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脑电信号源脑电图定位方法的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临床神经外科医生针对某一种脑部病变做病灶(可看作一种信号源)摘除的手术时,需要对该病变的病灶做精确的定位。本文对脑电信号产生的根源、脑电信号源定位的重要性以及脑电信号源定位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脑电微状态用于测量飞行活动脑力负荷的可行性,比较4类脑电微状态参数在不同脑力负荷下的变化.12名男性受试者依次完成高、低负荷的模拟飞行多任务,采用模拟飞行目标追踪、仪表监视、突发事件处理的多任务作为任务模型.每项任务完成后填写NASA-TLX量表,任务过程中采集受试者脑电信号.采用聚类方法分析脑电微状态,提取反映...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飞行员脑电信号,构建了疲劳状态的彩色脑功率图,设计基于高斯牛顿在线变分方法的卷 积神经网络参数优化方法,形成一种新型脑功率图深度网络模型,有效实现脑功率图深度网络的模型分类识别 能力。相比于其它基于脑电信号的疲劳检测深度模型,疲劳状态认知的准确度提升了3%~5%。  相似文献   

4.
随着脑机接口(BCI)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基于脑机接口的应用被不断研究并实现。为提高无人机编队的工作效率,针对无人机编队的常用控制命令,本文设计了一种8目标的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脑机接口控制无人机编队系统。该系统允许用户通过脑机接口的8个命令对无人机编队进行队形切换等灵活控制。本系统采用典型相关分析(CCA)方法对脑电进行解码,并将解码结果使用Leader-Follower的方法对无人机编队进行控制。来自6例健康受试者的试验结果表明,研究所设计的脑控无人机编队系统具有较好的性能,平均识别准确率高达97%,验证了基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控制无人机编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对复合材料部件固化工艺过程实时在线监控,获取成型过程中各种参数信息,制定和优化制造工艺,是提高复合材料部件性能和可靠性的关键。综述了应变片法、声发射法、超声波法、介电分析法、光纤传感器法在线监测树脂基复合材料固化过程的研究应用现状。研究表明,在监测中引入缺陷少、操作方便、监测范围广、经济的监测手段是促进在线监控复合材料固化工艺工业化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电推进在低轨空间互联网巨型星座的应用特点,分析了低轨巨型星座自主轨道控制需求,总结了巨型星座轨道部署、构型保持、轨位调整、碰撞规避和离轨机动控制对推进执行机构的性能需求。通过化学推进和电推进的对比分析,梳理了新型电推进技术的低功耗、高比冲、快响应、轻量化和低成本优势,对电推进在低轨巨型星座上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最后结合未来低轨空间互联网巨型星座的发展和应用场景,对新型电推进的技术特点和研究趋势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对其基本性能要求:功率小于400W,推力大于5mN,比冲大于1350s,结构比重小于0.15,工作寿命大于9000h。  相似文献   

7.
王崴  赵敏睿  高虹霓  朱帅  瞿珏 《航空学报》2021,42(2):324290-324290
意图识别在人机交互(HCI)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传统人机交互意图识别方法单纯依靠脑电(EEG)或眼动数据,不能很好地利用2种方法优点。为此,提出了一种融合脑电和眼动数据的人机交互意图识别方法,通过采集脑电和眼动信号,进行特征提取,输入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网络进行意图识别,并基于Dempster-Shafer (D-S)证据理论进行决策层融合得出最终识别结果。招募了20名有效受试者进行交互意图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脑电和眼动信号的人机交互意图识别方法识别准确率高于单纯依靠脑电和眼动数据的方法,可为下一步飞行器和武器系统人机交互系统自适应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提出一种面向四轴无人机飞行控制的多模态脑机接口系统,利用有限状态机将自发的脑电图信号转化为命令,以控制四轴无人机在空间飞行。首先,针对传统固定窗口对有效信号割裂的问题,通过滑动窗口计算脑电图O2通道信号的方差来确定睁闭眼状态,并利用脑电图Fp2通道中的眼电伪迹快速计算眨眼次数,以此识别用户是否正在刻意眨眼,避免了用户自然眨眼对系统的影响,同时保证了系统的舒适度。然后,为了解决控制命令与必要飞行模式数量不相等的问题,设计有限状态机实现只通过两种不同类型的脑电信号对四轴无人机起飞、降落、悬停、旋转和前进等多种飞行模式的控制。最后,确立试验范式并开展相关试验,结果表明飞行任务的成功率达到91%,证明了该脑机接口系统对四轴无人机控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超导电机因体积小、功率密度高和效率高等优势,在航空电推进中展现出重大的应用前景。对比分析了纯电力超导电动系统和混合动力超导电动系统的方案特点,突出超导电机对于大功率航空电推进的重要性。针对航空电推进超导电动系统对电动机和发电机的不同需求,对过去研究的高温超导样机的运行原理及结构拓扑进行归类综述,并总结分析了各自利弊。在此基础上,从超导技术、电枢绕组技术、转子技术、低温技术和绝缘技术这5方面对超导电机本体关键技术分别进行回顾总结。最后,梳理了当前超导电机在航空电推进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超导电动航空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类脑计算是国际上的热门研究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首先,回顾了近年来研究学者对局部脑功能运行机理的重要发现,并了解了其在类脑模型中的应用,如注意力机制和类脑导航等.随后阐述了神经形态计算芯片和人工神经元等类脑计算硬件的结构和特点,并对各国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梳理,从多个角度对类脑计算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进行了全面总结.最后结合各国脑研究计划,分别从硬件和模型两个层面对芯片-算法兼容性及局部-全局整合等类脑计算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随着航空事业的长足进步,近年来在国外出现一批低翼负荷、高推重比的轻型战斗机,这种飞机机动性强,在空中能产生10~12G的头一盆向超重作用(+Gz),亦能产生侧向超重作用(±Gy)。  相似文献   

12.
目前,卫星导航系统已成为无处不在的导航和授时信息源,但是其自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如信号功率低、易被敌方压制或欺骗等.为了弥补卫星导航系统的不足,开展了基于地面数字电视广播(DTMB)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移动终端等非导航随机信号的导航信息提取技术研究和组合导航技术研究.根据DTMB时域PN帧头序列的良好时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含噪声的转子碰摩混沌信号分类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基于竞争学习和聚类分析的学习向量量化 ( LVQ)方法 ,研究转子碰摩混沌响应信号的神经网络分类识别问题 ,给出了相应的理论分析和计算结果 ,着重研究了 LVQ网络在不同噪声时的识别情况。分析结果表明 ,该方法可以实现转子碰摩混沌信号与其它响应信号的分类识别 ,并且具有良好的抗噪性能 ,为转子碰摩混沌信号的分类识别提供了一种较为直接的实时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2.4m跨声速风洞开展连续变迎角试验技术研究中,遇到了3个难题:跨声速流场被持续扰动,快速精确补偿困难;试验有用信号频率与干扰信号频率产生重叠,降噪处理困难;信号间不同步对试验数据的影响增大,信号精确同步困难。采用总静压滤波优化和PID(Proportional Integral Differential)调节优化等方法提高流场快速跟随性,硬件+软件+小波等复合滤波方式进行降噪处理,并利用互相关函数实现各信号的精确同步,建立了2.4m跨声速风洞连续变迎角试验技术。使用J7等标模对该项技术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上述问题均得到有效解决,连续变迎角试验流场犕犪数稳定在±0.002范围内,数据的精准度达到阶梯测力试验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丰富和完善国家时间频率体系建设,提高现有定位导航与授时(PNT)体系的服务能力,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开展了基于数字卫星电视信号的授时方法研究,并搭建了一套数字卫星电视授时系统,实际测试结果表明其定时精度优于50ns(均方根).首先综述了数字卫星电视授时方法中的理论框架及其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然后介绍了在提高授时精度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数字卫星电视授时方法的应用场景和由此方法衍生出的电视卫星测定轨、目标定位等应用前景,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雷达信号的模糊聚类分选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电子战的激烈对抗,复杂体制雷达迅速增加并逐渐占居主导地位,侦察接收机接收到的雷达信号更加复杂和密集.为克服传统信号分选算法的局限性,采用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雷达脉冲信号分选方法,此方法能利用雷达信号的特征参数有效地分选出非常规和常规雷达信号.首先介绍模糊聚类的基本原理,并进行信号分选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证明分选结果较理想,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该方法易编程实现,适用于处理大量数据,是一种解决密集复杂脉冲信号分选问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飞行控制系统中的非线性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飞机设计》2007,27(5):35-39
非线性环节在飞机的飞行控制系统(FCS)中是普遍存在的,本文着重描述非线性系统的各种典型变异行为、有人驾驶飞机及其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非线性特征、寻找"良好"非线性的研究活动、非线性机理分析中遇到的困难,最后给出由上述各种研究活动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