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基于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对英汉语中有关"死亡"概念隐喻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并在Lakoff&Turner(1989)研究基础上进行补充,归纳七个英汉基本概念隐喻,指出英汉"死亡"概念隐喻中的系统性和一致性,并对英汉"死亡"概念隐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精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词汇,语法和语篇,围绕这三大任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精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词汇,语法和语篇,围绕这三大任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随着Lakoff & Johnson’s的隐喻学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发表,一个科学、系统的概念隐喻理论开始形成并展现在我们面前。隐喻教学也开始引起广大语言教师的重视,开始在教学实践中探索隐喻教学的有效方法。论文研究选取70名英语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英汉概念隐喻比较,旨在调查学习者在学习不同类型隐喻时遇到的困难,从而为今后的隐喻教学探索提供一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隐喻认知基础源自日常生活相似性概念的体验和认知。论文尝试通过对认知基础和认知机制的阐释,解读经济新闻报道中"经济是战争"概念隐喻的认知与理解,分析"战争"始源域,通过意象图式、互动关系、相关特征及知识等映射到目标域"经济"的互动过程,促进理解经济新闻报道中相关的概念隐喻。  相似文献   

6.
汉语隐喻处理的研究作为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已广泛为人们所接受,关于隐喻知识库的建设国外学者做出了一些努力和尝试,而汉语隐喻知识库的建设研究才刚刚起步。文章设计了一个汉语隐喻语义词典,并采用隐喻语义网络的形式在数据库中得以实现,这对语言本体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它深深根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爱情,这种人类共同的情感,具有异常丰富的内涵,常常借助隐喻才得以表达。由于历史文化环境等的差异,中英中关于爱情的隐喻也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分析大量中英文有关爱情的隐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爱情隐喻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文章着重探讨了词义的演变与隐喻的关系。认为词义演变的一系列义项,往往因为相似,都可以相连而及。这正是人们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的结果,所以,词语意义的演变是隐喻性的。词义隐喻性演变有几种类型:形状隐喻、特征隐喻、语音隐喻、时空性隐喻、虚实性隐喻、现象性隐喻。  相似文献   

9.
空间概念是人类最基本的概念之一,隐喻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up/down可以通过隐喻的方式,由空间域引申到情感域、数量域、社会域、道德域等方面。在引申的过程中,up总与高兴、较高地位、健康、有生命的、数量多、道德高尚等意义联系起来,而down则表示悲伤、地位低下、生病、死亡、数量少、道德低下等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文主要从逻辑依赖关系和逻辑—语义关系两个方面讨论了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小句复合体理论。逻辑依赖关系可以分为并列关系和主从关系,在实际语篇中,并列关系和主从关系相互交叉组合,形成非常复杂的逻辑依赖关系。逻辑—语义关系首先可分为扩展和投射,其中扩展又细分为详述、延展和增强,投射则包括报告、思想和事实三种情况。另外,论文把小句复合体理论应用到《葛底斯堡演讲》的语篇分析中,进一步证实了Halliday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构建的小句关系体系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数名1名2结构”和“数量1名结构”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但由于充当A词的性质及A词与B词的关系不同,使得两者“同型异质”,必须要具体分析它们的功能之后才能正确判断。文章认为,“量词1”已经不再是名词,而是一个尚未完成语法化或正在进行语法化过程的准量词。  相似文献   

12.
在语言文字和图片组成的 ESP书面语篇中,语类因其交际意图和受众群体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图文配置,反过来,图类的选择及图文关系能够说明或暗示主题。对 ESP 多模态语篇图文关系的研究能够帮助受众预测该语篇的语类框架及其交际目的,提高受众的多模态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13.
话语联系语是英语语篇中实现衔接和语义上的连贯的一种主要手段,然而,其使用尤其是在英语口语中的使用却经常发生错误。论文从语篇衔接的角度结合实际口语语料对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口语中使用话语联系语的错误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口语中使用话语联系语的错误主要表现为过度使用话语联系语从而导致语法错误或造成语篇逻辑不连贯。文章于口语实例分析中进一步探讨了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最后简要说明了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实践中如何减少话语联系语的错误使用,提高大学生对英语口语语篇连贯性的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词缀,汉语中的名词后缀也比较少.近代汉语中用于方位名词后的"边"被很多学者称之为类似词缀的语法成分,但是对于"边"的演变,却很少有人涉及.从近代汉语的发展来看,"边"的演变经历了一个语法化的过程:在名词实义的基础上"边"的意义发生了引申,又由于唐宋时期词缀大量产生,"边"最终实现了语法化.文章指出,"边"本身的词义变化、语境的因素和汉语双音节化趋势的加强是影响"边"语法化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5.
论文通过讨论汉语动词语法化的进程,说明动词句法演变的机制以及导致演变的诱因。  相似文献   

16.
论文对《宿建德江》原文及其三个英译本中的语篇衔接手段的运用进行了比较和探讨,指出从语篇衔接的视角来评析译文可以更好地把握汉诗英译的语篇重构,从而启迪译者/读者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汉诗英译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形式对等”为基点,从功能语法的角度出发,运用主位结构的理论,对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的英译本,即许渊冲,杨宪益和王守义与约翰·诺弗尔合译本三者进行比较,并对它们做出分析和评价。文章首先对功能语法以及形式对等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阐述,再分别对《如梦令》的原文和三个译文的主位结构进行逐句分析,旨在用主位结构分析法去衡量翻译中的形式对等,尝试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探讨各译本的得失。  相似文献   

18.
唐代以前,“决计”尚是一个述宾短语,表示“决定计策”的意义。最晚在宋代,“决计”已经词汇化为一个动词,表“决定”义。其中语义、韵律、心理和用频是促使其词汇化的重要因素。到了清代,“决计”语法化为“肯定”义副词。“决计”的动词用法与副词用法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汉译英的翻译实践出发,从英语译文的错误以及汉英译文对比中,去发现并分析汉语和英语语法特征的差异。论述了英语语法的刚性、显性和汉语语法的柔性、隐性,并从语言对思维的影响的角度,探讨了汉语语言文化的深邃独特和英语语言的缜密精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汉译英的翻译实践出发,从英语译文的错误以及汉英译文对比中,去发现并分析汉语和英语语法特征的差异.论述了英语语法的刚性、显性和汉语语法的柔性、隐性,并从语言对思维的影响的角度,探讨了汉语语言文化的深邃独特和英语语言的缜密精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