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3 毫秒
1.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是从非洲进化而来的,这个判断来源于早期人类各时段头骨化石的不断发现。为何早期人类化石会集中在非洲呢?笔者通过对非洲地理位置与古气候的分析找出以下理由。  相似文献   

2.
任琨 《飞碟探索》2002,(4):34-36
2002年3月,从秘鲁传出一条爆炸性新闻,考古学家乔治·卡布里拉率领的小分队在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纳斯卡地区发掘出一个奇异的头骨,用C14法及其他方法测定它已在墓穴中度过了4500个春秋。看它的相貌,眉骨、颚骨、鼻骨、颧骨与普通人并无两样,但它的头盖骨却高高耸起呈圆锥状,仿佛戴了一顶纸糊的小丑帽似的让人忍俊不禁。经测量,这个头骨的脑容量足足比现代人增加一倍,牙齿和眼窝也比我们大得多。根据头骨的比例可以计算出它的主人生前身高达2.6米,是一个典型的巨人。超级脑容量意味着他绝顶聪明,贮存信息加工信息的…  相似文献   

3.
人类一直渴望像小鸟一样飞行,像动画片中的阿童木一样自由自在地在茫茫宇宙中穿行。如今,这个梦想已经实现,现代航天技术使人类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目前,许多航天任务需要航天员出舱活动,例如,进行太空“摘星”,把“生病”的卫星回收到航天飞机中修理,组装日益庞大的空间站,紧急救援,使遇险战友转危为安…… 为此,航天专家们一直在研究航天员的山舱技术,现在,已有3  相似文献   

4.
遨游太空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理想.古人以为,只要有一种动力能把人送上天去就万事大吉了.现代也有不少人以为,遨游太空可能像一个人乘坐在气球的吊篮里,在空中飞翔那样自由自在.最多考虑到,因为越往高处越冷,需要多带几件衣服.  相似文献   

5.
瑞典一个大学的科学家在一份杂志上说,他们选取了53名来自不同地区、种族、文化的试验者,对他们的全部线粒体DNA进行研究比较,据此发现现代人起源于非洲。其实,如果以能够直立行走为标志,那么古人类最初出现于500万~700万年前,并于20万年前进化成早期智人,大约10万年前进化成晚期智人,我们现代人属于晚期智人,或称为解剖学上的现代人。国际学术界对于古人类起源于非洲的问题争论不多,但近几年对于现代人起源问题却有较激烈的争论。像瑞典的科学家一样,不少学者以基因检测得出的数据为依据,认为最早的现代人大约…  相似文献   

6.
人类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这始终是我们追寻的问题。科技发展到今天,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益处。曾几何时,我们宣布我们解决了一切问题,不再需要有新的科技、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窘迫的局面:似乎已有的东西,不能使某些问题得到解决,还需要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理论来解决。其中之一就是人类进化中“缺失的环节”。说起“缺失的环节”,不得不从19世纪中期的一次考古发现谈起:1856年8月,在德国西北部的尼安德特河流域发现了一个残缺的头骨。这个头骨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因为…  相似文献   

7.
70年代在非洲的3次发现像冲击波一样.震撼着整个人类学的领域,它们向那些长期受重视的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理论提出了挑战.第一次是在肯尼亚.在一个地层下面发现了属于280万年前的人的头盖骨和骨头.第二次是在南非,在斯威士兰和纳塔尔之间的边境发现一个洞穴曾有近代类型的人栖居过一时间约在公元前10万年.第三次在坦桑尼亚,发现了据称是375万年前的人的牙齿和颚骨.  相似文献   

8.
基因作证: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 看过《猩球崛起》后,相信很多人的心里都会产生一种诡异的亲切感,因为类人猿太像人类了。的确,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与猿之间的区别已不像以往认为的那般遥远。 2005年8月31日,来自美国、以色列、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家20余个科研机构的67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黑猩猩基因测序与分析联盟”宣布:经过近4年的努力,他们初步完成了黑猩猩基因组序列与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比较工作。分析显示,黑猩猩和人类基因组的DNA序列相似度达到99%,即使考虑到DNA序列的插入或删除,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各国学者有关尼安德特人外貌和生活场景等的最新研究成果,推翻了之前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实之词,改写了有关他们的历史定论。他们长的什么模样?今天,我们已经拥有经过确认的尼安德特人骨骼化石300多具,因此科学家有把握描绘出尼安德特人和与他们关系最为密切的近亲——我们的祖先智人——的相貌区别。几年前,美国人类学家加里·索耶和维克多·迪克维克·杰克在他们撰写的《走近人类漫长的道路——700万年的进化画卷》中,通过对保存完好的尼安德特人骨骼化石的分析,指出:"他们的骨骼或多或少像现代人的骨骼。最大的不同是两者  相似文献   

10.
遨游太空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理想。古人以为,只要有一种动力能把人送上天去就万事大吉了。现代也有不少人以为,遨游太空可能像一个人乘坐在气球的吊篮里,在空中飞翔那样自由自在。最多考虑到,因为越往高处越冷,需要多带几件衣服。实际上.我们无论从电视上,还是画册上.常常看到航天员头戴盔  相似文献   

11.
蝙蝠童子     
前不久,美国动物学家朗诺·获伦带领的一个研究小组在美国弗吉尼亚州西部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一个似人又似蝙蝠的“怪物”.这个怪物长着一个类似人类的脑袋,可是又有一对酷似蝙蝠的耳朵.更令人惊讶的是——它能像蝙蝠一样发射和接收超声波.获伦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怪物,不知把它归入哪一类,于是将它命名为“蝙蝠童子”.  相似文献   

12.
飞碟研究是当今世界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古代史书就曾有关于飞碟的记载,现代飞碟现象的研究始于1947年6月24日在美国华盛顿州上空看到9个盘状飞行物之后.人类对飞碟探索了40多年,至今仍没能解开这个谜.现代飞碟研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飞碟是外星人所为,是地外文明的表现,目前这种观  相似文献   

13.
普遍认为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智人的出现是发生在3.5万~4万年前 ,尽管已有越来越多的事实能证明这一重大事件的实际发生时间要比目前已认可的时间早得多 ,我们这些智人却总是像老姑娘似的刻意掩饰自己的真实年龄。当美国考古学家卡特于1950年在圣迭戈发现一处距今已有8万年~9万年的古代美洲人村落遗址时 ,他的同行们都对他嗤之以鼻 ,因为北美洲地区出现人类只不过是1.2万年前的事。直到23年后卡特在圣迭戈组织大规模“展示性”发掘时 ,向近百位专家学者发出了邀请 ,竟然没有一个人响应 ,所有人都对大量发现的远…  相似文献   

14.
人类起源之谜是科学史上的六大悬案之一。早在19世纪,第一个提出人类起源问题的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发现人类的进化过程有缺环,即人类不可能直接从猿进化而来。之后,日本科学家则明确指出:在猿与人之间应有一种“类猿人”。但这一理论一直未得到证实,原因是从未发现过类猿人化石。在这一问题上,科学史上还曾经闹过一个笑话。20世纪初,英国自然史博物馆的青年学生马丁·欣顿,将现代人的头骨进行染色加工,戏弄他的上司史密斯·伍德沃德先生,谎称这是从英格兰苏塞克斯郡皮尔当发现的类猿人遗骨。谁知这位著名…  相似文献   

15.
生命能被传送吗?当然能。比如说,把一只狗装到车箱里,运送到异地。但我想说的不是这个。人也一样,比如人乘飞机由中国到美国只需十多个小时。我说的也不是这个。那么是指,像科幻小说中所描写的,通  相似文献   

16.
秘鲁国立大学博物馆里有块石头,石头上刻着一个人像,根据考古学家考证:这个人像是在3万年前刻上去的。人像穿着衣服,戴着帽子,穿着鞋,手里还拿着一个望远镜在观察天体。3万年前的人,怎么会织布、穿衣、戴帽、穿鞋呢?尤其不可思议的是,他竟拿着望远镜在观察天体。而欧洲人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至今才300年的历史;在3万年前谁发明了望远镜呢?因此,国外有许多科学家认为,确有史前文化或史前文明后代衍生出新的文明。还有科学家认为,在“外星人说”尚未获得确凿证据之前,不妨换个思路来考虑问题,即外星人实际上是地球人!…  相似文献   

17.
候涛 《飞碟探索》2010,(11):18-19
<正>鱼木星人鱼木星人是来自鱼木星球的外星种族,曾广泛同地球人类进行过联系,很多不同的不明飞行物研究团体都拥有鱼木星人的详细档案和信件。1966年2月6日,西班牙人乔丹·培尼亚宣称,他经历了同鱼木星人的接触,"有一个巨大的圆形飞行物,飞行物下方有三个支撑架"。培尼亚的目击报告在西班牙引起轰动,因为这个国家本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生存已经有了久远的历史.在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中,人类经历了磨难,懂得了适者生存的道理.一次次大规模的迁徙活动,使得地球这个小小星球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人类的过去曾经像一部科幻小说,人类的未来也必定会像一部科幻小说.然而今天是人类幻想的东西,明天依然会是幻想吗?在人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谋求新的科学进步的今天,幻想和现实只有一步之遥.  相似文献   

19.
从1947年6月24日美国人佛为德·约翰逊发现U-FO后,这个当今社会最大之谜就开始打坳千千万万颗地球人的心.如今,5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已进入了90年代,可所有UFO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UFO到底是真是假这个模棱两可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20.
正在人类这个奇妙又有点让人恼火的物种身上,性表现是非常复杂的。人们成为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的科学的生物学解释至今极为罕见。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要弄懂这个问题,需要极端的跨学科方法。或许,科学也应该像人类的性表现一样,需要更新观念,接受事实:人类的性倾向要比社会的认可标准广泛得多。人类的性喜好大多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纯心理机制,更不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在这一点上,弗洛伊德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