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微传感器最新发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近年来,微传感器受到国际传感技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十多个微传感器,包括三轴加速度计,单,双轴加速度计片,表面微机械陀螺(角速度传感器),微惯性导航系统,微磁通门传感器,磁阻传感器,纳米皮拉尼压力传感器,微科氏质量流量计,毫米波图像传感器,GPS手表(1cm^3),二氧化碳传感器和微/超微角位移传感器,文事简要介绍它们的基本结构。敏感机理,特点等,从中可以看出微传感器已成为传感技术中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摘要:以液氮为模拟推进剂,含二氧化碳的氮气为增压气体,进行了液氧煤油火箭的液氧箱自生增压试验研究。通过改变增压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分别模拟了液氧加热气化增压输送和富氧燃气增压输送。同时进行了二氧化碳在液氮中的结晶小试验,通过试验,从原理上验证了含二氧化碳的氮气增压输送液氮方案是可行的,为进一步试验研究及系统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航空发动机润滑油路磨粒在线监测的静电传感器缺少特性参数与验证方法的问题,根据静电感应基本原理和传感器结构,提出相应的特性参数指标,利用环状探极感应模型进行仿真,并设计和搭建了静电传感器试验系统平台,通过试验对润滑油路静电传感器动态特性进行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所提特性参数指标可有效反映静电传感器的动态特性;长径比是环状润滑油路静电传感器的重要结构参数,传感器效率随长径比的增大而增大;传感器有效视场也随探极尺寸的增大而增大;所建平台可适用于实物静电传感器动态特性的分析与试验,且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仿真和试验结果对润滑油路静电传感器的设计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目前应用于角度测量中的几种典型倾角传感器的原理和性能特点,讨论了在飞机舵面偏角静态测量中倾角传感器的选用,以及动态测量中力平衡式伺服倾角传感器的使用。应用实践证明:用倾角传感器代替传统的角位移传感器,省去传感器的专用支座和连杆传动机构,简化了安装,提高了测量效率和精度。  相似文献   

5.
数据融合系统中的传感器分类及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据融合中所需的数据来自许多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各有其特点,对其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模型是数据融合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对传感器特征进行了分析,对传感器作了分类并建立了模型。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升国内装备飞机飞控系统研制的适航安全性水平,对力传感器进行了设计技术和试验应用数据研究,提出了采用力传感器对飞控系统的位移指令进行异构的设计思路。通过梳理飞机的需求和力传感器的使用情况,明确了典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针对某型飞机飞控系统典型力传感器的应用形式,对比指令位移传感器的数据,分析了其数据的特点,提出了飞控系统指令采用力传感器的数据处理方法;通过进一步提炼应用力传感器相关特点,明确其作为飞控系统非相似指令的应用需求,提升飞机系统的总体性能,为国内研发高安全性飞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直升机在贴地飞行过程中,为保证飞行安全,必须采用传感器系统探测前方威胁信息,本文通过直升机飞行速度、威胁尺寸与机载传感器的各项性能指标之间的量化关系,得出为了全面探测各类尺寸大小的威胁应采用以被动传感器为主、主动传感器为辅的传感器系统。同时基于传感器探测所获得的威胁信息,提出了二维横侧向威胁规避算法,并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使用美国ICSENSOR公司的压阻硅式绝压传感器,对静压进行测量,并设计出适合超小型无人机使用的新型定高传感器,这种定高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重量轻,单电源供电,板式结构。可靠性高,重复性好的特点,填补了应用于超小型无人机的定高传感器产品的空白。  相似文献   

9.
压力传感器作为民机环控系统中的关重成品件,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飞机空气系统的管理。为保证其装机质量,提升飞机研制和批产效率,设计了一套压力传感器自动测试台,用于压力传感器的性能测试。首先介绍了压力传感器在机上的功能、分类以及性能参数;然后根据其测试特性,分别从硬件构架、设备选型、测试软件以及配套设备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压力传感器测试台的设计方案,实现通过测试软件对压力传感器测试压力和温度的自动控制,并在测试压力和温度达到稳定后,自动采集压力传感器输出的电压信号,经过数据处理后生成测试报告并判断测试结果;最后列出了压力传感器测试台的应用范围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传感器技术是实现国防现代化和工业自动化的关键技术。本文分析了传感器市场需求,对近年来国外生产的新型传感器作了综述,并介绍了传感器用的新材料和新工艺。  相似文献   

11.
A multi-scale narrow band correlated-k distribution(MSNBCK) model is developed to simulate infrared radiation(IR) from an exhaust system of a typical aircraft engine.In this model,an approximate approach instead of statistically uncorrelated assumption is used to treat overlapping bands in gas mixture.It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requirement for computing power through converting the exponential increase of computing power consump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participating gas species to linear increase.Besides,MSNBCK model has a great advantage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methods which can estimate each species' contribution to the total gas mixture radiation intensity.Line by line(LBL) results,experimental data and other results in the references are used to evaluate this new model,which demonstrates its advantage in terms of accuracy and computing efficiency.By coupling this model and finite volume method(FVM) into radiative transfer equation(RTE),a comparative study is conducted to simulate IR signature from the exhaust system.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all's IR emiss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both 3-5 μm and8-14 μm bands while gases' IR emiss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ly in 3-5 μm band.For plume IR radiation,carbon dioxide's emission is much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of water vapor in both3-5μm and 8-14 μm bands.Especially in 3-5 μm band,the water vapor's IR signal can even be neglected compared with that of carbon dioxide.  相似文献   

12.
基于表面反应详细机理,数值研究了微环形腔内有氧条件下,组分、温度、质量流量对甲烷/水/二氧化碳催化重整反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下,增大水的含量可提高产氢量,而增大二氧化碳含量对产氢量无明显影响.增大二氧化碳或水的含量,可提高甲烷转化率.低温下二氧化碳、水等组分的改变对甲烷重整反应的影响较小,高温下组分的影响增强.质量流量增大,出口氢气、一氧化碳质量分数和甲烷转化率明显降低.高流量下加入水或二氧化碳对甲烷转化率的影响已不再明显.当水(二氧化碳)作为产物时,质量流量的增大对其影响并不大;而做为反应物时,质量流量增大,使出口处水(二氧化碳)的质量分数升高.   相似文献   

13.
锆英石对纳米SiO2多孔绝热材料绝热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降低红外辐射传热是解决纳米SiO2多孔绝热材料高温绝热性能差的关键。本文探讨了锆英石作为红外遮光剂对纳米SiO2多孔绝热材料绝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米级锆英石的引入,可大幅降低红外辐射传热,显著提高材料高温绝热性能,当掺加35%锆英石时,可将材料500℃时热导率从0.119W/(m·K)降低至0.053W/(m·K)。同时对锆英石的红外遮光机理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韩子健  彭俊  胡宗民  韩桂来  姜宗林 《航空学报》2021,42(3):124129-124129
火星探测是目前国际深空探测的热点,而火星着陆是火星探测的关键技术之一,火星着陆器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是其气动环境远远不同于地球大气的空气。然而,现阶段大多数地面试验设备都是以空气为试验气体来设计的,而不是火星大气的CO2。本文利用高温热化学反应流动数值计算技术,对JF-12反向爆轰驱动激波风洞在火星进入环境下(主要气体成分是CO2)的运行特性进行了计算模拟,通过调整激波管中驱动/被驱动气体的初始参数和高/低压段的截面积比,来模拟其中的波系产生、传播过程以及反射激波与接触面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同情况下驱动CO2的缝合激波马赫数要明显高于空气,通过减小驱动气体的声速和低压段的直径,可以在驱动CO2时获得驻室压力稳定的试验气体。  相似文献   

15.
对PCS纤维空气氧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尾气进行了色谱分析 ,并对氧化后的纤维进行了红外分析 ,在此基础上推测了不熔化机理 ;采用XPS分析技术考察了氧在PCS纤维中的分布。结果表明 ,PCS纤维氧化反应过程中有少量氢气生成 ,出现局部过热时伴随有CO2 生成 ;氧在不熔化PCS纤维中由表及里呈梯度分布 ,低温、长时的不熔化处理条件有利于氧在纤维中的扩散和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presents how the combustion performance of nano-sized aluminum(nAl)powder in carbon dioxide are affected by silica. The ignition and combustion performance of nAl powder with silica addition were studied by a high-temperature tube furnace. An s-type thermocouple and a high-speed motion acquisition instrument were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ignition temperature, maximum combustion temperature, maximum change of rate of temperature, and combustion propagation speed. The combustion effici...  相似文献   

17.
燃烧产物二氧化碳高温辐射的窄谱带模型参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窄谱带模型法与CG近似及LS近似结合能够很好处理非灰、非等温、非均匀介质的辐射传输问题,在飞行器发动机燃烧室及尾喷焰高温辐射传输问题研究中多被采用。二氧化碳是含碳类推进剂主要的燃烧产物,其辐射特性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重视,但其现有的窄谱带模型数据不完整或分辨率太低。本文利用最新的高分辨率高温燃气光谱数据库HITEMP(序列号:3153),并将其中的谱线光谱参数外推到300~3000K的温度范围内,计算得到了一个新的、完整的、分辨率较高的二氧化碳窄谱带模型参数库。以本文计算的模型参数为基础,采用窄谱带模型计算了各种光学路径下的发射率、穿透率,其结果与实验值符合很好。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基于液晶光阀的动态红外场景仿真系统构成,分析了液晶光阀的波长变换和空间调制机理。对反映红外场景仿真效果主要因素(光谱输出特性、时间响应特性和空间分辨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研究。利用优化设计液晶光阀参数构建的动态红外场景仿真样机,测量其光谱输出特性、时间响应特性和空间分辨力,结果表明,仿真系统的输出光谱可覆盖中波和长波红外波段,可实现帧频70Hz,系统空间分辨力优于10 lp/mm(受红外光学系统和红外热像仪分辨力限制)。  相似文献   

19.
防空导弹攻击目标的红外成像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结合对目标的红外成像特性研究,首先阐述了在复杂背景条件下防空导弹对目标的红外成像寻的制导的组成和原理。然后详细分析了地面杂散背景的辐射和散射特征,综合分析了军用飞机被防空导弹攻击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在对复杂背景辐射特征和目标红外特性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组典型地表光谱辐射亮度曲线和太阳对地表的全波段辐射能流(辐照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绘制出了红外成像导引头在整个红外波段内的探测效能曲线。分析结果对研究防空导弹红外成像导引头如何从复杂背景中将目标的典型特征信息提取出来并进行有效识别和跟踪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review the IR emission from circumstellar material is discussed, both of ionized gas and dust grains, and the astrophysical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extracted from such observations. Some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possibilities of stellar IR astronomy using a large space-borne telescope, especially with respect to the much better spatial and spectral resolution of such a telescope compared to the current generation of ground-based and space IR telescop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