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热处理和冷变形对Ti—Ni合金非线性超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拉伸试验系统地研究了冷变形量、热处理工艺对Ti-49.8%(原子分数)Ni合金非线性超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冷变形量丝材经723K,0.5h退火处理后,冷变形量较大的丝材(大于20%)经一定次数的应力-应变循环处理后,可获得完全的非线性超弹性,而冷变形量较小的丝材,即使经过多次应力-应变循环处理也难以获得完全的非线性超弹性。经同一温度退火处理的不同冷变形量丝材,冷变形量越大,获得完全非  相似文献   

2.
Ti600合金的性能与显微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Ti600 合金是一种新型近α高温钛合金,其名义成分为Ti-6Al-2.8Sn-4Zr-0.5Mo-0.4Si-0.1Y(w t% )。测试了该合金在热暴露前后拉伸性能和蠕变性能,并进行了透射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合金的机械性能优异,与美国Ti1100 性能水平相当;在常规热处理条件下,合金组织是一种典型的针状组织,该组织具有良好的抗蠕变性能。Ti600 合金热暴露后,合金中存在的α2 相(Ti3Al)和S2 相(Ti5Si3)使合金的室温塑性降低。讨论稀土氧化物对合金显微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表明稀土的加入对改善合金蠕变性能有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用单辊制备了成分为Al-(2-4)%Ce(质量分数)的合金快速凝固薄带。应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等研究了合金的相结构和显微组织,用显微硬度计测量了合金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在相同冷却速度条件下,凝固组织主要受合金成分影响,而时效硬化行为主要受第二相长大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用单辊制备了成分为Al-(2 ̄4)%Ce(质量分数)的合金快速凝固薄带。应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等研究了合金的相结构和显微组织,用显微硬度计测量了合金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在相同冷却速度条件下,凝固组织主要受合金成分影响,而时效硬化行为订受第二相长大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2618A铝合金超塑性变形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618A铝合金棒材经最佳预处理工艺后,制成的试样在变形温度为475℃、应变速率为1.67×10~(-3)s~(-1)下,测得了延伸率δ为240%。经测定可知,当变形量小于90%时,晶粒等轴性较好。合金经大变形量改锻后,其晶粒的等轴性变形较差。较粗大的FeNiAl_9相粒子是该合金在超塑性变形时不能得到高延伸率的原因。同时经金相组织分析可知,晶粒尺寸和等轴比与变形温度高低、应变速率的大小有关。最后叙述了该合金经超塑成形后的锻件,测得其力学性能高于技术标准(Z_q-J_冶-325)要求,其晶粒度评定为1.0级。  相似文献   

6.
谢超英  江伯鸿  胡赓祥 《航空学报》1994,15(12):1528-1531
通过显微组织分析和宏观力学,研究了Ni-Al-Fe-B合金中γ相的变形行为及其对合金形状记忆效应(SME)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应力作用下,Ni-Al-Fe-B合金发生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时,有少量γ相以滑移方式参与协调变形,以至合金在较小的应变量下也得不到完全的SME。合金的形状记忆恢复率随应变量增加呈现阶段性衰减趋势。当应变量为4%时,形状记忆恢复率可达75%。  相似文献   

7.
Ru对铸造Ti—47Al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铸造Ti-47Al-XRu(at%)(X=0.5,1,3)合金的显微组织。结果表明,Ru与Cr相似,是很强的β稳定元素,促进β2相形成。β2相是含Ru量高达10at%的富Ru相。含1at%Ru的合金在1160~1200℃温度范围热处理时不断析出粒状次生β2相,破坏了γ+α2片状组织,同时形成了新的γ晶粒。经1200℃,48h处理后可得到平均晶粒尺寸小于60μm的γ晶,因此,Ti-47Al-1Ru合金是可热处理细化晶粒的铸造合金。当Ru量增加至3at%时,合金难于热处理细化晶粒,而且合金明显脆化。  相似文献   

8.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快冷态Ti-5Al-4Sn-2Zr-1Mo-0.25Si.0.3~1.2Nd合金(Ti-55合金)稀土相的形貌,发观稀土相尺寸细小(4~34nm),呈球状,均匀弥散地分布在基体中,晶界上稀土相呈椭球状,沿晶界排列。采用图像分析仪对铸态Ti-55合金稀土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成分合金的稀土相平均尺寸为3.25~3.50μm,平均圆度系数为0.56~0.63,呈椭球状,棒状及不规则状,分布于晶界与晶内,其均匀弥散度劣于快冷态Ti-55合金的稀土相。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钕的添加对Ti-34.1%(质量分数)Al合金的铸态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少量钕的添加能使这种Ti-Al合金的铸态组织由原来的粗大的柱状晶形态转变为树枝状晶形态;随着钕量的增加,树枝晶尺寸变小,枝晶截面变细,二次轴间距变短;随着钕量的增中,强度和挠度减小,这归因于非平衡结晶过程中形成的TiAl3量增加。引起TiAl+Nd合金脆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非平衡结晶过程中枝晶间形成的TiA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Fe对XD工艺原位生成NiAl-TiB2复合材料室温压缩性能的影响及其微观机制。加入25at%Fe元素后,其室温压缩变形量可达20%。分析透射电子显微术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术研究表明,NiAl(Fe)-TiB2复合材料中,除β-Ni(Al,Fe)、γ′-(Ni,Fe)3Al相及TiB2颗粒外,还生成了一种新的Fe(Ni,Al,Ti)相。和基体相比,该相有较高的Fe含量,分布于枝晶间,可提高材料的塑性。Fe(Ni,Al,Ti)相属面心立方结构,点阵常数为a=1.068nm,它与基体和增强颗粒之间结合紧密,界面无反应产物。  相似文献   

11.
冷轧ECAP温变形的组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等径弯曲通道变形是制备块体超细晶材料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使材料经过剧烈塑性变形获得超细晶组织。采用两通道夹角Φ=90°,外圆角Ψ=20°的模具,成功实现工业纯钛BC方式ECAP温变形,制得ECAP温变形试样后,对各道次ECAP温变形后的工业纯钛进行下压量为55%的冷轧变形,观察分析变形试样的显微组织。  相似文献   

12.
以沥青基碳单丝为基体,一甲基三氯硅烷为碳化硅前驱体,使用通电加热的冷壁CVD工艺,温度在1 473~1 773 K,制备了碳芯SiC纤维.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拉曼光谱对纤维的表面形貌及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沉积温度对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SiC涂层为β-SiC晶型.沉积温度的升高引起了沉积速率的增加以及SiC涂层晶粒尺寸的长大.同时,导致碳芯中心区域发生结构重排,引起了该区域取向度的提高以及晶粒尺寸的减小.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GH141变形高温合金的冷加工硬化特性、静态再结晶及热处理对合金硬度、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GH141合金固溶温度须在1060℃温度以上,在1060℃保温4min硬度才出现较显著下降;冷却速度对硬度影响显著,水冷软化效果明显好于空冷;1000℃以上退火,冷却速度的影响超过了热处理温度的影响,说明冷却过程中析出硬化掩盖了热处理软化效果;γ′大幅度回溶需1050℃以上;冷变形后的合金在1050℃即能完成再结晶,1120℃以上会发生晶粒长大。  相似文献   

14.
采用热压法制备ZrB2/C复合材料,利用氧乙炔火焰烧蚀法测试材料的质量烧蚀率和线烧蚀率,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材料的微观结构及物相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和相同工艺制备的纯石墨材料相比,ZrB2的引入降低了炭材料的质量和线烧蚀率,ZrB2的加入量越大,烧蚀率降低幅度越大,ZrB2引入明显提高了炭材料的抗烧蚀性能;通过微观结构分析,探讨了ZrB2形态和含量对复合材料抗烧蚀性能影响的机理,研究结果展示了此材料作为高温烧蚀材料的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利用前驱体浸渍、裂解方法制备了两种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并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评价.采用SEM、EDS表征手段分析了材料复合过程中的微观结构特征,获得了工艺过程中碳纤维、基体、界面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材料致密化周期减少,热处理时间缩短,对纤维的损伤减轻,能充分提高碳纤维的强度利用率,从而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钛合金经冷拉后的变形组织和性能,金相、透镜观察表明,位错滑移是钛合金室温下塑性变形的主导机制.钛合金经过冷拉拔后的组织性能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快速硬化阶段,以大晶粒的变形为主,位错缠结形成;第二阶段其抗拉强度值增加趋于平缓,近乎于一个平台,部分小晶粒也开始参与变形,位错带形成;第三阶段为应变量大于0.6...  相似文献   

17.
基于飞机电热除冰过程冰层融化的特征,开展了一维和二维电热除冰相变传热特性数值计算研究和参数影响分析,重点考虑了加热模式、冷却时间、加热功率和加热单元间隔等参数对冰层相变传热的影响。采用了基于焓-多孔介质方法的热焓模型,将计算区域看作是包括多层材料和冰、水及其混合区的多孔介质,采用了结构化网格拓扑结构对计算区域进行划分,采用了有限体积方法对控制方程组进行离散,采用线性插值的方法获得混合区的物性参数,耦合能量方程和液态水体积分数公式,迭代求解了计算域的温度分布,获得了不同材料间界面温度的变化,重点分析了冰-保护层界面的温度变化。基于二维电热除冰模型的冰-保护层界面温度不均匀特征,提出了耦合考虑冰-保护层界面热点和冷点温度的冰脱落温度判断准则。研究表明:高功率的周期性加热模式要优于低功率的连续性加热模式,采用合理的冷却时间和加热功率,可获得更低的能量消耗和更好的除冰效果。合理设置加热单元间隔可以提高周期性的除冰效率,但也会形成冷点和热点,造成冰-保护层界面温度分布的不均匀。冰-保护层界面的冷点类似于锚点,即使此刻热点的冰已经融化,整个冰层也无法脱落和剥离。因此,冰脱落的判断要耦合考虑界面热点和冷点的温度特征。   相似文献   

18.
采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了Co,W和Ti对镍基单晶高温合金铸态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Ti元素偏析于枝晶间并扩大了合金的凝固温度范围,从而显著影响铸态合金中的共晶数量,随着Ti含量的增加,合金中的共晶数量大幅度增加.Co使合金的初熔温度略有降低.在具有大量共晶的高W合金的铸态组织中出现了富W相.  相似文献   

19.
研究TC4-DT损伤容限型钛合金线性摩擦焊(linear friction welding,LFW)接头的组织特征及形成机制。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接头各区域微观组织进行表征,利用显微硬度计测试接头的显微硬度分布。结果表明:接头焊缝区(WZ)发生动态再结晶,焊接过程中WZ温度超过β转变点,焊后快冷的条件下发生了β→α′及β→α两种相变并析出了大量α′马氏体以及二次层片α;TC4-DT钛合金母材(BM)组织具有较高的变形抗力,使得接头形成的热力影响区(TMAZ)较窄。TMAZ内组织在强烈的热力耦合作用下拉长变形并破碎,焊后快冷的条件下析出少量α′马氏体及大量二次层片α;毗邻TMAZ的热影响区(HAZ)基本保留了BM不同位向的α集束的组织特征,但受热的影响α集束内α/β相界两侧元素相互扩散,层间β消耗,初生α长大;WZ组织的细晶强化和第二相强化,TMAZ组织的应变强化和第二相强化,以及HAZ内α相的长大使得接头上述区域显微硬度均高于B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