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民航空管体制改革的深入,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分配方式、利益格局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既给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郑州空管中心围绕加强和改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特点工作的思路,即“抓住两条主线、解决两个问题、实现一个目标”,为确保安全、稳定思想、谋求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思想保证,收到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2.
廖永刚  曹睿 《湖北航天科技》2002,(5):44-48,F003
电刷镀硬铬镀层具有硬度高、耐磨性好、摩擦系数低的优点,在工业上应用非常广泛。它电流效率高、沉积快、操作方便简单,克服了槽镀的缺点,尤其在机械零部件修复和表面强化已获得了广泛的应用。采用合金钢材料基体,利用显微硬度计、拉伸试验机等工具,不但对铬刷镀镀液的组成配方进行了探索,力求获得最佳配比,而且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各种工艺参数如刷镀电压、刷镀温度等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有利的数据。在性能方面进行了硬度、耐磨性、抗氧化性、抗拉强度等试验,并对某些结论的形成机理给予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神舟飞船测控与通信分系统主要功能、系统组成,描述了分系统的主要方案,包括跟踪测轨、遥测、遥控、数据传输、图像、话音以及着陆信标等方案,总结了分系统的技术特点,对分系统在轨飞行性能进行了总结与评价,给出了测控与通信分系统各项功能满足要求、圆满完成飞行任务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精密殷钢薄壁件制造工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零件结构分析、工艺方案论证、专用的工装、刀具设计,对传统充填加强、脱强成形加工薄壁零件的工艺方法进行革新,并针对零件的工艺特点,编制了合理的数控加工程序,制定了适用、先进的工艺规程,解决了精密薄壁殷钢零件的制造工艺技术难题,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缩短了产品加工周期,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中国航天技术应用及其效益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中国航天技术,是在我国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从事的航天事业,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倡导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的精神,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航天成就,增强了国力国威,形成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推动了我国政治、军事、科技与教育等多领域的深刻变革,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卫星应用》2004,12(2):23-28
2004年1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NASA发表了重要演讲,宣布了美国重返月球、进军火星的宏伟蓝图,引起全世界航天国家和组织广泛关注。2004年3月15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科技委召开了“布什新航天计划与欧美航天政策”研讨会,孙家栋、梁思礼、杨嘉墀、王希季、童铠、叶培建和吴宏鑫等两院院士以及其他空间技术专家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五院科技委主任徐福祥主持。根据录音整理了各位院士和专家的讲话摘要,予以刊登,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栾恩杰 《中国航天》2000,(5):3-4,14
1970年4月24日,一曲悠扬的《东方红》乐曲从深途而神秘的太空传来,划破夜空,回荡大地,整个中华神州沸腾了,中国成功地自行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是中华民族划时代的伟大成就。伴随着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世人面前崭露头角,而且迅速地发展壮大。现在我国的航天事业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世界航天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并且培育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  相似文献   

8.
空间在轨服务技术发展综述   总被引:43,自引:9,他引:43  
崔乃刚  王平  郭继峰  程兴 《宇航学报》2007,28(4):805-811
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空间在轨服务技术成为了一个新的、独立的研究方向,传统的、以航天飞机为代表的空间在轨服务成为了今后这个方向的发展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空间自主在轨服务技术,它以成本低、风险小、隐蔽性高、军事利用价值强等特点,成为了未来空间技术新的研究热点。介绍了空间在轨服务技术的概念、任务和研究现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和关键技术,并着重分析了空间自主在轨服务中的自主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9.
文章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小卫星、微小卫星的发展历史,分析了适用于小卫星、微小卫星的有效载荷的发展趋势,简单介绍了我国光学有效载荷的研究现状,通过归纳分析,就有效勒荷实现体积小型化,功能单一化、接口标准化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卫星授时以其安全、可靠、稳定、精准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各领域。本文立足遥测地面站对时间的高精度、协同性、实时性、网络化的需求,在简述了几种典型授时技术应用特点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了北斗卫星授时技术研究。首先对北斗时间系统的组成,以及单向、双向授时技术优缺点等进行了论证,重点分析了RDSS(Radio Determination Satellite Service,卫星无线电测定业务)双向授时的技术实现、理论推导、误差影响和精度评估等;然后,结合遥测地面站授时现状和需求,提出了遥测地面站组网应用中时统的总体思路,通过三级控制、统一溯源、内外互联、由点到面的模式,构建了“以北斗双向授时为主,NTP(Network Time Protocol,网络时间协议)计算机网络授时为辅”的网络化授时体系,并对遥测地面站组网应用场景和入网策略进行了分析论证。本文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行性,可为网络化授时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介绍一种交通流量测试仪,它具有高灵敏度、高信噪比、传输距离远,可以准确地测量机动车、自行车流量,且成本低。由于该仪器设置了驱动变送器,采用了一种新的传输结构,引入了微机技术,模式识别等技术,从而研制出性能稳定、操作方便、实用性强且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道路交通流量测试装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空间推进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空间推进是航天器实现轨道机动和姿态控制的动力源。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在空间推进方面逐步掌握了化学推进、电推进、在轨补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从常规有毒向新型无毒的转变,以及从化学能推进向更高能量密度推进的升级,形成了型谱化空间推进产品,并成功应用于我国运载火箭、载人航天、人造卫星、深空探测、空间防务等领域,支撑了国家航天重大型号任务,促进了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本文首先总结了我国空间推进取得的成绩,然后对化学推进、电推进的发展历程、关键技术攻关进行了综合分析,最后提出了空间推进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起吊板模锻件的设计原则,并确定了工艺流程着重叙述了预锻模、切边模、弯曲成型模的设计、工序分配及结构特点,成功地解决了生产中出现的拉薄和缩短现象.实践证明,起吊板模锻工艺设计合理,不仅缩短了生产周期,且降低了生产成本,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今年12月29日,是民航西南空管局成立十周年纪念日。这十年,西南空管局在民航大发展机遇的激励下,经过全体干部职工艰苦不懈的努力,克服了飞行流量高速增长、空域结构不尽合理、高原机场较多、气候环境条件复杂等诸多不利因素,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高效率地取得了创业起步、规范运行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的历史性成绩与全面进步,值得庆贺。 十年来,民航西南空管局在致力于理清工作思路、寻求发展的同时,着力加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素质建设与提升,通过脱产培养、在岗培训、自学和组织课题研究、技术攻关,使全区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业务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批数量可观的业务技术人才成为保证飞行安全的中坚,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高,较快较好地适应和满足了地区航空市场发展的需要。截至2005年11月,全区共攻克、解决技术难题60余个,发表有较高价值的各类论文190余篇,安全保障飞行2582466架次,为我国民航空管事业的建设与进步,为西南地区航空事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十年来,民航西南空管局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坚持不断学习、思考和总结,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本期专刊选取了该局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近两年来的业务论文和工作心得体会,以供大家探讨和交流。专刊体现了该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基本理念,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局十年的建设成就。展望未来十年,是中国民航又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我们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在实现民航强国伟大目标的征程中,民航西南空管局将会迈出更坚实的步伐,有更大的作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7103厂是从2004年4月5日开始试点推行6S管理工作的,取得经验后在工厂全面推行。如今,各项工作均取得明显成效,从生产一线到机关处室,现场管理得到明显改善,整理、整顿、清洁、规范、素养、安全六要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3A公司的顾问师认为该厂推行6S工作之后,不仅生产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职工的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且形成了职工积极参与6S管理的浓厚氛围,到处洋溢着变革创新的气氛,推行的总体状况达到了国内机加行业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16.
带平衡活塞固定节流器单级溢流阀机理与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电液能源系统新型溢流阀、安全阀结构原理,分析了阀的工作机理和减振、消声、稳压三合一综合功能。通过计算机仿真,研究了该阀的动态特性,得到了相关尺寸的确定方法,确定了保证最佳动态工况条件下的几何参数。  相似文献   

17.
一、面向21世纪,中国航天技术成就显著,空间应用效益明显, 空间科学向纵深发展 40多年来,中国的航天科技人员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精神鼓舞下,独立自主地研制成功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通信广播卫星、各类遥感卫星以及神舟号无人飞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20世纪 90年代初,我国航天发展在新形势下一度走入低谷,型号发射连续失利。航天科技管理人员顶着巨大的压力,再度发扬航天精神,采取了一系列科研管理和质量保证措施,终于扭转了严峻形势。1996年至今卫星发射连续…  相似文献   

18.
作为孝感市科普示范学校,按照市教委、市科协的要求,结合学校情况和学生特点,湖北省宇航学会航天科普活动站三江航天一中于今年三月初,开展了“四小”(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活动,拉开了科技活动月的序幕。按照校科普教育领导小组的指示,由教科室牵头,三个教育实体组织实施,开始了“四小”活动。通过各个实体的宣传动员、老师们的精心指导、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此次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果:经实体的初选,小学院部上交作品35件,初中部5件,高中部2件,  相似文献   

19.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千年梦圆,举世瞩目,举国欢腾。作为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作者亲身参加了载人航天工程的组织管理工作,亲耳聆听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同志的谆谆教诲,亲眼目睹了工程研制、建设、试验、实施中的累累硕果以及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该文对载人航天工程管理的经验进行了认真总结、提炼和升华。  相似文献   

20.
小卫星星载容错计算机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创新一号低轨存储转发通信小卫星是中国第一颗重量在100公斤以下的小卫星,介绍了其星载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方案。由于卫星采用了计算机集中管理方式,为保证星载计算机的可靠性,设计中对硬件使用了双计算机热备份冗余设计,星载计算机的可靠性同时通过软件和硬件协同容错设计来实现。卫星的星务管理、遥测、遥控、姿态控制、电源管理、通信控制、轨道控制等都需要通过计算机软件完成,介绍了这些软件的主要功能和容错设计。创新一号星载计算机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并经过了一年多的飞行测试验证,达到了预定的运行目标,星载计算机圆满完成了各项设计功能,证明了卫星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