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无碰撞低β磁流管中柱对称状态下等离子体非线性静电波的存在进行了研究, 其结果表明: (1)若参数满足0<|(a/M2-1)E0|<1, 存在着非线性周期波;(2)若|(a/M2-1)E0|=1, 存在着隆起和下凹的孤立波, 也存在着激波;(3)若|(a/M2-1)E0|>1, 存在着周期波, 也存在着隆起的孤立波。还对波的某些特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离子温度对磁化等离子体中非线性静电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无碰撞磁化低β等离子体中离子温度对非线性静电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参量α≡Ti/Te≠0条件下,存在着三种非线性静电波(Ti和Te分别为离子和电子的热能):在波速νp>(1+α)(1/2)cs情况下存在着非线性离子回旋周期波;在(1+α)(1/2)cscosθp<(1+α)(1/2)cs情况下存在着离子声孤立波;在vp<(1+α)(1/2)cscosθ情况下存在着非线性离子声周期波。当参量α增加时,孤立波的波幅(最大电位)减小,而另外两种非线性周期波的电位幅度都几乎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3.
中等相对论性电子环-束引起的束迴旋不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在电子等离子体频率ωe远大于电子迴旋频率Ωe的等离子体内,由中等相对论性电子环-束激发的高频(ω≥ωe)束迴旋不稳定性。结果表明,高能电子束迴旋模在N2cos2θ<1和N2cos2θ>1范围内都是不稳定的,在N2cos2θ=1时是稳定的,这里N为折射指数,θ为传播角。当束迴旋模频率近乎等于冷背景等离子体本征模频率之一(ω≈ωe)时增长率最大。文中介绍和讨论了色散方程的数值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建立了描述木星外磁层结构的磁流体力学方程组,在这一方程组中考虑了磁层转速和等离子体片倾角(等离子体片与旋转赤道平面的夹角)随径向距离的变化。在不同条件下对此方程组求解,得出了等离子体片中各变量(磁场、压力、温度、质量密度和电流密度)的空间分布表达式。结果表明:各变量随Z(离开赤道平面的距离)的变化可用两种函数形式表示,一种是双曲线函数,这种分布形式与观测结果相符合;另一种是三角函数形式。各变量随径向距离r的关系是:压力Po(r)~r-3.4,电流密度io(r)~r-1.7.对于绝热过程,密度ρo(r)~r-2.04,温度To(r)~r-1.36;对于等温过程,密度ρo(r)~r-3.4,温度To=常数。最后讨论了木星磁异常对外磁层结构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气重力波与电子密度扰动的耦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相互耦合的大气流体方程和双流体等离子体方程出发, 导出了赤道F区大气重力波和电子密度扰动的耦合色散关系, 据此对两者的共振相互作用作了进一步的理论分析。结果表明, 大气重力波可以通过共振耦合将部分能量转换给带电粒子, 为赤道扩展F提供初始电子密度扰动;在这过程中, 等离子体不稳定性对共振条件和共振耦合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空间等离子体压力各向异性对磁场重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二维时变可压缩磁流体动力学模拟,数值研究了等离子体压力各向异性对磁场重联的影响,发现一个小的压力各向异性(P=1.02P//)即可大大加速磁场重联的发展,这可能是由于磁镜不稳定性与撕裂模不稳定性共同起作用.在PP//的情况下,撕裂模受到抑制,电流片中不能形成大型磁岛.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1966—1983年不同类型磁暴期间大气臭氧含量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磁暴发生时,臭氧含量均有明显的变化,但其特征是不相同的。GC暴出现时在第6天[O3]出现明显的下降;SI暴出现时在第3天和第4天出现较大的下降;SC暴中的SA暴对[O3]的扰动幅度最大,最大下降出现在第1天;SB暴发生时,[O3]最大下降出现在第2天;SD和Sd暴期间[O3]也在第2天下降到最小值;Sb暴发生时,[O3]则在0天出现最小值。当这些暴出现时,[O3]的扰动幅度依次减小,但不论哪种暴发生的前一天,[O3]都有一个明显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本文导出哨声波有质动力的一个公式。该公式表明,当ω<Ωe/2时,有质动力倾向于把电子推向强波场区,从而在波的传播路径上形成密度脊;当ω>Ωe/2时情况正相反,有质动力倾向于在波的传播路径上形成密度槽。这就表明,weibel的结果[1]只是当ω《Ωe时本文所得到的结果的特殊情形。   相似文献   

9.
以2004年9月28日02:53:20 UT的亚暴为例, 通过TC-1在磁尾约12.5 Re 和Geotail卫星在近地磁尾等离子体片约8~9 Re的联合观测, 研究亚暴触发过程中近地磁尾等离子体片中等离子体波动特征. 结果表明, 亚暴触发区是近地磁尾中心等离子体片中较小的一个区域, 在亚暴触发区中低混杂不稳定性在近地磁尾等离子体片中存在, 准垂直传播的低混杂波发生在亚暴触发过程中, 而亚暴触发过程中近地磁尾等离子体片外边界区内的磁场偶极化信号和扰动都非常微弱. 在亚暴触发和亚暴膨胀相过程中出现了多次具有不同特征的磁场偶极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冲击波在变密度、运动介质中的传播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得到了点源爆炸波在变密度、运动介质中传播的分析解(ω=2,γ=5/3),讨论了耀斑引起的击波在太阳风中传播的一些特性。发现1AU附近区域恰是击波各种重要效应的过渡区;击波减速等效指数i(D=K(uo,Es)R-i(uo,Es,R))是介质运动速度uo.击波能量Es,和击波传播距离R的函数,通常是小于1/2的,不是自型理论预言的那样简单;太阳风的对流效应使击波可以传播到10-20AU以远,与飞船(先躯者10、11号)新近的观测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MHD激波跳跃条件的精确解,具体讨论了行星际背景太阳风状态参数Alfvén马赫数M1、等离子体β1参数和磁场角θ1的变化对地球磁鞘区中磁场起伏特性及其分布的影响.主要结果是:马赫数M1的变化主要控制磁场起伏特性:放大倍数、相对起伏和各向异性程度的水准高低.磁场角θ1的变化控制磁场起伏的空间分布特性.等离子体β1参数的变化,不引起磁场起伏特性的明显变化(对于实际经常发生的情况M1 8而言).M1、θ1是强控制参数,而β1是弱控制参数;磁鞘区磁场起伏对太阳风状态参数的变化响应呈现明显的晨-昏不对称性(行星际磁场位于黄道面时),响应主要发生在晨侧.晨侧的磁场起伏(或湍动)相当活跃,而昏侧相当稳定;磁鞘中不同地点磁场起伏特性对太阳风状态参数M1、β1的变化响应有大致相同的形式,而对其磁场角度θ1的变化却有迥然不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求解了点源爆炸波在环形磁场中传播的非自型问题。以耀斑引起的击波传播为例讨论了解的应用。从中可以看到,磁场扰动呈U形,主要发生在0.5Re—1.0Re的击波区域;行星际磁场的存在使击波到达1AU的时间延长了几个小时;击波必须具有大于磁截止能量EM1S2/4π J0R时(符号意义见内容)才有可能传播到1AU以远的地方,日冕磁场结构对耀斑击波进入行星际空间的传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太阳风中动力论Alfven波的湍流谱(a)朗道衰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个太阳风中Alfven脉动湍流的新模式,动力论Alfven波是Alfven波和离子声波非解耦的新波模。由太阳向外传播的各种波长的动力Alfven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推导出动力论Alfven脉动湍流功率谱Pk,在Alfven半径以外,Pk∝k-3/2,而在Alfven半径以内,由太阳附近的Pk∝k-1变化成Pk∝k-3/2动力论Alfven脉动在Alfven半径以内完成朗道衰减。新模式克服了以前理论模式遇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作者在文[1]中引入的特征速度U*作为磁流体力学激波的基本强度参数,解析地讨论了磁流体力学激波的种类和特性;详细地讨论了磁场强度跃变比h随特征马赫数平方M*2=U*2/C12的函数的变化;给出介质密度、压力、法向和切向速度[ux]/C1和[uy]/C1跃变比的结果,最后,讨论了包括励磁和消磁激波在内的垂直和平行磁流体力学激波的极限情形。   相似文献   

15.
考虑磁扩散率为温度的函数以及绝热条件,线性扰动磁流力学方程组的色散方程是频率的三次方程。由于沿磁场流动的速度u0小于声速us,即ε=u02/us2是一个小量,在零级近似下解色散方程,得到了磁扩散不稳定性。本文进一步讨论在一级近似下小流动对磁扩散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流动不破坏磁扩散不稳定性的存在,并且,它对波数空间中的不稳定区也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日冕背景下的等离子体尾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了高能脉冲电子束在冷背景和热背景等离子体条件下产生的等离子体尾场(PWF)大小,讨论了高能电子束的速度、密度、长度对等离子体尾场分布的影响。在这基础上,研究了太阳耀斑脉冲相产生的向外逃逸高能脉冲电子束在日冕背景等离子体条件下激发的等离子体尾场分布以及对其捕获电子的加速。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叙述确定总电子含量积分常数(Ωc)的一个方法。它是根据同步卫星信号相对法拉第旋转角(ΩR)随昼夜f02F2值的变化,运用最小二乘法计算Ωc对于f02F2的回归直线。此线的斜率正比于电离层等效板厚τ,直线与纵轴的交点给出Ω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