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混杂纤维复合材料的冲击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佐光  宋焕成 《航空学报》1989,10(5):267-273
 本文通过Charpy冲击试验,对混杂纤维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冲击韧性指数随混杂比、界面数变化的规律以及冲击混杂效应作了研究,并且建立了冲击强度估算模型。  相似文献   

2.
多向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拉伸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工程上常用的铺层角,保持铺层角度序列不变,通过改变混杂方式对多向混杂复合材料在拉伸载荷作用下的力学行为进行了实验分析研究,并与单向混杂纤维复合材料力学行为进行了比较,为混杂纤维复合材料准确地进行选材和材料设计,为混杂复合材料更广泛运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采用微观—宏观力学方法,研究单—纤维和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拉伸破坏的统计行为并建立计算模型。模型中纤维拉伸性能的统计特征用Weibull分布表征,并考虑破坏过程中的载荷重新分配。模型计算与实验结果对比,模型能准确估算单一纤维复合材料拉伸性能,但对情况复杂的混杂纤维的性能估算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4.
从当前航空航天技术对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其综合的要求出发,介绍了超混杂复合材料的概念,研究目的和研究结果,并与国内外其他复合材料相比较,指出Ti/CFRP层混杂复合材料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新结构材料。  相似文献   

5.
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因其比强度比模量高、阻尼减振性能优异等优点已成为航空航天领域重要的结构材料。混杂化是实现复合材料结构承载与阻尼性能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近十年结构阻尼混杂复合材料研究为基础,从微纳颗粒混杂、层内编织混杂、层间铺层混杂和插层结构混杂四个方面对结构阻尼混杂复合材料的阻尼减振性能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了结构阻尼混杂复合材料在阻尼减振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碳纤维-玄武岩纤维混杂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最优混杂比范围进行研究。以碳纤维与玄武岩纤维平纹织物为增强体,制备9种具有不同混杂比的混杂纤维复合材料(Hybrid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HFRP)试样,并进行拉伸实验。依据平纹织物结构特点,计算得出平纹织物单胞性能参数,在ANSYS中,以SHELL181壳单元体建立HFRP有限元模型。该模型对试样刚度的模拟值与实验值近似。分析模型受力时的应力云图发现,存在将HFRP破坏形式分为一次破坏与二次破坏的临界混杂比。有限元模拟研究树脂含量为45%时,不同混杂比的HFRP刚度、强度和拉伸极限应变。当混杂比为60%时,可保证HFRP强度无折减的情况下,较玄武岩复合材料(Basalt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BFRP)刚度提高93.4%,较碳纤维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CFRP)拉伸极限应变提高11.3%。  相似文献   

7.
仲伟虹  张佐光  宋焕成 《航空学报》1993,14(11):612-617
对多向复合材料(包括单一及混杂纤维复合材料)在室温至150℃温度范围内的热膨胀性能进行研究,推导了热膨胀系数(CTE)的理论计算公式,对零膨胀的多向复合材料的铺层设计进行了探讨,并对部分零膨胀复合材料铺层结构进行了预测,其结果与实验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
含孔平面编织混杂铺层层合板压缩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含孔平面编织混杂铺层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压缩性能进行试验研究,考察铺层比例和铺层顺序对其压缩破坏和压缩强度的影响, 然后利用点应力判据和平均应力判据进行层合板剩余压缩强度的估算.结果表明0°铺层比例的增加,提高了层合板的剩余压缩强度;(±45) 编织铺层比例在20%~25%之间有助于提高层合板的剩余压缩强度;点应力判据和平均应力判据适用于这种混杂铺层层合板的剩余压缩强度的估算.  相似文献   

9.
利用单向铺层模压工艺制备了M40-T300/BADCy单向层内和层间混杂复合材料,研究了混杂方式、混杂比及铺层顺序对混杂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弯曲性能及层间剪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层内混杂复合材料的性能介于两种单一复合材料之间,T300纤维含量越高,强度越大,M40纤维含量越高,则模量越大.以T300纤维为芯层,M40纤维为外层的层间混杂复合材料([(M40)1/(T300)3]s)具有与M40/BADCy复合材料相近的弯曲模量及与T300/BADCy复合材料相近的层间剪切强度,适合作为航天飞行器结构材料使用.  相似文献   

10.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碳纤维混杂复合材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层内和层间两种混杂方式下,T300与表面处理前后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混杂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ILSS的变化,结果表明层间混杂复合材料的黏结性比层内混杂好。在相同的混杂方式下,采用未处理的DC88纤维、合成的VE树脂,混杂复合材料的ILSS比E 51体系提高25%以上。采用VE树脂和处理后DC88/T300层间混杂,控制含胶质量在40%时,ILSS达到42.5MPa,是未处理的DC88/E 51体系的ILSS的5倍。混杂复合材料密度在1.12~1.24g/cm3之间,在航空航天结构材料减重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张佐光  宋焕成  李宏运 《航空学报》1991,12(12):576-582
 本文采用80℃水浸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混杂复合材料层压板的吸湿行为,找到描述混杂复合材料吸湿规律方程。同时,从理论上对混杂复合材料的平衡吸湿量及湿扩散系数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数学表达式,理论与实验较好吻合。  相似文献   

12.
白淑贞 《航空学报》1987,8(7):377-382
本文用扫描电镜分析复合材料断口形貌的方法,研究了基体性能、固化过程中的加压时机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断口形貌与力学性能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可供设计复合材料参考。  相似文献   

13.
轴对称杂交应力元的优化列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把杂交元的单元优化设计原理应用于轴对称问题,从优化条件的轴对称形式出发,导出了这类杂交应力元的优化列式。其优化性能突出表现在离散模型对于计算背景(如网格的形式、单元的畸变和材料的不可压缩性等)的广泛适应性。文章还对优化杂交元的收敛、以及伪剪应力等问题开展了讨论,并与轴对称问题的其它有限元方法进行了计算比较。  相似文献   

14.
Whisker reinforced metal matrix compositespossess good transverse strength,low cost,high workability and other properties over unre-inforced alloys.They are applied increasingly inaerospace,automotive,electronics,sportinggoods and many other areas.Creation of thosecomposites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test methods,manufacturing techniques,predic-tion theory and design practices[1,2 ] .  The pioneer works on prediction of the elas-tic moduli of composite were traced back toVoigt[3] and …  相似文献   

15.
 纯惯性导航或多普勒导航的一个共同缺点是:一般都具有随时问或距离增长的位置误差,这就需要有一个外基准系统。为了满足现代飞行器导航所要求的高精度和可靠性,组合式导航已成为近代导航系统发展的一种趋势。文中提供的天文-惯性组合系统,在物理意义上是一种较为合理的和比较精确的组合形式,在现代各类飞行器上有着重要的特珠用途。天文导航中的星体跟踪器是这种组合形式获得量测信息的主要设备。本文总结了国内第一台自行设计的自动星体跟踪器的研究设计方法和解决主要技术关键的措施,列出了有关公式。试验结果证明设计是合理的,达到了夜间地面能跟踪二等以上星体,白昼一定亮度背景条件下能跟踪亮星的预定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6.
董玉锋  吴长春  黄茂光 《航空学报》1991,12(11):584-591
 本文通过引入单元内位移和优化处理的单元应力场,以计入剪切变形的板弯曲能量泛函为基础,导出适用于厚、薄板分析的四边形杂交应力元。内力场和内位移的合理选择避免了单元零能模式的出现、避免了解的剪切自锁现象。该优化单元显示了较好的通用性和收敛性。对关于剪切自锁的RCI判据提出了反例、说明了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study of strain distribution in whisker reinforced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an explicit precise stiffness tensor is derived. In the present theory, the effect of whisker orientation on the macro property of composites is considered, but the effect of random whisker position and the complicated strain field at whisker ends are averaged. The derived formula is able to predict the stiffness modulus of composites with arbitrary whisker orientation under any loading condition. Compared with the models of micro-mechanics, the present theory is competent for modulus prediction of actual engineering composites. The ver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present theory are given in a subsequent paper published in the same iss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