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赫数分布可控的二元高超弯曲压缩面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翟永玺  张堃元  王磊  李永洲  张林 《推进技术》2014,35(10):1325-1332
针对一种马赫数分布可控的二元高超弯曲压缩面进行参数化研究,获得其设计参数对压缩面性能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多项式响应面代理模型并进行多目标优化,基于优化结果设计了二元弯曲激波进气道,并与同等约束条件下的三楔进气道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压缩面初始压缩角θ与马赫数梯度函数中的设计参数md1,C对压缩面性能影响最为显著;Ma∞=4.0时弯曲激波进气道流量系数达0.769,与三楔进气道相比,在Ma∞=4~7工作范围内的流量捕获能力相当,但其喉道、出口截面的总压恢复系数均高于三楔进气道,在Ma∞=4,6,7工况下,喉道截面总压恢复分别有6.5%,8.4%和10.7%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何天喜  王强 《航空动力学报》2018,33(9):2278-2284
以一种CARET(后掠双斜切双压缩面)进气道为研究对象,设计喉道附面层抽吸槽以控制流动分离。采用CFD数值计算软件对进气道在设计点工况下(马赫数为2.0)下内、外流场进行计算,以总压恢复系数和进气道出口总压畸变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抽吸方案的效果。结果表明:喉道附面层抽吸能够稳定结尾正激波,削弱激波/附面层干扰,抑制流动分离,显著改善流场,提高总压恢复系数,减小出口畸变;喉道段抽吸槽位置靠前能够明显降低出口畸变;随着抽吸量的增大,附面层抽吸对进气道内特性性能提升的贡献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气动布局的两种亚声速进气道建模,并针对两种进气道的敏感参数进行分析。通过对背部双发布局飞机进气道的隔道高度和喉道设计马赫数参数的研究可知,隔道高度增大或者喉道设计马赫数减小,使得进气道出口总压恢复系数增大,增量约0.5%。而对背部单发复杂形状进口(M型进口)布局飞机进气道的喉道形状研究显示,喉道形状越接近进口形状,进气道性能越好,较其他喉道形状进气道,M型喉道进气道出口总压恢复系数最高,最大增量约为1.5%。  相似文献   

4.
S弯进气道优化设计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甘文彪  周洲  许晓平  王睿  张乐 《推进技术》2014,35(10):1317-1324
为改进隐身飞行器推进系统的气动性能,针对S弯进气道开展了设计和分析。基于数值模拟方法、代理模型和遗传算法构建了一套自动优化方法。在优化设计过程中,结合参数化建模、网格自动生成和改进(SST)湍流模型求解,应用优化方法对飞行器进行了多目标设计,得到了进气道的优化推荐构型。应用尺度自适应模拟(SAS)方法对优化进气道气动性能进行了全面和细致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AS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S弯进气道的流动,优化设计能够极大地改进S弯进气道的气动性能;相比原始设计,优化进气道设计点的总压畸变指数降低了16.3%,总压恢复系数提高了1.1%。  相似文献   

5.
亚声速无人机S弯进气道的多点多目标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提高亚声速无隔道式S弯进气道的整体气动性能,本文以提高总压恢复系数和降低畸变指数为设计目标,结合高精度数值模拟方法与第二代非劣排序遗传算法(NSGA-II),开展了无隔道式S弯进气道在马赫数0.25和0.7时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整个优化流程基于400个样本,最终得到四幅有效Pareto前沿图。从总压畸变Pareto前沿图中选取出优化算例并与原始进气道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进气道中心线斜率入口段小、出口段大,而横截面面积分布的曲线斜率恰好相反;优化后的进气道低压区缩小、流动分离得到有效的控制;虽然总压恢复系数提高有限,但是总压畸变得到大幅降低,在马赫数为0.25和0.7时,分别降低15.86%和23.61%。优化后的进气道在马赫数0.25~0.7范围内的整体性能得到有效改善。本文把优化设计方法进一步推广应用于3个马赫数下的多点多目标优化设计,并得到了三维Pareto前沿图。  相似文献   

6.
涡流发生器对Bump进气道性能影响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天喜  王强 《航空动力学报》2018,33(10):2476-2482
以一种Bump进气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在S弯扩压段入口处布置涡流发生器来控制流动分离,减小出口总压畸变。采用CFD数值计算软件对Bump进气道在设计点(Ma=2.0)与非设计点(Ma=1.8,0.8)工况下内、外流场进行计算,分析不同涡流发生器方案的效果。计算结果表明:在设计点工况下,安装涡流发生器能够抑制流动分离,改善进气道流场品质,减小出口总压畸变;在一些非设计点工况下会增大Bump进气道出口总压畸变;Bump进气道总压损失有所增大,不同叶片间距的涡流发生器对总压损失的影响相当。   相似文献   

7.
周航  金志光  张堃元 《推进技术》2018,39(12):2679-2684
为研究内转式进气道进出口宽高比对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设置宽高比不等的矩形进出口形状,对不同进出口宽高比组合方式下的进气道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在Ma6设计点对多个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出口与进口宽高比的比值是影响进气道性能的关键参数,该比值在1~1.5内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较高,最大增幅达25.3%;该比值为1时进气道出口气流畸变最大,通过设置合理的进出口比值可有效减小出口气流畸变,且最大降幅达40.5%;此外,进出口宽高比在0.8~2.4内,增大进出口宽高比可最多缩短25%的进气道长度。  相似文献   

8.
亚声速进气道出口流场畸变控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健  李应红  张百灵 《推进技术》2010,31(2):143-146
一种亚声速进气道出口流场存在较严重的总压畸变,为改善其出口流场品质,抑制总压畸变,首先分析了引起总压畸变的原因,即进气道扩张段内边界层发生分离;其次提出了在进气道内安装叶片式涡流发生器的流动控制方法,并进行了仿真验证;最后进行了进气道缩比模型的风洞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气道设计马赫数(0.65)和非设计马赫数(0.21)条件下,安装叶片式涡流发生器后,在流量系数0.4~0.85范围内,进气道出口流场的综合畸变指数分别平均降低14.7%和23.8%,因此验证了流动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飞翼布局无人机保形非对称S弯进气道设计及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乐  周洲  许晓平 《航空动力学报》2016,31(11):2682-2690
基于国产动力约束及隐身设计要求,针对飞翼布局无人机双发动机布局进行了保形S弯进气道设计,为进一步提高进气道性能,开展了进气道优化设计研究.首先利用CFD(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保形进气道风洞模型进行验证,然后结合参数化建模和网格自动生成技术进行CFD数值模拟,最后利用RBF(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代理模型及多岛遗传算法开展进气道优化设计.结果表明:①优化后进气道性能有所改善,尤其表现在4°迎角之后性能明显提升,Ma=0.6下4°迎角时总压恢复系数提高了5.46%,畸变指数降低了38.7%;②优化后进气道截面积分布相比初始构型在前段更缓和而后段略微升高,中心线则在前1/3段与初始构型基本一致,之后曲率变化更加平缓;③保形进气道在出口截面具有较强的二次流,侧滑角对于此类进气道在小迎角下影响较小而大迎角时影响较大,设计时应关注大迎角时侧滑特性.   相似文献   

10.
张威  金志光  王浩  张堃元 《推进技术》2021,42(10):2187-2192
针对宽范围定几何颌下进气道高马赫数下的压缩量不足问题,提出了一种喉部滑块前后移动的变几何调节方案,该方案通过滑块前后移动改变高低马赫数下的喉道尺寸,使进气道能够满足高低马赫数下的压缩量要求。本文提出了两种滑块布局方式,针对内锥侧滑块布局方式,按调节原理进行了滑块型面与进气道内流道型面的匹配设计,并将变几何颌下进气道与定几何方案进行了性能比较。数值研究表明:按Ma2.5-Ma4.0范围设计的变几何颌下进气道,在设计点,临界状态出口总压恢复系数为0.51,较公开文献中定几何方案提高8.5%;在Ma4.0,0°攻角工况下,临界状态出口总压恢复系数为0.46,提高12.2%;在Ma2.7,1°攻角工况下流量系数为0.69, 临界状态出口总压恢复系数为0.78。气动性能表明,该颌下进气道性能优越,调节方案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