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管制疲劳已成为影响民航安全的重大隐患,而准确地检测疲劳是进行疲劳预警、降低疲劳风险的重要手段。为了探讨瞳孔直径是否能有效地检测管制疲劳状态,利用模拟塔台管制软件和眼动仪搭建了实验平台,采集了被试的瞳孔数据和主观疲劳状态,通过分析不同航班流量下疲劳前后瞳孔直径的差异显著性以及变化趋势,探讨了瞳孔直径指标作为检测管制疲劳状态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工作时间增大,被动疲劳增加,瞳孔直径减小;航班流量增大,主动疲劳增加,瞳孔直径增大;2种因素共同制约瞳孔直径的变化。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可得,瞳孔直径在0.47架次/min与0.9架次/min 2种不同航班流量下的ROC曲线下方面积(AUC值)分别为0.714和0.653,可以作为检测管制疲劳状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载人航天或模拟失重后,航天员会出现运动能力与立位耐力降低,其发生机理与多种因素的改变有关.为进一步验证这种变化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障碍的可能相关,本文研究模拟失重过程中心脏与外周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动态变化及与卧床后立位耐力降低的关系.结果表明,6名被试者的HRV谱的总功率(TP)及低频(LF)、高频(HF)成份均减少,而LF:HF比值在卧床后期有增大趋势.卧床后HUT初始6min所有被试者心率明显快于卧床前的相应值.说明模拟失重后心脏迷走神经反应与外周血管交感神经活动水平降低,心脏交感神经活动水平逐渐升高.但卧床后HUT时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反应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3.
飞机驾驶舱显示界面脑力负荷判别预测生理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飞机驾驶舱显示界面脑力负荷的客观判别预测问题,综合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心电图(ECG)和眼电图(EOG)3类生理测量技术,结合主观测评法和绩效测评法,在同一飞行实验任务中开展脑力负荷的实验测量与数学建模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脑力负荷的增加,ERP测量技术中的失匹配负波(MMN)成分的峰值幅度(在Fz电极处)显著增加,P3a成分的峰值(在Fz电极处)显著降低;ECG测量技术中的心率变异性指标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简称RR间期)的标准差(SDNN)的数值显著降低;EOG测量技术中的眨眼次数显著降低。在此基础上,基于Bayes判别方法构建了脑力负荷判别预测生理综合评估模型,并将生理综合评估模型判别结果与NASA任务负荷指数(NASA_TLX)量表判别结果进行了比较,生理综合评估模型判别结果略高于NASA_TLX判别结果。该模型为飞机驾驶舱显示界面脑力负荷状态的客观、实时判定和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同时也为中国正在研发的新型战斗机和大型客机驾驶舱显示界面中的人为因素适航审定工作提供了新的符合性验证工具。   相似文献   

4.
针对线性Lamb波在监测闭合裂纹及微裂纹方面的不足,基于振动声调制理论,提出了一套板类结构中裂纹损伤定位方法。通过分析仅有高频(HF)激励和高低频(HF和LF)同时激励时,声波在含裂纹结构中的传播路径及其信号成分组成,提出了一种含损伤信息信号的提取技术,继而结合延时叠加算法,参考有基准的线性Lamb波损伤定位方法,对板类结构中的疲劳裂纹进行了定位成像。试验证明,该方法可在无需原始健康基准信号的前提下,有效定位出平板结构中的疲劳裂纹,为结构中接触类损伤的定位成像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Gram-Schmidt回归及在刀具磨损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多元线性回归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统计分析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当自变量集合存在严重多重相关性时,普通最小二乘方法就会失效.为解决这一问题,利用Gram-Schmidt 正交变换,提出一种新的多元线性回归建模方法——Gram-Schmidt回归.该方法可实现多元线性回归中的变量筛选,同时也解决了自变量多重相关条件下的有效建模问题.将该方法应用于机械加工过程中刀具磨损的预报分析,有效地进行了变量筛选,并得到了解释性强同时拟合优度也很高的模型结果.   相似文献   

6.
多元线性回归的预测建模方法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根据历史的样本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的预测模型;从而在不需要未来样本数据的情况下,预测未来时刻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的回归参数,以及主要的模型精度评估指标.对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预测,转化为对其变量集合的增广矩阵的叉积阵的预测.对叉积阵进行谱分解,利用高维群点主轴旋转的预测建模方法,通过Givens变换得到特征向量矩阵的转角值,对自由取值的转角以及特征值建立预测模型.仿真实验例示了该方法的主要计算步骤;计算结果显示,利用本模型得到的拟合值精度较高,预测值真实可信.最终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表明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分析和预测众多领域中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回归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卫星系统复杂程度的日益增加,综合分析卫星多元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异常对于卫星安全运行和空间任务的正确执行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某卫星工程参数数据,基于符号聚合近似算法(SAX),研究卫星多元工程参数的异常检测问题,解决了当前异常检测方法中多元参数融合时不考虑上下文信息造成信息丢失的问题,实现多元参数有效融合,形成一种优化的基于快速动态时间规整算法(Fast-DTW)的异常检测算法。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在某卫星电源子系统的异常检测过程中,recall,precision和F1 score分别为0.947,0.9和0.923,能够实际应用于卫星异常检测,提高卫星在轨运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飞机发动机状态预测过程中,不考虑相关变量状态变化,仅根据单变量历史时间序列对飞机发动机状态预测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元核极限学习机(KELM)的发动机状态在线预测模型。首先,通过多变量时间序列的相空间重构,将变量间的时间相关性转化为空间相关性;其次,通过研究KELM与核递归最小二乘法(KRLS)之间的关系,将KRLS扩展到在线稀疏KELM框架中;最后,使用近似线性依赖对样本进行稀疏化来控制网络结构的增长,最终实现多变量非平稳序列的在线预测。某型教练机的发动机飞行参数预测结果表明:满足在线预测要求的条件下,与KB-IELM、NOS-KELM、FF-OSKELM相比,模型KRLSELM将平均预测精度提高了90.61%、58.14%和25.77%,将预测稳定性提高了99.61%、75.03%和28.59%,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并且各方法均在多变量输入条件下获得最优的预测效果,验证了考虑多变量状态因素对单变量的在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多元线性回归在引气系统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利用快速存取记录器(QAR)数据进行民机系统故障诊断问题,以民机引气系统为对象,提出了一种适合多飞行循环数据特点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故障检测方法.首先建立了多飞行循环数据的引气系统性能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设计了飞行循环和飞行循环内故障检测方法;然后采用最大后验估计方法进行模型参数估计;最后设计了适合多飞行循环数据的模型参数最大后验估计算法.借助仿真数据和航空公司收集的实际飞行数据对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了该方法有效且具有一定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空间站飞行过程中航天员容易产生脑力疲劳,其是影响作业效率和引起失误的主要因素。为此,研究人体脑力疲劳的快速检测方法,将有利于保障在轨运行安全。脑电波(EEG)的特征变化能够反映出大脑疲劳状态,但现有EEG方法分析脑力疲劳时需要多个导联的信号,这严重限制了其在空间站环境中的实际应用。通过地基实验,采用36 h睡眠剥夺的方式成功诱发出45名受试者的多种脑力疲劳状态。针对EEG信号的非平稳性,设计的8层db4小波变换结构,有效分解出了δθαβ脑节律波。先使用方差分析( ANOVA)和Logistic回归筛选出脑力疲劳敏感特征,再依据脑力疲劳敏感特征数量进一步筛选出脑力疲劳敏感导联,应用6个敏感导联的特征分别构建了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加权融合6个导联处的回归模型,形成脑力疲劳快速检测模型,其平均精确率高达85.25%。   相似文献   

11.
铝合金预腐蚀与疲劳性能灰色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等间隔和非等间隔GM(1,1)模型,拟合并建立了模拟加速预腐蚀后铝合金的腐蚀失重、最大孔蚀深度及疲劳强度额定值与腐蚀时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与常用的幂函数模型相比,用GM(1,1)模型能较好地反映铝合金腐蚀过程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疲劳性能的影响;无论等间隔还是非等间隔数据,GM(1,1)模型都能较好地描述,并可通过残差修正模型来提高GM(1,1)模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保变体飞机在变体过程中的飞行稳定性,提出了一种多回路控制器设计方案.采用线性二次(LQ, Linear Quadratic)输出反馈方法进行内回路控制器设计,确保在机翼固定状态下飞行稳定性.在变体过程中,用一不确定项来描述变体过程中存在的干扰噪声和未建模的动态特性.采用基于参考模型的滚动时域优化(RHO, Receding Horizon Optimal)方法进行外回路修正控制器设计.仿真结果表明:实际系统的输出响应较好地跟随参考模型的输出,不受变体速率的影响,满足实时性和鲁棒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针对空间非合作运动目标监控,提出了一种基于嵌入式技术的动态目标实时检测与跟踪方法,并完成了跟踪系统的研制设计和测试。该视觉目标跟踪系统以嵌入式处理器为控制器,通过相机模组获取实时视频图像,图像经过视觉检测与跟踪算法程序分析,得到目标的位置信息后,控制伺服运动系统调整相机姿态实现对动态目标跟踪。提出了基于相关滤波原理的跟踪算法,搭建了树莓派嵌入式测试系统,完成实时检测与跟踪的实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嵌入式处理器中检测与跟踪程序的平均运行帧率达到25FPS,伺服机构在水平360°和俯仰±60°范围内实现了对移动速度90°/s的目标的实时、稳定监控与跟踪。  相似文献   

14.
函数型数据的回归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函数型线性模型。不要求因变量为连续型随机变量,可以为离散型或属性数据(对应于泊松或Logistic回归),对同时含有数值型多元变量和函数型变量的广义线性模型的估计问题进行分析,采用非参数方法得到了参数部分和非参数部分的估计量,并给出了一种重加权算法进行参数求解,解决了含数值型和函数型混合数据类型自变量的回归问题,同时扩展了函数型线性模型的应用范围。估计过程中,分别采用了函数型主成分和B样条基函数,并给出了基函数个数选择的准则。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与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Continuous and timely real-time satellite orbit and clock products are mandatory for real-time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RT-PPP). Real-time high-precision satellite orbit and clock products should be predicted within a short time in case of communication delay or connection breakdown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For prediction, historical data describ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al-time orbit and clock can be used as the basis for performing the prediction. When historical data are scarce, it is difficult for many existing models to perform precise predictions. In this paper, a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is used to predict clock products. Seven-day GeoForschungsZentrum (GFZ) final clock products sampled at 30 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NSS clocks. It is shown that th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can be used as the prediction model for the satellite clock products. In addition, the accuracy of the clock prediction for different satellites are analyzed using historical data with different periods (such as 2 and 10 epochs).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uracy of the clock with the linear regression prediction model using historical data with 10 epochs is 1.0 ns within 900 s. This is higher accuracy than that achieved using historical data of 2 epochs. Finally, the performance analysis for real-time kinematic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PPP) is provided using GFZ final clock prediction results and state space representation (SSR) clock prediction results when communication delay or connection breakdown occur.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sitioning accuracy without prediction is better than that with prediction in general, whether using the final clock product or the SSR clock product. For the final clock product, the positioning accuracy in the north (N), east (E), and up (U) directions is better than 10.0 cm with all visible GNSS satellites with prediction. In comparison, the 3D positioning accuracy of N, E, and U directions with visible GNSS satellites whose prediction accuracy is better than 0.1 ns using historical data of 10 epochs is improved from 15.0 cm to 7.0 cm. For the SSR clock product, the positioning accuracy of N, E, and U directions is better than 12.0 cm with visible GNSS satellites with prediction. In comparison, the 3D positioning accuracy of N, E, and U directions with visible GNSS satellites whose prediction accuracy is better than 0.1 ns using historical data of 10 epochs is improved from 12.0 cm to 9.0 cm.  相似文献   

16.
超声振动载荷下S06钢的长寿命疲劳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疲劳试验方法对新型沉淀硬化马氏体不锈钢S06钢在106~109周次范围的疲劳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S06钢在循环周次大于107周次的范围仍然发生疲劳断裂,在106~109之间,应力寿命曲线持续下降,不存在疲劳极限,用107周次的条件疲劳极限来对S06钢长寿命构件进行无限寿命设计是不安全的.用载荷类型相同并且试样尺寸相近的高频疲劳试验方法对S06钢104~107周次的疲劳性能进行测定,将数据与超声疲劳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超声疲劳试验方法获得的S06钢的疲劳强度更高.用两种加载频率下106~107周次左右的试验数据拟合得到中值应力寿命曲线,根据应力寿命关系式中的疲劳强度系数的比值来对超声疲劳试验数据进行修正.在考虑了裂纹萌生机制和进行了频率影响修正的情况下,用线性异方差回归方法将超声疲劳试验数据拟合得到S06钢的长寿命P-S-N曲线,为长寿命构件的疲劳设计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保变体飞机在变体过程中的飞行稳定性,提出了一种并行修正控制器设计方案.采用backstepping方法进行标称控制器设计,提供基本的飞行稳定性和跟踪性能.使用雅可比线性化方法对变体飞机非线性方程进行线性化得到线性化模型,采用基于指令滤波器的滚动时域优化(RHO,Receding Horizon Optimal)方法进行修正控制器设计.在有限时域区间内实时解算修正控制量,对标称控制器进行补偿.从航迹角控制系统仿真结果可以看出,航迹角能够较好地跟踪指令信号,基本不受变体过程的影响,飞行控制系统满足实时性和鲁棒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