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入新一轮高密度发射期。从每年执行2次~3次任务到年执行10次任务,从一星一箭测试发射到两星两箭、三星两箭同时在场区测试,发射工位状态恢复日寸间缩短。面对多星多箭并行测试,技术状态转换频繁,科技人员工作连轴转的实际,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有效运行一体化管理体系,科学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快速发射数据分析、快速总结评估、快速射后恢复、快速状态转换,有力促进了高密度任务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
箭2号导弹首次试射成功去年7月30日,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的箭2反战术弹道导弹在以中部的一个导弹靶场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飞行试验。箭2导弹是从一个箱式发射系统发射的。该弹重约2.5吨,采用二级团体推进装置。两级发动机都装有活动喷管,第二级顶部的杀伤段长约...  相似文献   

3.
CZ-3A系列运载火箭承担了北斗工程,包括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的全部发射任务,被称为“北斗专列”。在北斗工程历时26年的研制过程中,CZ-3A系列火箭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使火箭具备了从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到倾斜同步转移轨道(IGTO)、中圆转移轨道(MTO),从一箭一星发射至转移轨道,到一箭双星发射至转移轨道,再到一箭双星直接发射入轨的发射能力,实现了跨越发展。满足了北斗工程的发射任务需求,北斗工程共计44箭、59星,CZ-3A系列火箭发射均获得了圆满成功,成功率达到了100%。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常规箭弹内外弹道的连续遥测,就必须采用波长与炮弹口径可以比拟的微波作为射频信号。就一定要开展常规箭弹高 G 遥测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运载火箭发射场无人值守加注发射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我国火箭在发射场射前操作项目多、保障人员多的问题,分析了国内外火箭发射场无人值守加注发射的现状。结合火箭射前状态,从火箭系统、地面测发控系统和发射场系统等方面提出了无人值守加注发射总体方案,通过火箭状态远程监测及故障处理技术、连接器零秒脱落技术、箭地接口组合连接技术、连接器自动对接技术和火工品自动短路保护与解保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可提高人员和产品的安全性,为后续我国火箭实现无人值守加注发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孙俭 《中国航天》1992,(4):29-33
简述战略防御计划进行重大调整后反战术弹道导弹系统的发展情况,着重介绍了几种反战术弹道导弹探测器及某些探测器方案,如智能眼探测器、地基雷达、战区导弹发射探测卫星、机载光学探测器等;还介绍了4种拦截弹;改进型爱国者、增程拦截弹、战区高空面防御系统和箭导弹。  相似文献   

7.
长征四号乙/丙运载火箭多星发射技术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长征四号乙/丙(CZ-4B/4C)运载火箭的多星发射技术。给出了整流罩Ф900mm的一箭双星、一箭三星的发射统计与串联发射构型、正在研制的更大包络的双星发射构型,以及并联发射构型。介绍了CZ-4B/4C运载火箭后续多星发射和搭载发射的构型、连接解锁装置和分离程序。  相似文献   

8.
李品香 《中国航天》1995,(10):12-16
试验事故的规律及预防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李品香在国内外的航天发射场或导弹试验靶场进行航天器、运载火箭或导弹的发射试验中,常常会发生意外事故。这些事故都造成了惨重的损失,轻者推迟试验进度,重者箭(弹)毁人亡,有的甚至连发射场设施都一起毁掉。据国外统计,一次...  相似文献   

9.
利用快速响应压敏涂料(PSP)技术对弹箭类飞行器跨声速段的脉动压力特性开展风洞实验研究,获得了Ma=0.8~1.2范围内弹箭类飞行器全表面1.2s实验时间段内的脉动压力特性,较全面地研究了马赫数、攻角(舵偏角)对脉动压力分布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快速响应PSP技术的脉动压力测量结果与高精度脉动压力传感器结果较为吻合,均方根脉动压力系数的测量误差小于15%,精度要求满足工程设计使用,且快速响应PSP测量方式能够获得弹箭类飞行器全表面的脉动压力分布,有利于捕获压力峰值和辨识跨声速非定常流场结构,更好地指导脉动压力载荷设计,在弹箭类飞行器设计中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马卫华 《宇航学报》2020,41(7):860-867
本文对导弹/火箭制导、导航与控制(GNC)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综述。总结归纳了不同阶段GNC关键技术的突破与跨越,重点对惯性导航、组合导航、摄动制导、闭路制导、迭代制导、频域设计、全数字设计、冗余控制、自适应控制等多项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应用成果论述。〖JP2〗对未来GNC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思考与展望,并提出了七项关键技术。针对更聪明、更自主的弹/箭控制技术发展需求,提出并分析了“会学习”弹/箭的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1.
飞航导弹武器系统在未来战争中面临的主要是由软、硬杀伤武器组成的一体化威胁环境,软杀伤手段主要是各种有源干扰及舰艇发射的省条弹;硬杀伤手段主查舰载防空导弹,密集阵火炮及对制导雷达站进行攻击的反辐射导弹,飞航导弹要发挥优势,必须由整个作战体系提供信息,从战术和技术两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突防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基于模块化研制的运载火箭其飞行剖面载荷与承载能力不匹配而导致发射概率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弹道风修、发动机节流、主动减载、横向动载荷精细化四项减载技术的飞行载荷联合优化控制技术。以箭体承载能力为约束,提高发射概率为目标,多种载荷控制技术联合为手段对运载火箭进行逆向设计,可以有效提高模块化研制火箭的发射概率。以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为例,该技术成功将发射概率由研制初期的33%提高到83%。  相似文献   

13.
针对提升和保障航天发射人员安全问题,提出了低温运载火箭无人值守加注发射(CLVUFL)的理念和内涵.通过国内外代表性CLVUFL的技术对比,发现国内低温火箭加注发射应用CLVUFL技术存在箭地接口复杂、加注发射时间较长、关键设备可靠性有待提高、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不高等主要问题.针对某大型低温运载火箭加注发射流程,通过分析...  相似文献   

14.
北京时间4月30日凌晨4时50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一箭双星",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中国第十二、第十三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顺利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导航卫星,也是中国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两颗地球中高轨道卫星。  相似文献   

15.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2,(5):535-535
9月19日3时1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第14和第15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这是我国第二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北斗"导航卫星,也是今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的第三次发射。专家称,此次"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快速组网技术已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16.
《航天器工程》2016,(3):32-39
针对"一箭多星"发射的低地球轨道(LEO)卫星,提出一种考虑多星-单星耦合作用的卫星构型优化设计方法,从单星系统配置和运载火箭对构型的约束分析、"一箭多星"发射构型设计、单星和多星分配器构型设计3个层次逐级开展卫星构型设计。通过设计实例验证了卫星构型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此方法能够在满足构型约束条件的同时,实现运载火箭潜力的最大化利用及单星发射成本的最低。  相似文献   

17.
阳光 《中国航天》2010,(3):21-24
<正>三、欧洲欧洲阿里安5火箭2009年进行了7次发射,包括1次一箭四星、4次一箭双星和2次单星发射。7次发射创下了该火箭单日历年度发射次数纪录。2次单星发射中,一次发射的是美私营公司的"地星"1移动通信卫星,另一次发射的是法国"太阳神"2B侦察卫星。  相似文献   

18.
综合 《航天》2012,(6):6-6
4月30日凌晨4时50分,中国第12、13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升空。这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导航卫星,也是中国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两颗地球中高轨道卫星。  相似文献   

19.
发射短讯     
《航天器工程》2015,(5):157-158
<正>长征六号成功首飞实现一箭20星发射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网站2015年9月20日报道,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0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开创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长征六号的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领域的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对于完善我国运载火箭型谱、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具有重大意义。长征六号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是我国新型三级液体运载火箭,主要用于满足微小卫星发射  相似文献   

20.
《中国航天》2012,(10):13-13
北京时间9月19日凌晨3时10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地将第14和第15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 这是中国第二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北斗导航卫星,也是2012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的第三次发射.专家称,此次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快速组网技术已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