燃烧;并且其工作状态都是典型的亚燃冲压模态。通过一维模型对壁面静压进行分析,得到了燃烧室流场参数和性能参数。在各个飞行马赫数和当量比条件下,燃烧室出口总压损失分别是0.565,0.696和0.725,都接近试验测量值;燃烧室出口的燃烧效率分别为0.82,0.67和0.60。不同飞行马赫数下双模态燃烧室试验数据和参数,为其性能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张云峰  杨庆春  徐旭 《推进技术》2018,39(8):1803-1809
为了获得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一维性能计算的重要参数——燃烧室芯流面积,基于实验测量的壁面静压数据,发展了一种芯流面积的计算方法。计算中,通过选取分离区下游合适的参考截面,获得了燃烧室释热分布模型中的经验常数,从而得到了适用于当前工况的燃烧室芯流面积分布及流动情况,有效地降低了计算方法对来流条件、构型、燃料当量比及喷注方式等多种因素的依赖。与不同工况流场数值仿真结果的对比表明:该方法能够对超燃燃烧室内芯流面积、马赫数的变化情况进行较为准确的捕捉,燃烧效率误差在7%之内,具有较好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5.
煤油超声速燃烧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煤油在所设计的双模态超声速燃烧室内的超声速喷雾燃烧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离散液滴模型、概率密度函数紊流扩散燃烧模型和紊流k ω模型计算了在飞行马赫数为5,煤油与空气的当量比为0 551时的情况。数值结果得到的壁面静压分布与实验数据基本一致;计算所得到的总压损失系数是0 696,非常接近实验测量值0 707,但计算得到的燃烧室燃烧效率远比实验值高。  相似文献   

6.
高温富油燃气作引导火焰的煤油超燃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采用高温富油燃气作引导火焰的煤油超声速燃烧进行了研究。根据试验测得的壁面静压分布,采用一维简化模型处理与分析数据,得出了不同试验条件下的燃烧效率与总压恢复系数;对超声速燃烧室内的静压分布特点作出了分析;对超声速燃烧室人口处的气流总温,燃料喷射位置,以及燃烧总体当时比对燃烧室内静压分布、燃烧效率与总压恢复系数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冷态流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北工业大学电阻加热超声速燃烧室直连式实验设备,针对自行设计的超声速燃烧室模型,在燃烧室入口马赫数Ma=2.0、入口流量m=0.73~1.0kg/s、入口总压pt≈(7~8)×105Pa、入口总温Tt为室温条件下,开展了不同燃烧室进口流量、隔离段长高比以及燃烧室出口堵塞比情况下的燃烧室冷流实验;采用CFD商用软件对燃烧室冷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增加隔离段的长高比,可以提高燃烧室抗反压的能力,燃烧室出口压力场的畸变对燃烧室内部流场有较大的影响,同时通过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计算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湍流燃烧模型对双旋流燃烧室喷雾燃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测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扩展旋涡破碎模型、扩展二阶矩模型和涡团耗散概念模型等三种湍流燃烧模型对双旋流湍流喷雾燃烧流场的影响.在任意曲线坐标系下数值研究双级轴向旋流器环形燃烧室全流程流场,采用粒子图像测速仪测量燃烧流场气流速度分布,热电偶测量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计算结果与验证试验数据比较表明:不同湍流燃烧模型对双旋流湍流喷雾燃烧影响较大,所得的回流区形状、速度、温度场以及出口温度分布等都不太相同,其中扩展二阶矩模型所得的结果与试验值符合最好,更适用于模拟双旋流环形燃烧室湍流喷雾燃烧.  相似文献   

9.
H2O/CO2污染对煤油燃料超声速燃烧影响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纯净空气与H2O/CO2污染空气来流对比试验结果基础上,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和化学动力学方法,研究了H2O和CO2污染组分对煤油燃料超声速燃烧的影响,获得了试验手段难以得到的燃烧室流场参数和性能数据.完成了相应的煤油燃料超声速燃烧室二维数值计算,其中匹配了进口总温、总压、马赫数、氧气摩尔分数和工作当量油气比.将数值计算结果与相应试验测量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燃烧室流场数据、性能参数分析了H2O和CO2污染的动力学影响、以及对燃烧室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1)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值总体上吻合,两种手段均体现了纯净空气来流时不同煤油当量油气比的燃烧室性能,并反映了一致的“污染效应”影响趋势;(2)H2O污染、H2O+CO2污染的存在降低了煤油燃料超声速燃烧室性能,体现在燃烧诱导压升、燃烧效率、流向冲量增量的下降,而且随着污染组分含量的增加,燃烧室性能下降越加显著.  相似文献   

10.
煤油燃料超燃发动机燃烧室温度测量与计算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获得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流场温度分布特性,深入分析发动机工作特性,对马赫数为2.0,总温为1100K,总压为1.0MPa的来流,利用可调谐的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CARS)技术完成了直连式燃烧室流场温度测量;同时对实验状态进行了三维并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计算和实验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隔离段温度的实验测量值与计算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约为0.8%;在燃烧室核心流区域,当量比为0.6和0.8两个状态下,实验测量值分别比计算值偏低约40K和150K,相对差异为4.2%和13%;在凹槽回流区内,当量比为0.6和0.8时实验值则分别比计算值偏低约140K和170K,相对差异为11.7%和7.5%。主喷油位置喷入当量比为0.2的燃料对燃烧室区域的温度和压力分布会产生较大影响,但对扩张段及后部区域的推力性能不会产生显著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尤厚丰  张兵  李德宝 《推进技术》2020,41(3):623-631
在考虑有限速率化学反应的准一维Euler方程基础上,通过增加截面面积变化、壁面摩擦和添质的源项,发展了适用于超燃燃烧室性能分析的准一维计算方法。依次以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CARDC)和日本国家航空与航天实验室(NAL)的氢燃料燃烧室模型作为验证算例,分别采用传统的一步反应模型和发展的有限速率反应模型,模拟了燃烧室流场,并基于NAL燃烧室,计算分析了不同当量比和进口压强对燃烧室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能得到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的结果;和一步反应模型相比,有限速率反应模型不仅可以更细致地捕捉流场细节,而且能够初步分析化学非平衡效应的影响;对于NAL燃烧室,当量比≥0.6时,压强随当量比的升高而增大,当达到1.0时,反压已推进隔离段,且推进速度随当量比增大而增加;进口压强不大于110.444kPa时,反压随进口压强增大而升高,且当反压不小于82.833kPa时,反压被隔离在等直段燃烧室入口处;过小的当量比和过大的进口压强均会导致燃烧室出口马赫数严重下降,甚至出现亚声速出流状态。  相似文献   

12.
超燃燃烧室流场计算方法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准一维流动模型、轴对称方程、三维数值模拟方法结合13组分、32反应氢燃料反应机理计算了"等直段+扩张段"燃烧室内超声速燃烧问题.结果表明准一维流动模型与三维数值模拟方法的计算结果反应了主要气动参数变化规律;除预燃激波串区域外,计算数据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准一维流动模型计算快速、适应性强;三维数值模拟方法给出了详细流场细节,所需计算时间长.针对两种模型特点,在超燃燃烧室设计过程中应有机结合协同工作.   相似文献   

13.
在低速轴流压气机转子叶片吸力面50%叶高沿轴向埋入5个Kulite动态压力传感器,并采用固定在压气机转轴上一种新型可存储的数据采集器记录数据,对近设计点和2 kr/min转速不同流量工况条件下转子叶片表面静压进行了实验测量,并与CFD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除近失速点外,叶片表面静压实验测量值与计算结果吻合较好,说明所采用的的测量方法是成功的,测量结果是可靠的;在近失速工况,实验值与计算结果差值较大,主要是由试验台振动所引起的实验误差和CFD数值计算对近失速点工况流场模拟得不够准确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4.
冲压发动机进气道/燃烧室/尾喷管耦合流场计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喜勤  陈兵  徐旭  蔡国飙 《推进技术》2008,29(5):557-561
采用耦合求解的方法进行了冲压发动机进气道/燃烧室/尾喷管流场一体化计算,进气道采用单一气体、变比热比模型,燃烧室和尾喷管采用多组分化学动力学模型,湍流模型为k-g湍流模型。进气道与燃烧室界面通过流量、静压等参数实现耦合。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设计参数的传递方式,可以快速实现进气道/燃烧室/尾喷管流场的耦合求解,流场分布合理。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分析宽马赫数飞行条件下超声速燃烧室再生冷却性能以及考虑燃料高温裂解效应对冷却的影响,发展了具有一定通用性的超声速燃烧室再生冷却系统气-固-液传热分析模型,对燃烧室内流、冷却剂流动以及冷却结构进行了气-固-液传热耦合计算.燃烧室内流计算模型无需实验测量的静压数据以及总温/释热分布假设,通过直接求解质量、动量、能量守恒微分方程并结合燃料混合及燃烧模型来获得内流参数分布.同时对燃烧室壁面传热进行了计算,将冷却结构内冷却剂的流动、换热与燃烧室内流耦合,并且着重考虑了煤油作为冷却剂,其物态随温度、压力变化以及高温时出现的热/催化裂解吸热化学反应.基于实验数据发展了煤油热/催化裂解总包反应模型,对煤油热裂解和催化裂解两种过程的化学吸热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了热/催化裂解效应对再生冷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主动冷却超燃冲压发动机进行研究与设计,采用实验与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主动冷却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内传热与燃烧的耦合过程进行了分析。该方法采用燃烧室静压分布的测量值作为输入条件,开展燃气-结构-燃料耦合传热分析,获得经过冷却系统后燃料的状态参数;将燃料的状态参数作为实验参数,开展直联式超声速燃烧实验,得到新的静压分布,如此反复迭代,直至燃料状态不再变化,最终确定主动冷却燃烧室的各种传热与燃烧特性参数。利用该分析方法,初步开展了不同飞行马赫数条件下主动冷却燃烧室闭环运行状态研究,得到了冷却煤油温度与燃烧室壁温同飞行马赫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杨爱国  刘陵  唐明  刘敬华 《推进技术》1996,17(6):1-5,32
研究了简化模型超音速燃烧室流场和性能的数值模拟方法,该燃烧室在支板后缘设置一缝隙式喷嘴,平行于超音速空气流喷射氢气。用椭圆型偏微分方程数学模型,MacCormack差分格式成功地计算了两种不同后绿尺寸的流场及其性能,为了对照比较,还计算了另外两种流场。计算结果表明,支板后的流场存在回流区,因喷氢的压力高于超音速空气流的压力和壁面附面层的影响,燃烧室内将出现斜冲波和膨胀波,压力沿横向变化明显,由此证明流场与“边界层流动”有性质上区别。提出了全流场按性质不同分段进行数值模拟的方法,利用计算得到的流场节点状态参数(如温度、压力等),积分获得燃烧室的性能参数,和文献的实验数据对比,计算结果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18.
本文涉及燃烧室设计者感兴趣的流体力学研究课题。一些不同类型的回流区存在于燃烧室中。本文对各种回流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 本文旨在研究非流线体火焰稳焰器周围的流场以及同向射流产生中心回流区的条件。编制了适于模拟许多燃烧室构型的通用程序。其特征之一是稳焰器侧壁的分层台阶表示法。计算采用压力-速度原始变量以及k-ε湍流模型。 计算结果表明了燃烧室设计参数的有趣的影响。可采用的实验数据与计算结果的比较,进一步证实了程序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分区耦合方法计算固体火箭轴对称燃烧室与喷管流场。对于低速的燃烧室流场,选用不可压流的N-S方程描述并用SIMPLEC方法数值求解;对于高Re数的喷管流场,则采用Eu-ler方程描述并用SCM方法求解。计算时用燃烧室出流为喷管流场提供入口参数,同时用喷管流场压强分布反馈影响燃烧室流动状况。对耦合边界条件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对典型的侧壁加质燃烧室与喷管流场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揭示了单独喷管流场计算难以反映的喷管收敛段近壁区的低速区域,与已有的燃烧室流场实验结果一致并反映了燃烧室与喷管流场之间的联系,较好地模拟了流动中的物理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一种改进的冲压发动机一维流分析模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建立一种适用于冲压发动机的不依赖于实验数据的、可以实现多区域跨声速区稳定求解的一维流分析计算模型,通过对目前已有的各种冲压发动机一维流分析模型进行分类、总结和对比分析表明,依靠实验静压数据的一维模型难以满足实际性能计算的需要,去掉等压段假设并用摩擦项替代芯流经验公式是可行的,多区域跨声速区求解可以通过变量替换法实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改进的适用于冲压发动机的一维流快速计算模型,该算法不依赖于实验数据,可以实现多区域的跨声速区稳定求解。将算例结果与实验数据相比,总压误差在5.2%以内;与某模型的结果相比,总温相差1.3%,马赫数相差2.7%。新模型的结果在马赫数、静压、总压、总温等参数的计算上较准确,改进方法可方便快速地用于冲压发动机的性能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