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为简化非线性控制系统.研究了某导弹控制系统的自适应规律。给出了系统的自振方程和负倒幅特性函数.推导了非线性系统的等效线性过程,分析了系统等效增益与自振振幅的关系。获得了系统的自适应及自补偿规律。  相似文献   

2.
直接力/气动力复合控制导弹自动驾驶仪解耦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鑫  杨军 《宇航学报》2008,29(5):1501-1504
针对采用脉冲发动机姿控方式的复合控制导弹由于弹体旋转引起的耦合效应,提出了 一种对惯性积耦合和运动学耦合的完全补偿的解耦设计方法。首先在完成气动力/直接力复 合控制弹体动力学建模的基础上,对复合控制导弹的耦合机理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完全补 偿策略设计了复合控制导弹的解耦控制器。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克服旋转导弹螺旋运动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周凤岐  易彦  周军 《宇航学报》2001,22(5):77-81,102
本文结合旋转导弹自身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通过主动控制弹体内部活动质量块的运动来克服旋转弹螺旋运动的方法,这将有助于提高旋转导弹的合中精度。文中针对大气层外飞行的旋转导弹进行仿真研究,计算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传统线性建模方法不能准确描述旋转导弹不稳定运动形态的问题,对一种旋转导弹非线性动力学建模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空气动力学作用原理,在全攻角坐标系中建立旋转导弹的六分量气动力的描述。考虑导弹弹体运动描述的直观性,在准弹体坐标系中进行动力学建模,采用偏微分形式对气动力和气动力矩进行表述,通过等效代换获得完整的导弹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建模中考虑了静稳定力矩和马格努斯力矩对攻角的气动非线性作用,以及洗流迟滞等气动非定常效应的影响;增加了非线性阻尼的作用和舵偏角速度引起的洗流项;考虑了转速效应的影响,增加了转速对面内力矩和面外力矩的作用项。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根据参数不同,该模型可描述攻角运动收敛、分叉和极限环等运动形态。研究为旋转导弹运动分析提供了数学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现有多种制导方式的特点,结合国内实际,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学神经网络的导弹末制导系统,该系统具有光学神经网络运算速度快,对畸变目标识别能力高等优点,在导弹原有惯性制导系统上进行了改进,成本低。理论分析和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基于光学神经网络的导弹末制导系统具有并行处理速度快,识别率高的优点,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根据交流载波系统理论,把旋转导弹自动驾驶仪变换成等效直流系统以简化其数学模型。通过数字仿真,比较了交流载波系统和其等效直流系统,验证了交流载波系统等效直流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运用自适应滤波方法研究导弹飞行试验多站测量定轨问题。充分考虑导弹飞行的动力学模型所提供的信息,对加速度随机干扰的统计特性以及测量设备的系统误差进行自适应补偿,从而获得高精度的弹道估计。计算结果表明,这种飞行状态估计与测量设备系统误差估计交互进行、互相补偿的方法,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效果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8.
旋转是制导导弹为消除推力偏心、增强弹体飞行稳定性、提高打击精度所采用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导弹旋转飞行过程中,会产生马格努斯效应和陀螺效应,使旋转导弹具有特殊的动力学特性,这种特性表现为弹体除了绕自身的对称轴旋转外,还会产生进动与章动,弹体的复杂运动使杂波特性发生变化。本文提出一种对弹体的自旋、进动和章动进行精确建模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与理想的正侧视模型相比,该方法能更加准确刻画导弹的运动特性,对弹载平台下的杂波进行更精确化的建模。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验评判地球同步轨道合成孔径雷达(Geosynchronous Earth Orbital,GEO SAR)信号穿越大气层时电离层法拉第旋转(Faraday Rotation,FR)效应对其点目标成像的影响大小,文章提出了一种在地面车载实验时用铁氧体等效验证电离层FR对GEO SAR点目标成像影响的方法,实验给出了不经过电离层FR和经过等效电离层FR的点目标成像结果。测量结果表明,电离层法拉第旋转对点目标成像影响明显,但通过一定的图像补偿算法,可在后续工作中较好地抵消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导弹总体设计中亚跨速稳定性和超声速机动性不能兼顾的问题,对双通道控制旋转导弹舵面控制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正弦、Bang-Bang、梯形和饱和正弦等控制律的原理与特点,给出了各自的等效舵偏角及其相应等效控制力的数学模型。采用基于两对舵面配合控制方式,给出了上述4种控制律的统一表示形式。讨论了两对舵配合控制方式的影响及工程可实现性,发现两对舵面相位差固定时,其等效控制力的方向由舵面1的相位决定,大小由其最大舵面偏角和特征函数决定,在工程中易实现;两对舵面相位差可变时,等效控制力的大小和方向需由控制舵1的相位和两对舵的相位差共同决定,考虑的变量更多,设计难度大,舵机系统复杂,难以实现小型化设计。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基于两对舵面配合控制的旋转弹双通道控制方式,通过改变导弹舵面控制律,能有效提高导弹的操纵效率,在保证弹体静稳定性的同时增强导弹的机动能力,有效解决了传统旋转导弹总体设计中两者难以兼顾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速弹载平台加速度大相参积累效果变差需进行加速度补偿的问题,研究了信号波长和积累时间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推导了利用多普勒谱宽计算加速度的公式,提出短时间积累使用弹载惯导设备输出加速度值进行补偿、长时间积累使用惯导数据与多普勒谱宽测量加速度相结合的加速度补偿方法。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双量程推力传感器在使用中测试精度低的问题,结合传感器固有特性,开展了传感器动态特性分析及误差补偿方法的研究。通过有限元分析和力锤冲击试验,结合结构分析获得了双量程力传感器等效二自由度和三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利用近似求积数值法对冲击力试验输出信号进行补偿,获得了接近标准信号的测试结果,对该补偿方法进行了有效性验证。结果显示:本方法对发动机试验的推力信号进行了补偿,推动了单室双推力发动机推力的精确测量,为双推力发动机的推力测试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具有相对运动的机械伺服系统中都存在着摩擦干扰力矩。针对机械伺服系统不能提供速度信号时的摩擦补偿问题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速度观测器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摩擦补偿方法 ,该方法利用一降维观测器在线估计速度信号 ,并根据该估计信号构成模型参考自适应摩擦补偿器。根据摩擦补偿器构成的两种情况 ,对系统误差的收敛性进行了分析 ,并进行了仿真验证 ,仿真结果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系统完全补偿条件,证明了弹体姿态运动俯仰和偏航通道不能对干扰完全补偿,而滚动通道则能完全补偿。文中叙述了俯仰通道非完全补偿的方法,并提出克服伺服系统动态特性对补偿影响的设想。讨论了用冲角表、角加速度计和观测器测量干扰的方法。还阐述了采用反馈实现干扰静态补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便携式红外寻的防空导弹初制导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跃青 《上海航天》2011,28(4):33-37
对便携式红外寻的防空导弹的初制导进行了定性研究。根据期望前置角,讨论了导弹发射出筒后的侧向力控制方案,给出了发射时下沉的补偿措施。分析了俄制针式便携式红外寻的防空导弹初制导系统的控制律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导弹目标ISAR成像的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茜 《上海航天》2005,22(6):21-24
在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成像基本原理及信号处理过程的基础上,根据导弹的飞行弹道、自转和进动模型建立导弹飞行模型,采用自相关快速运动和累积相关运动两种补偿方法,对导弹目标的ISAR二维成像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导弹的自旋时成像结果及积累时间的影响较大,模型不同,积累时间也不同。  相似文献   

17.
导弹折叠翼展开机构运动功能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健  陆凯  张铎 《上海航天》2001,18(5):1-5
通过建立等效动力模型得出导弹弹翼展开机构的运动规律,进而对弹翼展开机构进行动态静力分析。针对某型飞航导弹的折叠弹翼展开过程,对机构运动功能可靠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和研究。该方法可用于 飞行器分离机构,展开机构和折叠机构等的可靠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精确制导武器红外成像导引头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峰  祝小平 《宇航学报》2007,28(3):535-538
红外成像制导具有导引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以及可进行多目标识别与跟踪等特点,目前已成为攻击型无人机、小型战术导弹等制导武器制导方式的发展方向。而红外成像导引头作为整个制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其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和跟踪精度,设计了一种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并引入到导引头控制回路中。同时,还分别采用校正网络和PID控制这些传统的改善系统性能的方法与之进行对比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较之传统方法使导引头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和跟踪精度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19.
陀螺静态漂移系数的两种估计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分析了目前使用的AR(1)估计方法之不足后,提出了均值估计方法,以及这两种方法的改进型,即加权均值估计法和AR(p)法,计算结果表明,均值估计可以提高精度近40%,在导弹发射前的陀螺误差补偿中使用这一方法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20.
崔慧敏 《遥测遥控》2022,43(5):61-67
针对光电平台低速转动时,受摩擦力影响较大,使得速度跟随曲线出现“死区”现象,导致跟踪性能明显下降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差分进化算法和Lurge摩擦模型的摩擦力补偿控制方法。通过采集记录光电转台正、反向匀速运动时的摩擦力大小,建立转台不同速度和摩擦力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最小二乘法对摩擦模型静态参数进行分段拟合,采用智能差分进化算法辨识摩擦模型动态参数,并基于反馈的速度信息和获得的摩擦模型等效为摩擦补偿力矩输入到电流环控制输入端,实现平台平稳低速运行。实验结果表明:摩擦力补偿后速度响应误差由补偿前的±0.1°/s减小到±0.04 °/s,提出方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