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余华的近作《文城》是一部关乎"寻找与救赎"、关乎"苦难和温情"、关乎"生命之轻与存在之重"的寓言诗。在这部小说中,他塑造了一群在蛮荒年代里找寻"文城"的圣徒,并以此来凸显和颂扬乱世之中以情义和侠道为内核的民族文化精魂以及糅合了儒释道精神与民间侠文化的生命价值观。此外,《文城》还描写了小美这一女性形象的人生悲剧,以悲剧的形式引领人们对罪与罚、善与恶和女性生存困境等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文城》的面世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然而小说本身所存在的艺术缺陷限制了作品的审美空间,因此,余华要想抵达他理想中的"文城",也要如同他笔下的林祥福一样,经历一场荆棘丛生的找寻之旅。  相似文献   

2.
《老子》书文约义丰,曲折难懂。其“无为无不为”更是只能心知其意。笔者试图对从“无为”到“无不为”中间的逻辑环节作一个解读——把二者连接起来的是其中存在着一种成长性希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体现为一种务虚精神,并且深深地影响到了中国人对生命和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魏源是经学家,也是爱国的思想家,与《老子》有不解之缘。他从现实政治出发,经、于互观,对《老子》的论述,多有创见。他认为,《老子》书为太古书、道为太古道;老子的无为之道,有其历史的演进;老子之道与儒、佛及道家后学有质的区别。综观魏源的论述,其方法和结论有许多可取之处,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4.
《航空港》2017,(6)
<正>最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礼记》,本以为这本孔子时期的书中一定是些老掉牙,不和时宜的传统习惯。结果它却让我彻底颠覆了对一些长辈口中"规矩"的看法。以前总认为长辈口中的"规矩"是无聊陈腐的老思想,没有任何实际价值意义。而在读完《礼记》之后,我不得不以另一种视角看待生活中的这些规矩、礼仪。他们其实非常有深意,有渊源,有道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优越性究竟在哪里?我想其中最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5.
《阿金》创作于1934年,题材却来源于鲁迅1928年内外交加的纷扰经验。鲁迅对其"漫谈"的定位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心境和对文体的选择,"漫"的意涵还体现在鲁迅对时间与记忆的自由选取,探寻其"深意"是解读该文本的关键。阿金身上的"非潜能"带来革命的契机,同时也抹除被革命归化的可能,从而永远停滞在革命的纯粹形态中。《阿金》的写作和对阿金的体察,都彰显着鲁迅这一时期蔓延而出的一种关于行动的修辞。  相似文献   

6.
1993年10月26日,我前往北京军区空军“劲松干休所”,专程登门访问了段祥录副军长,他是我在《东北老航校》时的同学,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我们共同执行过“轰炸大和岛”的战斗任务,是比翼齐飞,生死与共的亲密战友.现在,他多年患病,身体虚弱,知我立志要编撰《人民空军之最》的航空历史故事,要将他试飞新中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的事迹编写成历史故事,以激励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热忱,他虽身体不适,仍热情地介绍了当年试飞国产雅克—18的详细情况.连续说了近两个小时,精神饱满,思路清晰,并表示弄不清以后还可以说.他的革命精神深深地鼓舞着我,同时也把我的思路带回到建国初期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袖毛主席领导下,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沸腾时代.  相似文献   

7.
著名章回体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作家刘鹗的代表作,描写的内容涉及到清朝社会百相和多元文化。《老残游记》哈罗德·沙迪克英译本中,极具中国民族特征的词语、句式、和文化信息的汉英转换都呈现出鲜明的杂合特征。英译本多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为英语读者呈现独特的阅读文本,也较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8.
马尚龙 《航空港》2011,(6):82-83
在写《上海男人》时,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文革前上海的小青年绝大多数是有思想问题的,于是我就去寻找问题的根源。上海曾经诞生过一系列反映上海新社会、号称"红色经典"的电影戏剧,比如《霓虹灯下哨兵》、《海港》、《年轻一代》之类;它们的共同基调除了"红色经典"的意义之外,还有专属于上海  相似文献   

9.
孔子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本,以礼为制,以中为用的泛伦理体系,他一生对中庸思想推崇备至。从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去进一步探究中庸思想的渊源,对其含义的正确理解,中庸思想在《论语》中的表现以及中庸思想在现今社会中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具有深刻的意义等,都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发表于《收获》杂志2020年第2期的《她们》是一部非虚构的纪实文学作品。阎连科借用《她们》回望身边女性的一生,由此窥见时代女性群像,讲述以"她们"为代表的乡村女性的生存困境与命运桎梏。他以乡村为原点,描摹、观照并展现出中国乡村女性的生存本相,并以"第三性"为题提出对乡村女性身份意识及命运的再思考,试图为现代乡村女性寻找出路。这不仅是一部关于"她们"的回忆录,还是一曲关于乡村女性的生命悲歌。  相似文献   

11.
《航空港》2018,(5)
日前,有朋友微信上发来300多幅陈逸飞先生的作品专辑,其中有《家乡的回忆——双桥》《黄河颂》《山地风》《开路者》,还有他与魏景山先生合作的《占领总统府》等名作。为更好地欣赏这些作品,我将书房灯光调整在视阈最合理的区间,期间不停地摆弄掌上机子,力求捕捉最佳视角。待到欣赏完所有作品,我眼前恍恍惚惚中,再现了与陈逸飞先生生前多次碰面聊天的情景。  相似文献   

12.
一清 《航空港》2013,(4):94
<正>如果不是诺贝尔文学奖,我可能还不知道莫言,也不会知道他的高密东北乡这样一个文学王国的存在。莫言的获奖,使我像一个饥饿的孩子,突然找到了一把打开文学王国的钥匙,我的面前是文字的盛宴,从《红高粱高族》、《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干架》到《檀香刑》、《生死疲劳》、《丰乳肥臀》再到《蛙》。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看莫言:朋友、专家、同行眼中的诺奖得主》一书的及时面市,让我欣喜若狂。"张艺谋、大江健三郎、余华等齐聚发声,千言万语,何若莫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长白浩歌子的家世、出身及创作生涯做了必要的考证;通过其作品《萤窗异草》与《聊斋志异》主旨的简单比较,结合其生活道路,分析了作者特殊的创作心态,对《萤窗异草》的思想成就及美学风貌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给予了比较公允的评价。特发表于下,以便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4.
蒙太奇并不是影视的专享语言表达,它做为一种广义的思维模式体现在许多领域中。中国戏剧成熟于元代,王国维先生诠释元杂剧的与众不同之处取决于"有意境"。以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与郑光祖《倩女离魂》中的片段为例,可以觑得元杂剧意境独绝正因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灵活运用了蒙太奇思维,得以最大限度唤醒读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引发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5.
大明宫为唐朝"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中规模最大、气势最恢弘、使用最长久的一组宫殿群,见证了唐朝的兴衰,大明宫的建筑及曾存在其间的音乐、舞蹈、书画等都是大唐文化的精髓,如果说都城长安是唐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的话,那么,大明宫可以说是唐王朝政治文化高度集聚的中心点。大明宫体现了唐文化气势恢宏、博大开放、兼容并蓄、自由洒脱等特点,该遗址外显和内隐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我们今人来说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经济及教育价值,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意义匪浅。  相似文献   

16.
北洋政府时期《暂行新刑律》及其修正案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洋政府时期《暂行新刑律》及其两次修正案的研析可以看出:从袁世凯当政之初的《暂行新刑律》到袁氏意图复辟帝制时的《第一次刑法修正案》,再到段祺瑞执政时的《第二次刑法修正案》,北洋政府时期刑法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进步、倒退、再进步的曲折历程。《暂行新刑律》及其修正案作为历史的产物,既展示了北洋政府时期刑法典演化变迁的历史轨迹,也表明了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2010年2月,民航局党组提出《建设民航强国的战略构想》,民航强国的建设需要统一和集中全行业认识和智慧,就不能不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建设的巨大作用。大力推进行业文化建设,可以为民航强国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现状进行客观分析,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判而形成的理论成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现阶段的世情和国情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定位未来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中国方案"。总的说来,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新时代飞跃。另一方面,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含了同一精神内核——超越"资本逻辑"。  相似文献   

19.
《航空港》2005,(6)
张明川以其聪颖的才情和灵性,以新的题材、形式语言和表现手段活跃于画坛,表现出卓然不群的艺术才华。近两年,张明川进入了创作丰收的时期。他的军事题材创作以及山水画和大写意花鸟分别在全国重大展览中频频获奖。这是画家艺术灵性和创作实力的充分体现。张明川前些年的山水创作《梦回崂山》、《崂山魂》、《世纪交响》等一批作品,扑面而来是一种浩然之气,——种宽宏博大的磅礴之概,从其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创作的激情及勃发的精神和生命力。画家用塑造的手段表现壮美的山川,作品体现出强烈的形式感、厚重的体积感、悠久的沧桑感和伟岸的崇高…  相似文献   

20.
"格物"出自《礼记·大学》,明代大儒王阳明解"格"为正,正其不正以归于正;解"物"为事,皆从心上说。"格"作为工夫论,即正、诚、致;"物"作为实践对象,指"心""意""知"。"格其心之物"对应"正心";"格其意之物"对应"诚意";"格其知之物"对应"致知"。"格物"合起便是正心、诚意、致知;从心本体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皆是一事。王阳明"格物"的理论建构蕴涵着阳明心学的标志性特征,这显示出"我"作为实践主体在实践过程当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了人的自主与自信的精神,促进了社会思想的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