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作为世界青铜文明奇迹和东方长江文明典范的三星堆,是二十世纪最为震撼人心的考古发现,它的轰然再现无疑为异彩纷呈、迷雾萦绕的古代文明史描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5.12大震后,它成为了我揪心的牵挂。那些精美绝伦让人魂牵梦绕的三星堆文物在强烈的大震后还依然完好无损吗?抑制不住那份似乎是恒定不变的抹不去的热爱。我决定再次走进三星堆。  相似文献   

2.
广汉三星堆古城和祭祀坑遗址的发掘,使一个已经失落的古老巴蜀文明,一个只有茫昧迷离的文献记述而缺乏物化实证的巴蜀文明,破土而出,喷薄而发,闪现出灿烂耀眼的光芒。然而,在一个古老的王国被发现、一个古老的谜团被解开的同时,历史又留下了新的谜团。古蜀人如何建构出了三星堆文明?为何又在它达到如此高的成就时,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相似文献   

3.
邹忌 《西南航空》2006,(5):74-83
北纬30度,这是我们这颗蓝色星球上一根神奇的纬线,这条纬线串起了早期人类最炫目的上古文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当然,还有黄河、长江流域的华夏文明。多少年来,偏处一隅的成都平原似乎与这些辉煌无缘。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次考古发现终于打破了这块土地的沉默,随着一具具古纹斑斓的文物重见天日,传说中的古蜀国在广汉三星堆撩开了神秘的面纱。2001年,位于成都市区西北部的全沙遗址再次横空出世,这次考古发现的成果让全世界目瞪口呆。随着三星堆和金沙两大文化遗址的双星闪耀,璀璨的古蜀文明以无可辩驳的铁证昂首步入了人类文明史的前台。  相似文献   

4.
席永君 《西南航空》2007,114(7):96-100
回到鱼凫时代“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诗仙李白纵有天马行空般的想象,也不得不在《蜀道难》中发出这样的感叹。那么,“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古蜀王国,究竟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文明?难道蚕丛和鱼凫仅仅是神话中的帝王和英雄人物吗?自古以来真伪莫辨的古蜀国传说,因三星堆的发现,  相似文献   

5.
苏衍 《西南航空》2007,112(5):34-41
广汉三星堆古城和祭祀坑遗址的发掘,使一个已经失落的古老巴蜀明,一个只有茫昧迷离的献记述而缺乏物化实证的巴蜀明,破土而出,喷薄而发,闪现出灿烂耀眼的光芒。然而,在一个古老的王国被发现、一个古老的谜团被解开的同时,历史又留下了新的谜团,古蜀人如何建构出了三星堆明?为何又在它达到如此高的成就时,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编按]  相似文献   

6.
邹忌  李绪成 《西南航空》2005,(12):36-55
北纬30度,这是我们这颗蓝色星球上一根神奇的纬线,这条纬线串起了早期人类最炫目的上古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当然,还有黄河、长江流域的华夏明。多少年来,偏处一隅的成都平原似乎与这些辉煌无缘,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次考古发现终于打破了这块土地的沉默,随着一具具古纹斑斓的物重见天日,传说中的古蜀国在广汉三星堆撩开了神秘的面纱。2001年,位于成都市区西北部的金沙遗址再次横空出世,这次考古发现的成果让全世界目瞪口呆。随着三星堆和金沙两大化遗址的双星闪耀,璀璨的古蜀明以无可辩驳的铁证昂首步入了人类明史的前台。[编按]  相似文献   

7.
彭彤  李绪成 《西南航空》2004,(10):28-30,32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方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就如李白诗中的咏叹一样,古蜀国给后人留下一团千古迷雾。多少年来.人们对那段隐秘历史的触摸仅限于悠悠遐想,连辅助想象的神话都无处可寻。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川广汉的考古发现无异于一场史学地震,古蜀遗址三星堆“一夜跃为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和玛雅文明相提并论的人类文明象征。  相似文献   

8.
它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山。它所在的北纬30度上,不仅有神秘的埃及金字塔,南美玛雅文化。还有神秘的三星堆、神龙架、百慕大。它是女娲补天的残缺之美,它有大禹治水的无名之碑。于自然。它是风景绝佳处:于文化,它是人类心灵故园。它是一种叫“茶”的神奇植物的故乡。两千多年了。茶已经遍布世界,而最早人工种植的那七株茶树,却依然在它的莲花五峰间不生不灭,静看时世沧桑变迁!吴理真的辛苦,它见证;皇茶历史的荣光。它淡然。它也是一个佛教的圣山。深山古寺。茶含禅机。禅入茶道。千年以降,禅惠大师的”禅茶一味”,都溶解在罡风劲健的”龙行十八式”里了;永兴寺的施食仪规,也已经传遍世界的佛寺禅院。曾经,它是大名鼎鼎的茶马古道的起点。一代代的背夫,衣衫褴褛。他们硬是用脚板走出了一条几千公里的路,用小小的茶叶连接了汉藏的千年友谊。曾经,它是800名知青的梦想之地,如今,青春的激情和梦想虽已远去,那段记忆却化作了这漫山遍野的青葱茶园。千秋蒙顶,往事倏然。  相似文献   

9.
古蜀文化,灿烂辉煌。出土的三星堆、金沙遗址等古蜀文明的艺术成就让世人顶礼膜拜。油画家游晓林,一个虔诚的古蜀文化艺术的寻根者。他说,他的油画作品,看上去往往让人产生梦一般的感受,这都是因为自己对古蜀文化艺术的痴迷,时常为之做梦,而将梦后脑海中殘留的记忆碎片进行整理创作出来的画作犹如神授。这个话听起来很玄,但当你走进游晓林的内心世界,与之坦诚对话,你就会发现他那浓郁的民族文化情结有多么痴迷;当你面对他的古蜀文化艺术油画作品,你会感叹是多么地惟美。  相似文献   

10.
巨树     
周涛 《今日民航》2012,(11):119-119
我对于巨树是有一种敬畏的。现在我的案头,正摆着一个看起来非常古怪的东西:它是褐色的,或者说是蘑菇色的。外型也像蘑菇,大约有一顶帽子那么大;但它显然不是蘑菇,它有木头的质感,却比木头要轻。看到它的人都会问:那是个什么怪东西?我回答:高级东西。他们马上会说:值钱吗?哎,你可以弃之如废物,也可以尊之如神物,看你怎么看了。  相似文献   

11.
"三月的川西平原,满目的菜花铺陈出震后春天的绚丽,那是一片用生命和爱心浇灌出来的盎然生机. "记得我12年前第一次航拍,镜头聚焦的就是这遍地的金黄;然而,多少年来,面对这春天的原野,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地饱含深情.  相似文献   

12.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唐山地震。通讯中断,桥梁倒塌,铁路扭曲,但距唐山市区3.5公里的机场跑道,完好无损。尽管塔台倒塌,指挥系统瘫痪,但那个简陋的军用机场却在震后两小时里派出了第一架求援飞机,在震后当天开始接收来自各地的救援飞机,在以后的14天里完成了3000多架飞机的起降,成为了震后唐山最初的生命绿洲。然而在此后的34年里,那次紧急的空中救援却被人们所遗忘,只剩下一些散落的私人记忆。在本次专题中,我们有幸找到了那些珍贵的记忆,并把它们连缀成篇,借以让今天的我们看到34年前那次在空中的驰援。  相似文献   

13.
四川,我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它是我的家乡,但当我们飞凌高空,它变得陌生了,不再是平时我的脚所熟悉的土地了。  相似文献   

14.
藏獒     
吴建春  樊明亮 《西南航空》2007,112(5):98-103
藏獒、牦牛、秃鹫是雪域高原三种神圣的生命。如果说雪域高原因牦牛而富足,因秃鹫而超越生死,那么藏獒便是上天赐予雪域高原这一切的守护神。当藏獒为饥饿中的藏民送来青稞,为恐惧中的牧民驱走豹狼,它便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圣兽,成为人们吉祥富足的希望。在人类尚未涉足这雪域之巅时,藏獒便在酷寒中坚韧地生活了几十万年,并形成了勇敢沉稳的天性,似乎在冥天之中就注定了藏獒将来会成为这一切的保护者。它是自然在反复磨砺后为人类造就的完美助手,帮助人类在世界之巅这样的高寒地带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文明。世界上没有第二种狗像藏獒一样有着那么多的神话与传说。我不知道传说中的故事是否全部都是有着准确的出处与来源,但我深信藏獒本身就是一个古老的传奇。  相似文献   

15.
孙怀谷 《西南航空》2010,149(7):74-82,84,86
关于土耳其的传说很多,这个地跨欧亚大陆的国家曾有过雌灿的过去,别的不说,仅是伊斯坦布尔作为拜占庭和奥斯曼两大世界性帝国王都的身份,别的城市就难望项背。但土耳其让人着迷的地方的并不仅仅是历史,众所周知,这里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基督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都在此铸造辉煌,  相似文献   

16.
时间漫笔     
周涛 《今日民航》2011,(12):118-118
我一出世就沉没在时间里了,时间如水我如鱼。那是烟、雾、空气的包围,浑然不觉如影相随,我几乎不能明确是我拥有了它还是我正被它裹携。它是那样直接、迫近、强大地面临着所有的生命,但是为什么却最容易被忽略?风无形,可是柳枝拂动、树弯腰,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力量;空气无状,可是在阳光投射下,可以看到尘埃浮动、地气上升,目击它模糊的形态。  相似文献   

17.
前言目前,冲击响应谱是研究冲击环境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的分析方法很多,但共共同特点是工作量大,效率低。为解决冲击谱分析的困难,我所参照B&K的7502研制了适于冲击数据处理的7027瞬态信号记录仪。在用模拟法分析时,它可代替磁带环并能做时基变换加速分析;在数字法分析中作为高速采样装置,取代了繁琐的人工采样的工作。所以7027的研制成功大大  相似文献   

18.
时间慢慢地流淌着,它带走了很多,掩埋了很多,却又留下了很多。西部悠久的文明,留下了太多的优秀文化遗产,那些还未湮没的物什辗转进入了我们的博物馆,为我们重访它们的时代留下了线索与机会。四川三星堆遗址博物馆,那曾经失落的古老的巴蜀文明犹如浴火的凤凰。  相似文献   

19.
四川,我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它是我的家乡,但当我们飞凌高空,它变得陌生了,不再是平时我的脚所熟悉的土地了。  相似文献   

20.
倾听后弦     
《西南航空》2006,106(11):110-110
我的歌,我最享受的是在它还是小样的时候,当它完成制作流程之后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却常常怅然若失,我知道"完美"后过的它身上少了些东西,这种另外意义上的残缺甚至有时候让我不忍面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