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发动机喘振裕度自适应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健国  黄金泉 《航空动力学报》1993,8(3):279-282,310
本文研究飞行 /推进系统一体化控制中的发动机喘振裕度自适应控制。通过一定的控制作用 ,使发动机在所有飞行条件和工况下都保持一定的喘振裕度 ,从而充分发挥发动机的潜力。将发动机大偏差模型、进气道及飞机模型综合在一起 ,构成飞机 /推进系统一体化数学模型 ,以进行发动机自适应控制的仿真。计算机仿真表明 ,发动机自适应控制具有很好的性能效益 ,例如在飞行高度 H=10公里 ,飞机由 Ma=0 .65加速到 Ma=0 .90 ,在采用自适应喘振裕度控制后 ,双发动机推力提高 16 ,飞机加速时间缩短 2 3 ,大大提高了飞机性能。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采用自适应控制系统的无垂尾构型推力矢量飞机的飞行控制性能.论述了在有参数未知的情况,使用状态变量反馈可线性化的非线性系统的输出轨迹的控制问题,推导出了自适应控制律的设计方法.最后,针对算例飞机给出了仿真计算的结果,证实了在无垂尾构型推力矢量飞机上应用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飞机侧向参数自适应控制增稳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主要为某超音速喷气机设计了侧向控制增稳系统的参数自适应方案,并作了数字仿真研究。目的就是应用自适应控制原理,保证飞机即使在侧向参数发生较大变化且受到外界扰动的条件下仍具有良好的飞行品质。 文中对方案的确定、增益初值的选取、控制规律的选择、自适应算法的选定以及确定方程中待辨参数的个数等问题作了分析。对飞机作定高、定速和定高、变速(减速)飞行时进行协调转弯的情况作了研究。当飞机受到随机侧风或常值侧风扰动时,也作了同上研究,并进行了对比。此外,对飞机侧向参数自适应控制增稳系统的微机实现问题作了研究,并对微机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论证。采用Z8000型微机对滚动通道的自适应控制算法进行了试算,结果验证了其计算精度可以满足自适应侧向控制增稳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应文江 《航空学报》1989,10(8):381-388
 本文提出了飞机座舱压力控制的新设计方案,即飞机座舱压力的最佳控制与自适应控制。并且用现代控制理论导出了这种新型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法和设计公式。  相似文献   

5.
基于神经网络的超机动飞机自适应重构控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朱家强  郭锁凤 《航空学报》2003,24(3):246-250
 讨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超机动飞机直接自适应重构控制方法。飞机的基本控制律采用非线性动态逆方法设计,对于模型不准确和舵面故障等因素导致的逆误差采用神经网络进行在线补偿。通过仿真表明,在飞机发生舵面故障时,神经网络通过自适应地补偿逆误差,可以快速在线重构控制律,保持飞机稳定和一定的操纵品质。  相似文献   

6.
针对飞机除冰车加热系统的大滞后和模型不确定性,设计了基于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的飞机除冰车温度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表明,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较常规PID控制具有更好的控制品质和鲁棒性,更适用于飞机除冰车加热系统的温度控制.  相似文献   

7.
非线性自适应控制在无尾飞控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燕斌  陆宇平 《航空学报》2006,27(5):903-907
无尾飞机是新型飞机的研究方向,由于其没有尾翼甚至机身,导致横侧向模态自身以及横侧向模态与纵向模态之间存有强耦合非线性特性。将非线性自适应控制应用到无尾飞控系统中,结合MATLAB的仿真工具,对无尾飞机模型进行实时仿真,得到了相应的仿真曲线。通过对仿真曲线的分析,验证了该控制方法在无尾飞控系统应用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飞机在大迎角下进近可以减小飞机进近着陆的速度,从而减小飞机着陆时的滑跑距离。本文根据国外大迎角短距着陆的研究[1,2]给出了一种大迎角自动短距着陆方案。该方案应用了飞行与推进协调控制的方法设计了自动着陆控制系统和一套控制律,实现了进近飞行时的低速稳定和精确的航迹控制。对于反旋机动,利用全状态反馈,实现了机尾高度的精确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9.
飞行/推进系统自适应神经网络综合控制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金泉  蔡红武 《航空学报》2002,23(4):364-367
 提出一种基于发动机喘振裕度自适应的飞行 /推进系统综合控制。在发动机喘振裕度较大的某些飞行条件或飞行包线内,通过调整喷口面积,使发动机喘振裕度保持在一个较小值,既保证发动机稳定工作,又增加发动机推力,从而改善飞机的性能。采用分散控制方案,综合控制系统由 5个控制子系统组成。各控制子系统的设计采用自适应控制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所提出的参数和权重的自适应调整律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全包线范围内飞机平飞加速和爬升数字仿真结果表明,该综合控制方法可缩短飞机的平飞加速时间和爬升时间。  相似文献   

10.
推力矢量控制中的非线性鲁棒解耦控制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推力矢量控制的由来和意义,着重叙述了推力矢量控制,特别是推力矢量飞机在大迎角,过失速状态下目前主要的非线性鲁棒解耦控制律的设计方法,如非线性逆动态方法、NLQR(非线性二次最优调节器),自适应方法,变结构方法以及最近出现的基于人工神经元网络的方法,指出了这些方法在推力矢量控制飞机应用中各自的特色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今后主要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1.
战斗机非线性飞行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斗机非线性飞行控制技术研究综述。首先介绍战斗机技术发展走向,然后对当前主要战斗机飞行控制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并重点介绍神经网络在飞行控制中的应用研究。最后指出,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控制方案作为飞行控制的重要研究方向,将为未来先进战斗机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提供重要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 different approaches for the neural network controller tuning in the flight control system. Two of the most common tuning approaches in the adaptive control theory are applied. The first one uses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and consists in solving a real-time regression problem for the control law. The second approach is based on the Lyapunov direct method, which utilizes a tracking error as an absolute measure of tuning performance. The neural network control law are designed for the three-axis flight control problem and tested on the full nonlinear model of a fighter aircraft. Closed loop simulation results are presented and two adaptation algorithms are compared in the case of abrupt change of aircraft dynamics.  相似文献   

13.
推力矢量飞机自适应控制系统仿真平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具有自修复功能的推力矢量飞机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研究了RHO优化控制算法实现在线控制器设计,利用MSLS辨识算法实现在线飞行参数辨识和等价空间算法、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和概率统计理论实现FDI算法。并且根据系统各个部分的算法,采用面向对象技术语言VC 6.0和三维图形语言OpenGL开发了仿真平台,利用仿真平台实时演示了飞机存在舵面故障情况下的飞行控制系统运行仿真,解决了飞机飞行过程中存在舵面损伤和气动参数变化的问题,该仿真平台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飞机故障加载,具备完备的推力矢量飞机自适应控制系统仿真功能。  相似文献   

14.
王婷  邹泉  刘艳 《航空工程进展》2014,5(3):343-349
某型民用飞机是我国首次全面采用CCAR25部进行适航取证的飞机型号,民航当局特别关注飞控系统舵面卡阻故障状态下的飞行试验验证。为了保证该民用飞机飞控系统舵面卡阻试飞顺利开展,针对舵面卡阻方案设置及卡阻试飞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三种舵面卡阻方案,对各方案优缺点进行分析,重点介绍卡阻故障模拟方案的原理及试飞安全控制方案,并根据适航标准要求制订具体的卡阻试飞方法;通过铁鸟台试验对卡阻故障模拟方案和卡阻试飞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卡阻故障模拟方案满足舵面卡阻要求,卡阻试飞方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航空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问题的浅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现代航空电子综合化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军用飞机的性能 ,信息综合化技术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就是航空电子通信技术。基于MIL -STD— 15 5 3B总线 ,本文分析了航空电子通信系统设计中若干关键性问题的解决途径。最后着重说明了某机载ACT飞控系统 15 5 3B总线通信网络的实现技术。  相似文献   

16.
多输入气动伺服弹性系统抗阵风不灵敏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超  邹丛青 《航空学报》2000,21(6):496-499
针对飞机多输入 /多输出气动伺服弹性系统的抗阵风不灵敏性进行理论分析与计算验证。对于耦合的多回路飞行控制系统 ,建立弹性结构、非定常气动力和控制系统构成的气动伺服弹性分析模型 ,根据现代控制理论中的鲁棒分析技术 ,以系统回差矩阵的奇异值理论为基础 ,应用系统抗干扰不灵敏性的判据 ,确定气动伺服弹性系统对阵风外干扰保持不灵敏性的能力。以某型飞机横侧向耦合控制系统为对象 ,采用 Dryden谱形式的大气紊流模型作为外部阵风干扰 ,对系统的不灵敏性及阵风响应进行计算、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7.
试飞取证是民机研制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国内民机研制亟需补全的短板,过长的试飞周期将给民机研制成本带来极大压力,过度推迟的取证交付计划将会给民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带来不利影响。基于当前国内民机研制经验,总结民机试飞的类型和特点,对比分析已有国内外民机试飞周期数据,结合国内民机实际试飞过程和工程经验,识别出影响当前阶段国内民机试飞周期的主要因素,并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实际试飞实施案例经验搭建了民机试飞周期影响因素评价分析模型,对各层级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减少试飞科目可有效减少试飞周期的结论,并就优先级较高的具体影响因素提出了优化完善建议或可行性方案,给出了民机研发试飞管控建议和取得型号检查核准书(type inspection authorization,简称TIA)前试飞科目选取建议,供后续民机研制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8.
A method for reducing trajectory sensitivity to parameter perturbations for linear feedback systems is described.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to the design of aircraft control system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 helicopter forward flight control system, is illustrated. The response of the system based on this method is found to be better than that obtained with fixed-feedback gain controllers, although the response may not be as good as that of an adaptive control scheme. The main advantage of the method is the simplicity of its implementation relative to that of the adaptive control scheme which requires an on-board computer.  相似文献   

19.
Especially in the case of large transonic transport aircraft, flight conditions change considerably during a typical mission. This is accounted for by multiple but fixed design points which compromise aircraft performance. Employing adaptive wing technology where the wing geometry, or other means of flow control, adjusts the flow development to the changing freestream and load conditions allows us to explore fully the flow potential at each point of the flight envelope. Various means of flow control by geometric adaptation and by direct boundary layer control have been investigated within the German national program ADIF and the EU-project EUROSHOCK II and their potential explored. Here, corresponding results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indicating the applicability and benefits of the adaptive control methods considered. It i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generally, flow control must be adaptive to work in real aeronautical conditions since these conditions change within the mission flight envelo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