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分层层片技术重构原理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学算法自主开发金属断裂面三维重构软件JHX-FSR,通过软件前处理模块获取准确的断口三维空间数据场,测量断口局部区域的空间几何数据,并对断口中20个局部区域的断口表面粗糙度RS和断口剖面轮廓线粗糙度RL定量测量及统计分析.研究发现,RS-RL近似地呈线性关系,RS随着断口剖面轮廓复杂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建立RS-RL的断口形貌几何特征关系的数学模型,金属断口三维重构对于断口形貌几何特征关系的数学模型的修正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耐久性分析中疲劳断口 CCD 图象处理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大方  陶涛  贺小帆 《航空学报》1998,19(4):410-413
 针对结构耐久性分析对模拟试件断口(a,t)数据判读的迫切需求,利用计算机图象处理技术建立了一套用于疲劳断口数据采集、判读的CCD图象处理系统,编制了相应的数据处理应用软件。该系统可实现疲劳断口条纹尺寸测定、区域面积积分、裂纹角度测量等功能。且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准确度高、图象数据可存储、打印输出与重复使用等明显优点。并已成功地应用于某型飞机关键结构的耐久性评定。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Mumford-Shah模型的图像分割改进算法,并通过对飞机图像轮廓分割进行效果验证。首先,内部惩罚项的设置,彻底消除了计算量巨大的更新水平集函数的步骤。第二,可使用较大的时间步长,获得较快的曲线演化速度。第三,水平集函数可初始化为更容易构造和使用的一般函数,初始轮廓线可以构造为任意形状。最后,选择因子的设置既继承了克服轮廓线“冒顶”的性能,又保证了曲线未达轮廓边界时的演化速度。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辅助刀具磨损测量技术对加工过程自动化和最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一种以微型计算机为中心,包括图象传感器和图象捕获器的刀具磨损直接测量系统,该系统成功地把视频图象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应用于刀具磨损量的测量。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一种可提高非球曲面超精密加工机床的轮廓跟踪精神匠误差补偿控制方法。该轮廓补偿控制器是机床轮廓位置伺服系统的一部分,它以二交一代替原微直线段来逼近给定轮廓,可提高系统的轮廓逼近精度,并减小插补数据不连连对伺服系统的冲击,从而最终提高轮廓的加工精度。  相似文献   

6.
基于CCD图像技术,提出一种新的图像轮廓瞄准系统,该系统实现了通用光学仪器及现代数字化仪器轮廓图像瞄准,解决了这类仪器自动化程序低、瞄准精度受人员的主观影响大、劳动强度大、不易微机化等问题,文中给出了新系统的结构及原理,并着重分析了图像轮廓数据的处理方法,最后,以对新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陶芯作为熔模铸造空心涡轮叶片的内腔转接件,其弯扭变形程度直接关系到空心涡轮叶片的壁厚尺寸精度。为了研究陶芯制造过程中出现的弯曲和扭曲变形,首先,借鉴叶片给出了陶芯弯曲变形和扭曲变形的定义,并根据陶芯结构特点研究了陶芯弯扭变形的计算方法,包括基于轮廓线的弯扭变形计算方法:主动轮廓模型法和样条拟合轮廓线法,与基于数据点的弯扭变形计算方法:凸包算法、二维配准算法和距离权值算法。然后,分别通过仿真与实测数据比较了5种算法,结果表明:样条拟合轮廓线法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精度。  相似文献   

8.
根据高压压气机盘螺栓孔结构,设计中心孔板材疲劳试样.表征了孔挤压强化后的表面轮廓,分析了在多种交变载荷条件下孔挤压前后试样的疲劳寿命,并进行了断口观察和疲劳过程中孔挤压残余应力的演化分析.结果表明:孔挤压强化减小了孔壁表面粗糙度,并使孔结构在多种高温大应力条件下(825MPa/600℃、825MPa/400℃和663MPa/600℃)的高温疲劳性能提高1~3倍,但疲劳数据分散度略有增大.孔挤压残余应力在最大拉应力为663MPa,温度为600℃,应力比为01条件下20000次疲劳试验中松弛到60%.原始试样的多源疲劳断口主要起源于孔边的加工刀痕,而挤压强化试样断口起源于孔挤压在倒角区域流动金属堆积处,为单源疲劳断口.   相似文献   

9.
接触角是表征液体对固体润湿程度的重要参数,本文采用基于Matlab计算软件的图像分析法测量液滴接触角。首先使用图像增强、去噪、锐化手法对CCD采集到的液滴图像进行预处理;再运用Canny多阶段优化算子提取液滴轮廓线;最后以多项式为拟合框架,获得了接触角稳定状态下液滴轮廓区间和接触角测量结果。本文为接触角测量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效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一种实时图象处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的实时图象处理系统,主要采用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C30(DSP)和准双口存储器VRAM。具有较好地实时性和通用性,可用于图象跟踪和图象分析。为提高系统可靠性,减小系统体积,用一片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EPLD(PM5128)来实现C30和VRAM的接口,并完成图象的采集及VRAM的动态刷新。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一种可提高非球曲面超精密加工机床的轮廓跟踪精度的误差补偿控制方法。该轮廓补偿控制器是机床轮廓位置伺服系统的一部分,它以二次曲线代替原微直线段来逼近给定轮廓,可提高系统的轮廓逼近精度,并减小插补数据不连续对伺服系统的冲击,从而最终提高轮廓的加工精度。  相似文献   

12.
二维复杂轮廓的无干涉刀位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模拟刀具实际走刀为思路,以加工轮廓的直线和圆弧偏置为计算基础,提出了一个计算复杂轮廓无干涉刀位的算法。在这一算法的基础之上,针对一些实际的板料轮廓进行了试算。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详细介绍了雷达双基地RCS测量系统的设备组成及利用此系统进行的RCS测量工作,并根据测量结果绘制图象进行分析,得出按雷达双基地角的二等分角进行模型缩比。图象对于分析雷达目标是非常有用和有价值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蒋君侠  朱文杰  朱伟东 《航空学报》2019,40(9):422824-422824
机器人制孔系统因其低成本、高效率、高柔性的优势,在飞机壁板装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机器人自动换刀系统作为飞机壁板机器人制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影响着制孔的效率和柔性。本文对机器人自动换刀系统进行分析,着重对刀夹稳定夹持力、换刀过程刀夹阻力和盘式刀库刀夹双环排布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分析刀夹结构和夹紧原理,计算稳定夹持力;通过构建换刀过程中刀具轮廓与刀夹轮廓的几何位置关系,结合受力分析,计算换刀过程刀夹阻力;通过简化刀夹组件轮廓及惯量计算,分别对4种刀夹双环排布方案进行分析研究,以圆形刀盘上的总惯量最小为目标,得到了最优的刀夹排布方式。最后根据实际工程需求,给出了容量为24把刀具的盘式刀库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15.
三维公差系统日本Mitutoyo公司推出一种新型的可用于产品原型研制阶段的软件系统,以帮助确定整个产品轮廓的制造公差.首先,用GEIOPAK-3测量程序或SCANPAK-3软件(前者用于一系列点的采集,后者则用于复杂型面)对轮廓进行扫描.SCANPA...  相似文献   

16.
目前高速摄影相机和多相机系统广泛地用于记录昆虫奇妙的飞行运动,然而分析这些运动图像序列的方法却不能让人满意。提出并测试了一种简单可靠的昆虫飞行图像的自动分析方法。该方法充分地利用了图像序列中相邻两帧间的差别,可自动提取出昆虫的特征点(翼尖点,翼根点,头部端点,腹部端点)和轮廓线(翼前缘轮廓,翼后缘轮廓)。采用MATLAB实现并使用虚拟昆虫和真实昆虫运动图像序列测试了该方法。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可靠,无需人工干预,不针对特定昆虫,运算量也较小,且能够提供较好的识别结果,甚至在处理昆虫的身体和翅膀部分重叠或者昆虫的翅膀图像呈现明显的透明的图像序列时候结果依然不错。该方法给昆虫图像的形态学特征自动识别难题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节省了昆虫扑翼运动图像的分析时间。  相似文献   

17.
镶嵌式蜗轮系统(叶片及轮箍)由于其具有可更换性,在现代化的工业中逐渐代替了整体绕铸式蜗轮系统.主要用于航空工业或发电行业.由于其功能的重要性(动力的来源),以及其易损性(受高速旋转的离心力作用),因此,必须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控制.轮廓制造精度是质量控制的最重要的关键之一,蜗轮系统的轮廓测量一般需使用多种仪器进行测量,特别是大型蜗轮系统的轮廓测量多年来都是世界的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小波变换的特点及其在图象边缘提取中的意义,讨论了边缘提取中最有效的小波函数及方法,介绍了以飞机图象为目标在不同图象模糊程度及背景噪音情况下用小波变换进行目标形心坐标提取的计算机模拟情况,展示了小波变换在扩展目标跟踪技术中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相位测量轮廓术应用于叶片测量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解决叶片高精度三维轮廓测量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搭建了基于相位测量的三维轮廓测量系统.在完成了系统标定后,为了检验系统的测量精度,测量了一个滚珠轴承,测量精度为(0.084±10.01)mm.利用该系统从不同方向对某叶片进行了6次数据采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数据融合得到了整个叶片的三维点云,利用整个叶片三维点云数据得到了叶片的不同截面图,为叶片型面轮廓和几何尺寸的检测提供了依据.相位测量轮廓术用于叶片三维轮廓测量,在保证测量精度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测量成本,因此将相位测量轮廓术用于叶片三维轮廓测量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在设计飞机起落架的初期阶段,如何应用实体造型技术和机构仿真技术在微机上构造起落架系统的三维几何模型和运动模型,获得逼真的起落架系统的三维图象并实现准确的运动仿真;还提出了一套独特、方便、灵活的干涉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全文以南飞公司某型飞机主起落架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