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广州电离层观测站位于磁赤道附近(地磁经纬度:183.0°E,11.5°N).根据对18个站电离层资料的分析,广州站位于f_0F_2极大值双驼峰现象北侧的位置;在太阳活动高年期间,f_0F_2极大值在夜间仍然保持存在;另外,电离层骚扰发生的次数多于国内各电离层观测站发生的次数.这些特性都是F_2层赤道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中国电离层垂直探测站的资料研究应用全球等效太阳黑子数IG_(12)进行电离层长期预报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指数IC_(12)与电离层特性参数(f_0F_2或F_2(3000)MUF)的相关性比太阳黑子数R_(12)与电离层特性参数的要好. 利用CCIR第340号报告,对IG_(12)应用于预报f_0F_2、M(3000)F_2和F_2(4000)MUF的功效进行了估算,并与目前使用的R_(12)进行了比较.所得结果表明,在用CCIR预报方法时,用IG_(12)代替R_(12)可以得到精度更高的预报值.对提前12个月的预报,f_0F_2和F_2(4000)MUF的预报精度分别平均提高18%和10%左右.对IG_(12)指数用于预报的其他优点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夜间f0F2存在季节异常现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用1975.12—1986.12我国9个电离层站的资料分析得出,在一定的纬度和太阳活动条件下,夜间f_0F_2存在季节异常现象.夜间季节异常现象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只有低纬才具有夜间季节异常特征;太阳活动高年夜间季节异常的程度增加.夜间季节异常是白天f_0F_2季节异常现象的延续,夏半球至冬半球的大气流动造成的中性气体浓度比(O/O_2和O/N_2)的季节变化,是形成f_0F_2季节异常的根本原因.并初步分析了夜间季节异常的低纬局限性及随太阳活动变化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亚大地区F2电离层预测方法和CCIR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国际参考电离层”所采用的CCIR频率预测方法和亚大地区F_2电离层预测方法预测的f_0F_2和M(3000)F_2,分别与第21太阳活动周的我国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在中国区域内亚大地区F_2电离层预测方法优于CCIR方法。文章建议,在没有更好方法的情况下,未来的“中国参考电离层”可以采用亚大地区F_2电离层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关于寒潮对夜间f_0F_2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本文利用1968—1975年“寒潮年鉴”和乌鲁木齐、长春两站电离层f_0F_2资料,讨论了寒潮过境对夜电离层的影响.对个别样本的统计分析,特别是以地面气温最低日为标准日的叠加周期分析,均说明寒潮过境时夜间f_0F_2有下降趋势,平均说,在标准日下降最大,而后恢复.下降的百分值在太阳活动低年比高年大,乌鲁木齐站则比长春站大.这一下降的可能原因,是寒潮中激流带底部风切不稳定性产生的重力波向上传至电离层高度,对电子浓度分布影响的积累效应.此初步设想能定性说明统计分析中的一些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1986年2月上旬F_2层暴的形态。指出,暴时出现了大范围的扩散F、h'F上升,中纬△f_0F_2呈负主相而低纬呈正或负主相变化,以及各站主相的开始、结束时间不同,中纬主相延续时间明显地长于低纬等特征。并采用了相对于初相看主相的方法,以使各站主相段的变化形态从整体上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广州台站(23.2°N,113.3°E)的实测数据和IRI-2012模型提供的预测数据,对比分析了2013年广州地区f_0F2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IRI-2012模型能够较好预测该地区f_0F_2的变化趋势,并且CCIR参数得到的预测值比URSI参数更接近实测值;预测值与实测值存在系统偏差,在11:00 LT-06:00 LT时段,观测值均比预测值大,其他时段则相反.在日落后至午夜前时段,预测值与实测值有较大差距.绝对偏差的极值点通常出现在20:00 LT左右,最大超过4 MHz.相对偏差变化比较明显的时段是午夜后至凌晨;在02:00 LT或04:00 LT及06:00 LT附近,可能会出现双误差峰值点,最大超过0.4;但在σ变化很大的20:00 LT附近,相对偏差却变化不大.夜间增强现象会使得偏差增大,导致预测值不能很好反映实测f_0F2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著名数学家,在一八五九年曾得出下面一个重要不等式[1]: |integral from n=a to b(f_1(x)f_2(x)dx)|≤(integral from n=a to b([f_1(x)]~2dx)~1/2)·(integral from n=a to b(f_2(x)~2dx)~1/2),(1)后来将此不等式推广为[2]: |integral from n=a to b(f_1(x)f_2(x)dx)|≤(integral from n=a to b([f_1(x)]~pdx)~1/p)·(integral from n=a to b([f_2(x)]~qdx))~1/q,(2)式中p、q成相伴数,即须满足条件:(1),(2)式中f_1(x),f_2(x)皆为可积分函数。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将H?lder不等式,作了一种推广,其结果是: (3)式中之f_1(x),f_2(x)在[a,b]上连续或在[a,b]上有有限个间断点的有界函数,其中之p,q只须满足1/p+1/q≤1,p>1,q>1,即p,q不一定为相伴数。 (3)式中[X_(i-1),X_i]∈[a,b],且a=x_0,b=x_R,o相似文献   

9.
H?lder曾得出下列重要积分不等式:即 integral from n=a to b(|f_1(x)f_2(x)|dx)≤(integral from n=a to b(|f_1(x)|~p dx)~1/p)(integral from n=a to b(|f_2(x)|~qdx)1/q),其中f_1(x),f_2(x),在[a,b]上可积函数,p,q为相伴数(即1/p+1/q=1)。 本文将被积分函数的条件适当加强,即如果f_1(x),f_2(x)在[a,b]上连续或在[a,b]上有有限个间断点的有界函数,则将H?lder不等式推广了一步,得出下面不等式: 其中[xi-1,Xi]∈[a,b],且a=X_0,b=X_n,01,q>1,即p,q不一定为相伴数,这样就使H?lder不等式得到了一种推广。 同时本文章中还得出了一些很好的积分不等式的定理,如文章中的预备定理,推论二和定理二等,这些结果用来估计积分之值都是很方便的。 作者在此对教研室的吴俊传和熊振翔二位同志所给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0.
在航院1957年第3期的学报上,李心灿同志曾将H?lder不等式作了下述的推广: 设f_1(x),f_2(x)在[a,b]上为至多具有有限个间断点的有界函数,则可将H?lder不等式推广成:  相似文献   

11.
利用神经网络预报电离层f0F2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由中国武汉电离层台站和澳大利亚Hobart台站的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f0F2)的资料,利用三层前向反馈神经网络(BP网络),提出一种提前24h预测f0F2的方法,该方法以前5天观测的f0F2数据拟合的5个系数以及太阳活动参数作为输入,以当天24 h的f0F2作为输出对网络进行训练,训练好的网络可以实现对f0F2提前24 h的预报.预测结果显示,利用神经网络预测的f0F2与实际观测结果变化趋势较一致,并且比IRI的计算结果更加准确.误差分析表明,在南半球Hobart(-42.9°,147.3°)台站比中国武汉站(30.4°,114.3°)的结果要好,在低年比高年要好,在冬夏季节比春秋季节稍好.本文说明利用神经网络对电离层参量进行预报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南极长城站电离层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极长城站夏季电离层日变化具有Weddell海异常现象.本文利用一个一维时变理论模式,对长城站夏季电离层f0F2和hm日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我们讨论了中性风和顶部输运通量对f0F2和hm的影响,认为模拟计算得到的f0F2值比实测值要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国际参考电离层给出的上边界值偏大.文章最后介绍了一个获得实际的f0F2和hm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电离层f_0F_2月中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预测电离层临界频率月中值的方案.在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研究电离层月中值隔月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考虑足够的周年和黑子周期变化的数据训练网络,使 f0F2月中值预测值与实测数据比较平均误差为 0.34MHz,预测精度有了较大改进.最后采用分形学的基本理论得到电离层 f0F2月中值的分数维为 3,选用 3个输入量,分别预测高、低年 f0F2月中值,与实测数据比较平均误差为 0.3MHz.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电离层基本参量与国际参考模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我国满洲里、北京、武昌、重庆和广州等台站电离层观测记录,对各层临界频率的实测值(月中值)与IRI-86的计算值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两者存在着显著而系统的偏离.E层和F1层偏离较小F2层偏离较大,其相对值有时超过60%.总的来说,f0F2的相对偏离:夜间大,白天小冬季大,夏季小太阳活动低年大,高年小随着纬度降低偏离增大模式值普遍大于实测值.   相似文献   

15.
中纬度观测的电离层F区经度效应及其模式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6—1994年期间分别在长春和乌鲁木齐两观测站上观测的f0F2和f0F1月中值,定量分析了两站上观测的经度效应,讨论了产生两站上经度效应的可能物理机制,并与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式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1995年10月24日日食过程中,我国低纬地区广州和海口的F2层临界频率f0F2的高干扰重心频率ICF变化过程,鉴于多次日 处低纬的两地f0F2的日食变化形态不完全一样,以及多次日食期间同一地方f0F2变化形态不完全一样,ICF也并不像预想的那样降低,因而对于低纬电离层,动力学过程可能要比直接与太阳辐射有关的光化学过程起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太阳活动低年冬季为代表,利用二维中低纬电离层理论模式模拟低纬电离层f0F2夜间增强现象,探索在赤道异常驼峰纬度附近形成该现象的可能因素或物理机制,模式在给定磁子午面内解等离子体输运方程,给出电子及各离子的浓度,速度的时空分布。在所考察条件下,低纬驼峰纬度附近f0F2模式值夜间出现了明显的增强特征。  相似文献   

18.
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期间电离层参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多个电离层垂测站的数据和IGS-TEC数据资料, 结合日地空间环境指数, 分析了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期间中国地区电离层参量(反射回波最低频率fmin及f0F2和TEC)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日食发生后fmin迅速降低, 日食结束后fmin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 在食甚时刻附近, f0F2和TEC出现明显的降低, 显示了明显的光食效应. 日食结束后5~6 h, f0F2和TEC出现不同程度的正扰动, 在驼峰区更明显; 日食结束后9~10 h, f0F2和TEC出现较显著的负扰动. 由于此次日食发生时伴随着中等强度的磁暴和低纬电场穿透等空间天气事件, 给此次日食电离层效应的深入分析带来很大困难.   相似文献   

19.
Results of our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Pi2 over a 24 hour period undergoes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ime coincidence with foF2. In the winter months, at sunrise and sunset (when foF2gradients are the largest) the observation probability of these oscillations is minimal. At periods of summer solstice when the F2-layer persists almost round the clock, no effect of Pi2 pulsation attenuation is observed at sunrise and sunset. The pulsation amplitudes behave in a similar manner.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propagation of signal from the Pi2 sourse into the mid-latitudes, and also the parameters of these pulsations are essentially affected by electron density in the ionospheric F2-layer.   相似文献   

20.
利用全球40余个电离层台站的f0F2观测数据,采取对经度进行分区处理的方法,通过计算各台站f0F2参数对其月中的偏离百分比,对1998年5月大磁爆期间的电离层扰动形态进行了分析,并对可能的扰动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本次磁暴事件中,在磁暴主要活动相期间的电离层扰动与暴环流理论所描述的电脑层扰动特征相符,但在恢复相后期欧洲扇区台站出现的正相扰动似不能用暴环流理论来解释,它可能对应期间的行星行条件(太阳风与行星际磁场)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