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并联机床长期以来 ,机床的基本结构千篇一律 ,一直沿用传统的笛卡尔坐标。它们除了颜色不同之外 ,没有本质的差别。由于结构的相类似 ,致使各种机床加工任务单一 ,灵活性差 ,变通范围很小 ,已成为当今机床设备存在的重要缺陷 ,也是业内人士亟待解决的问题。并联机床实质上是机床与机器人结合的一种混合装备。并联机床与传统机床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本质上都完全不同。该机床由固定和活动两个平台以及连接两个平台的可变长度多支路构成 ,适用于磨、镗、铣和多项特加工。并联机床的原型是Stcwart平台型并联机器人机构。该并联机器人 …  相似文献   

2.
德国斯宾纳机床制造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机床加工过程的自动化,除提供标准机床外,还可按照用户的要求提供覆盖不同产品、由不同机床组成、可实现不同加工过程的成套生产线、车铣加工交钥匙工程,以及配有自动上下料装置或机器人的柔性加工单元.  相似文献   

3.
传统工业机器人具有工作空间大、结构紧凑、灵活性好等优势,已由早期的物料搬运、点焊、喷涂等操作逐渐应用于制孔、铣削、磨削等高精度金属切削加工领域。然而,工业机器人相比于机床刚性较弱,金属切削过程中的切削载荷使机器人末端刀具偏离期望的加工轨迹,外部激振力极易引发机器人颤振,影响机器人加工精度;此外,关节减速器内部齿隙也会严重影响机器人精度。对采用机器人刚度优化、机器人加工误差补偿、机器人传动间隙补偿、机器人加工振动抑制等提高机器人精度方法的研究现状做了总结,提出了两种提高机器人精度的机器人结构改进设计,分别为基于双电机驱动的无间隙传动机器人结构和基于四边形机构的高刚性机械臂结构,并对新型机器人的结构特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新型并联机床的研究状况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概述 并联机床(Parallel MachineTool,PMT),也称为虚(拟)轴机床(Virtual Axis Machine Tool)或并联运动学机器(Parallel Kine-matic Machine),是并联机器人技术和现代数控机床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同时兼顾了机床和机器人的诸多特性,既可以看作是机器人化的机床(可以完成机床的切削任务),又可以看作是机床化的机器人(可以完成许多精密的机器人作业)。它能够提供机器人的灵活与柔性,又具有机床的刚度和精度,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机电设备。  相似文献   

5.
李宇飞  田威  李波  张楠 《航空学报》2022,(5):109-119
新一代航空航天器大量使用一体化复杂大部件作为主要结构,传统机床难以满足其高质量、高效率、高柔性的加工需求,以工业机器人为载体的加工系统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新途径,但面临机器人精度低、刚性差的瓶颈。为提高工业机器人的加工精度,搭建了基于数控系统的机器人铣削系统,提出了关节空间-笛卡尔空间分级精度补偿方法。静载试验结果表明,机器人的重复定位精度由0.154 mm提高到0.039 mm,提高了74.68%;绝对定位精度由1.307 mm提高到0.156 mm,提高了88.06%;轨迹精度由1.346 mm提高到0.181 mm,提高了86.55%,实现了点位与轨迹精度的在线实时补偿。铣削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舱段铣削精度达到0.22 mm,表面粗糙度优于Ra4.8,机器人铣削系统能够满足航空航天零部件的加工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6.
针对批量的电机轴料加工的过程进行研究,在智能制造前提下,通过对轴加工工艺改进,设计了智能轴料加工的工艺模型。在双动力智能车床组合的基础上,由集成工控机集中协调机床组合、桁架机器人和关节机器人,搭配自动上、下料系统,组成一个智能化的自动轴料加工单元。自动加工单元具备软硬件双重保护功能,有很强的检测、监测运行功能,并自带数字通信系统,纳入智能数字化车间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7.
针对三维钣金件激光切割对于虚拟仿真的需求以及目前激光切割过程仿真系统的不足,以龙门式五轴机床、立式六轴机器人和倒置式六轴机器人切割平台为样本,研究并开发多平台三维钣金激光切割过程仿真系统,包括虚拟加工场景三维可视化、基于刀位点数据的机床运动学计算和激光切割工艺体现及加工代码输出。配置节点顺序,实现虚拟加工场景搭建;基于Nurbs曲面拟合非垂直侧壁切缝形貌,实现切割扫掠体对刀位点数据的映射;基于刀位点数据对激光头位姿矩阵进行求解,并建立D–H运动坐标系,实现机床运动学计算和机床运动仿真;建立切割工艺问题处理流程,实现切割工艺体现,包括切割工艺缺陷的体现、干涉碰撞的检测与处理、切割环间过渡轨迹的显示。最终输出对应平台可靠的加工代码。  相似文献   

8.
未来机床     
全球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机床行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速、高精、绿色制造、复合加工、精密加工、智能化、柔性化……都已成为机床的发展方向。在近几年的国际大型机床展中,越来越多的厂商展示了机床新技术、新概念,未来机床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在一台机床上能完成复数工序和复数工种的加工,这样的机床称为复合加工机床.也就是说,在复合加工机床上可以实现完全不同性质加工过程的加工,这是现代复合加工机床最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其最突出的优点是可以大大缩短工件的生产周期及减少机床的占地面积、提高工件加工精度,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满足变量变品种时代的到来.近年来复合加工机床发展迅速,相关技术活跃.  相似文献   

10.
并联机床是基于空间并联机构Stewart平台原理开发的,是空间机构学、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CAD/CAM技术高度结合,研制而成的高科技产品,可以看作并联机器人在机械加工领域的一种应用.它克服了传统机床串联机构的固有缺陷(刀具只能沿固定导轨进给,刀具作业自由度偏低,设备加工灵活性和机动性不够等),可实现多坐标联动数控加工、装配和测量等多种功能,能满足复杂自由曲面零件(如叶片、叶轮、螺旋浆及复杂模具的型腔等)的加工要求,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概念机床.  相似文献   

11.
现代特种加工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简述了特种加工的技术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分别论述了高能束流加工、电火花加工、电解加工、物料切蚀加工和复合加工技术的概念、特征与应用状况。  相似文献   

12.
深孔加工关键技术及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深孔加工技术是一项仍在发展的综合技术。综述了深孔加工的难点及发展概况,分析了其关键技术。着重分析热量散放、排屑处理、工具导向、加工系统与加工工艺。探讨了该领域的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13.
模具制造的高速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速加工不但可以成倍地提高生产效率,还可进一步改善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解决一些常规加工中难以解决的某些特殊材料的高效加工问题,因此,高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引起了高度重视。主要从加工工艺方面讲述了高速铣削的技术特点以及在模具加工行业的应用。最后展望了高速加工的发展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超精密加工技术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任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防武器装备系统的需求推动了超精密加工技术的发展,本文首先从描述当今先进武器系统装备的特点出发,介绍了超精密加工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超精密加工技术的发展思路以及近期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5.
微机械加速度计的温度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度对加速度计的影响方面主要通过开机特性实验、线性度实验以及温度模型的建立研究了零位加速度计输出的重复性、稳定性与温度的关系、不同温度下的线性度、零位加速度计输出的温度模型。  相似文献   

16.
超声电解复合微细加工硬质合金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声电解复合微细加工工艺具有效率高、精度高、环保安全等优点,在硬质合金材料微结构加工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和发展潜力.本文阐述了超声电解复合微细加工机理和试验装置,对硬质合金材料进行了多组对比工艺试验,分析了加工电压、进给压力、电解液等加工参数对加工效果的影响,优化了加工参数和加工条件,提高了硬质合金微结构的微细加工精度.  相似文献   

17.
通过优化方案自主设计了一套用于深孔加工的刀具方案,用于某发动机主机匣内部关键件凸轮轴的安装孔的加工,为系列化研制该类机型积累了加工经验.  相似文献   

18.
超精密加工技术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超精密加工在日本的发展概况,综述了超精密加工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某型号钛合金整体闭式叶轮的研制过程,针对钛合金材料的加工特性,和整体闭式叶轮的结构特点,采用科学的正交实验方法和先进的加工方法来优化刀具几何参数及提高刀具刚性,使数控铣削刀具达到理想的切削性能和耐用度,从而大幅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20.
洪新贵  朱信德  李伟光 《航空学报》1990,11(10):449-454
 本文探讨了如何将交互式图形理论同二坐标数控程序的编制集成为一体,并发展了自动编程的软件包AUTOP。 研究表明,用交互式图形进行二维数控程序编制,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和用户界面;应用动态仿真算法,具有形象,快速和准确的优点;在二坐标方面,可以用交互式图形数控程序自动编程系统来取代APT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