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枪钻是于18世纪末在扁钻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它是几种深孔加工技术中最古老的一种。最早只用于枪管的加工,故而得名。但是由于采用枪钻加工孔具有很高的切削效率,加工的孔尺寸精度高,位置精度和直线度好,同时具有良好的几何形状和表面粗糙度。因而,近几年来愈来愈多地用于精密浅孔和难加工材料孔的加工。据瑞士SIG公司介绍,采用枪钻加工所能达到的直线度和孔径公差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在平均切削条件下,孔的表面粗糙度可达Ra6.3~0.4μm,在良好条件下可达到0.2μm。  相似文献   

2.
针对软磁合金零件深小孔的加工难点,通过技术和工艺分析,基于传统机械加工技术,提出了双向钻削方法,并结合铰孔和微小孔研磨技术,实现了直径为Φ0.3mm的深小孔精密加工。经批量检测结果显示,加工后的小孔具有孔径一致性高、直线度好、孔壁粗糙度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航空工业中的精密深孔(长径比大于10)零件的加工,目前仍然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艺问题。从引进的“斯贝”工艺技术中发现:一些精密深孔英国均用高速精密枪钻来加工。这就省掉了许多辅助工序,大大降低了工序成本,且确保了工件质量。枪钻对我们并不阳生,但今日之高速精密枪钻与  相似文献   

4.
张辉  杨继平  王君平 《推进技术》2001,22(6):526-528
为解决铸铝薄壁件进气机匣的深孔加工,针对麻花钻加工深孔的难点,在加工中心上研究了用枪钻和GT深孔麻花钻高速加工深孔的方案和工艺参数,并探讨了雾化高压气体强制排屑加工深孔的技术,获得了典型薄壁箱体零件的高速钻深孔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TC4钛合金深孔钻削过程中钻削温度高、排屑路径长,加剧刀具磨损,影响深孔加工质量和精度。为制定可用于实际生产的钛合金深孔钻削加工参数,开展TC4钛合金深孔枪钻加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钻削温度受钻削速度影响较大,进给量的影响不显著;孔径和圆度随着钻削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同轴度随着切削速度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孔的表面粗糙度随着钻削参数的增加而增大,且大参数下深孔表面质量进一步恶化;各组试验加工硬化层在30μm左右,且随着钻削速度增加,切屑挤压变形严重。综合分析后制定的干切削条件下TC4钛合金深孔枪钻的钻削速度为20m/min,进给量为0.08mm/r。  相似文献   

6.
砂轮杆的刚度是指砂轮杆抵抗外载荷(自重、切削反力等)变化的能力。深孔砂轮杆加工对象是“深孔”,孔长径比 L:d 为10左右的孔,所以,深孔砂轮杆自身的长径比也多在10左右。它的刚度一般都比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双向喇叭形金属微小孔阵列的高效低成本制造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镂空型惰性金属模板的、由电铸加工与掩模电解加工步骤串接而成的组合式加工方法。基于建立的数学模型,在证实该组合加工可行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了惰性金属模板结构参数对被加工孔阵列几何结构形状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参数优选,数值分析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被加工孔阵列的几何特征参数严重受惰性金属模板结构参数的影响;采用大厚度、大于90°开口角的惰性金属模板有利于获得最小孔径更小且出入口廓形对称性更好的双向喇叭形孔;模板筋宽越小,越易于实现大孔深、高对称性的双向喇叭孔;模板孔径越大,喇叭孔金属层的极限厚度越大,但出入口廓形的对称性越差。此外,在小筋宽、90°开口角的惰性金属模板上更易电解加工生成""形喇叭孔。基于优化的惰性金属模板,能电铸-电解组合加工出出入口廓形对称性好的、最小孔径比被复制模板孔小的、网片厚度大且表面光滑的双向喇叭形金属微小孔阵列,其进出口的对称度、孔径偏差与出口相对于最小孔径的扩口率等分别为88.8%、9.7%和110.1%。  相似文献   

8.
当孔深超过10倍孔径时,加工出的孔一般很深。孔深达300倍径时就需要专门的技术,并采用单管钻头或双管钻头进行钻削。在加工至这些孔底部的漫长过程中,需要使用正确的运动机构、刀具配置以及合适的切削刃才能完成内腔、凹槽、螺纹和型腔的加工。支撑板技术是另一重要领域,在深孔钻削中也至关重要,现在它作为深孔加工技术的一部分也发展很快,其中就包括在该领域能实现更高性能的高质刀具的开发。  相似文献   

9.
针对镍基高温合金零件的高效加工难题,提出一种高效铣削方法——"摆线加工",即采用大切削深度和合理的径向进给量加工零件,总结出选择切削深度这一重要切削参数的经验公式,获得了优化的切削参数,并将摆线铣削加工方法成功应用于GH3536、GH4169镍基高温合金深孔零件的加工中。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缩短加工时间50%~75%,延长刀具的使用寿命,是一种具有很高应用价值的镍基高温合金材料高效铣削技术。  相似文献   

10.
针对典型TC4钛合金材料进行了钻孔试验,分析了切削钻头材质、钻头锋角对钻孔质量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对钻削加工工艺参数进行选择,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钻头材质及相关工艺参数可降低钻削孔径毛刺,提高制孔质量。  相似文献   

11.
气体介质中深小孔电火花加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小孔加工一直是机械制造领域的难题之一。在分析和研究气体介质中电火花加工技术的基础上,就其在深小孔加工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分别用管状圆柱电极和削边电极在通用电火花成形加工机床上成功地加工出直径为2 mm、深径比大于20、锥度小于0.5%的深小孔。研究表明,相对于传统的液中电火花加工,气体介质中电火花加工深小孔具有电极损耗率低、加工过程稳定等特点。而且由于无需庞大的工作液系统,该方法适合于大型零部件上深小孔加工。  相似文献   

12.
深孔加工在航空制造业中具有广泛需求,是加工难度最大的工序之一。复杂壳体零件是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部件,其深孔加工质量直接影响航空发动机的服役性能和使用寿命。以航空复杂壳体零件为对象,针对航空复杂壳体零件深孔加工的工艺特点及难点,就目前现有深孔加工方法、深孔钻削力学、深孔钻削切屑形态与排屑方法、深孔加工在线监控及深孔加工设备等方面关键技术进行综述,并探讨了深孔加工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空心长轴深孔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发动机空心长轴零件深孔加工为研究对象,设计了长径比为15,长度超过1米的整体硬质合金刀杆,在某加工项目试验中,应用这种超长整体硬质合金刀杆,在细长比大于10的空心长轴的深孔镗削加工中,改变了传统的深孔加工工艺,满足了空心长轴深孔加工中严格的壁厚差要求,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小直径深孔加工技术后,介绍了小直径深孔加工技术在航空机载行业中的应用,及其小直径深孔加工时设备选型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将平板上的气膜冷却孔嵌入横向沟槽中,探究沟槽深度对平板颗粒沉积分布和气膜冷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槽结构的存在改善了平板表面的颗粒沉积情况和气膜冷却性能,并将一定颗粒阻隔在沟槽内部。在同一吹风比下,沟槽深度的增加使得整体的颗粒碰撞效率增大。在吹风比较小时,3种沟槽深度的结构减小了平板颗粒的沉积和捕获,并改善了冷却孔下游气膜冷却效率。但在大吹风比下,不同沟槽深度改善颗粒沉积分布和气膜冷却效率方面各有差异。对比不同沟槽深度结构在各个工况下的性能,沟槽深度为0.8倍孔径的结构在改善颗粒沉积分布的同时也能兼顾提升气膜冷却孔下游的气膜冷却效率。   相似文献   

16.
徐磊  常海萍  常国强  张镜洋 《推进技术》2006,27(3):248-251,265
对叶片弦中区内部“冲击-气膜出流”冷却方式中气膜孔附近壁面的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取气膜孔前后三倍气膜孔径范围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冲击间距及冲击孔与气膜孔沿流向相对位置对其换热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对气膜孔前后局部范围,存在最佳的冲击间距与气膜孔径比;同样,对气膜孔前局部范围,也存在最佳的冲击、气膜孔沿流向相对距离与气膜孔径比;随着冲击孔与气膜孔相对距离的增大,冲击对气膜孔局部换热影响变小,气膜“溢流效应”突出,越靠近孔的地方换热越强。  相似文献   

17.
内通道交错横流对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内通道横流对气膜流动和冷却特性的影响,参数变化范围:横流比Cr=0.39,0.78;吹风比Br=1,2;气膜孔长径比l/d=4,8.计算结果表明:①内通道冷气横流使得气膜孔内气流产生较强的涡旋,使得冷气射流的流动具有明显的非对称特征,引起表面气膜冷却效率分布不均;②横流比对表面气膜冷却效率分布影响较大,横流比越大,气膜孔内涡旋越强烈,气膜冷却效率分布越不均匀;③长径比较大时,气膜孔内气流较为规整,气膜覆盖区域较为狭小,气膜冷却效率分布更加不均;吹风比较大时,射流在主流通道上的附着较差,气膜冷却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双扇形孔气膜冷却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平板表面的双扇形孔排气膜冷却特性进行了研究,包括孔节距、动量比和主流湍流度对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气膜孔的直径为d,气膜孔与主流方向的夹角为45°.孔节距有2d,3d和4d,动量比有1,2和4,主流湍流度有0.4%和8%.结果表明,气膜冷却效率随孔节距增大而降低;孔节距为2d时,动量比增大会引起气膜冷却效率显著增加;孔节距为4d时,气膜冷却效率受动量比的影响相对较小;在孔节距及动量比均较大时,主流湍流度的增大会导致气膜冷却效率较为明显的下降.   相似文献   

19.
采用红外热像仪对具有不同孔径和排列方式的离散孔切向进气的气膜冷却结构的绝热壁温进行了测试,获得了气膜冷却效率随吹风比和无量纲流向距离变化的经验关联式。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研究的参数范围内,离散孔切向进气气膜冷却的冷却效率随吹风比和气膜孔直径的增大而上升;在气膜孔板开孔率和吹风比相同时,由排型引起的冷却效率差异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20.
孔排布局对叶片前缘气膜冷却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放大的半圆柱状表面模拟涡轮叶片前缘的形状,对叶片前缘单排及两排圆柱形孔的气膜冷却效率进行了测量。试件表面交错地开有 6排孔,以驻点为起点,位置分别在± 1 5°,± 4 0°及± 60°处,各排孔的孔间距均为 3个孔径,孔轴线与表面在展向及流向的夹角分别为 30°及 90°,孔长与孔径比为 4。主要对比研究了 3种单排气膜孔不同孔排位、3种两排气膜孔不同孔排位及 1种三排气膜孔的布局对孔排下游冷却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同样二次流流量条件下,冷却效果好的单排孔位置依次为 60°,4 0°,1 5°,冷却效果最好的两排孔位置组合为 ( 40°,60°)。结果还表明 :在较大的二次流流量条件下,采用单排孔、两排孔或三排孔冷却方案对孔排下游的冷却效果影响不大;但在较小的二次流流量条件下,从冷却效果看,较好的孔排冷却方案依次为 :三排孔、两排孔及单排孔。实验参数范围是 :主流雷诺数 Re=4 2 0 0 0~ 1 2 70 0 0,平均吹风比 M =0.5~ 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