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本文以大量事实回顾了我国飞机研制的发展与空气动力学发展的关系,阐述了空气动力学对飞机研制的支持以及新机研制对空气动力学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着重综述飞机在大攻角飞行中遇到的非定常气动力问题,同时强调进一步发展非定常空气动力学对先进飞行器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飞机设计过程中,以前往往只在定常空气动力的基础上进行飞机的稳定性、操纵性计算以及自动系统的设计。在飞行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飞行失控现象,这些现象用常规的定常空气动力学理论及其相关的稳定性理论通常难以解释。随着对空气动力学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非定常空气动力对飞行的影响。在飞行器设计阶段,已经开始考虑非定常空气动力的影响。在一些空气动力学的专著上详细地介绍了非定常空气动力的计算方法,这些计算方法计算精度较高,但其计算复杂。在飞行器初始设计阶段,以及飞行理论教学中,使用那些精确的、复杂的…  相似文献   

4.
张涵信是我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任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副总工程师、研究员,空气动力学博士导师,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理事,《空气动力学学报》副主编,“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气动规划组”组长。为了加强横向联系,推进学术交流和我院的教学、  相似文献   

5.
1988年7月,国家教委批准我院的三个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它们是:飞机设计、空气动力学和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 飞机设计学科 组建于1952年,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建有直升机设计、飞机设计、结构力学和强度等教研室,无人机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合理选择巡航速度能有效降低航空公司总成本。本文使用某国产民机空气动力学数据,建立动力学模型及经济速度计算方法,使用机组操作手册提供的数据进行校验,最大误差小于1%,计算结果可信。同时分析了成本指数、飞机重量、大气温度、风向风速和飞机重心对该机型经济速度的影响,为航空公司制作最小运行成本飞行计划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航空器带动力自主控制模型飞行试验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模型飞行试验是空气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带动力自主控制航空器模型飞行试验正逐步成为新型飞机研发中低成本、低风险的一种空气动力学关键技术研究及气动布局演示验证的有效技术途径。本文介绍了国外航空器模型飞行试验发展趋势及主要应用,结合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近年发展建立的航空模型飞行试验平台,描述了系统基本构成,分析了相关关键技术,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某超声速飞机的空气动力学效率和机动性能,本文采用低阶的三维板块法和DATCOM半经验公式,在亚声速和超声速条件下,对不同马赫数和迎角情况计算了基本气动外形的飞机空气动力学特性、表面压力分布以及最大升力。此外还开发了一套软件以实现由引进的先进气动操纵面(如鸭翼等)控制的二维推力矢量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气动操纵面结合推力矢量技术能够产生足够的低头力矩,且有能力满足高度机动飞行时的稳定性要求。此外,不论是亚声速还是超声速飞行,气动操纵面均可以提高气动效率5%-6%。  相似文献   

9.
空气动力学现在正迎来一个灿烂的时代 ,通过五十年的努力已经设计出来了现代大型飞机 ,B 70 7( 1 957年 ) ,空中客车A 3 4 0 ( 1 993年 )。这些大型飞机 ,它们基本上基于五十年前的设计思想 ,尽管在飞机设计创新领域进展不大 ,但新的用于未来飞机设计的一些概念正在形成 ,在此列举三个最新的用于未来飞机设计的新技术概念 ,它们不同于以前人们的设计思想 ,这三个概念在NASA、波音飞机布局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些大学也将该布局设计思想应用于商用飞机设计。用于运输机的机翼机身混合体 (BWB)设计思想不同于以前飞机的设计思想 ;通过…  相似文献   

10.
自从粉碎“四人帮”以来,我院坚持每年举行一次全院性的科学报告会,对检阅科研成果,活跃学术空气,提高我院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深受院内外广大科技和教育工作者的欢迎与支持。 今年度的科学报告会,在会议规模和方式方法上有所变动。内容侧重于飞机、发动机类,以及基础学科(非电类)和社会科学方面,按系、部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自10月20日——11月8日,内容为发动机、空气动力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第二阶段自11月10日——12月3日,内容为飞机与基础学科类。  相似文献   

11.
冲压空气引射进气道流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飞机空调冷却系统通过冲压空气进气道引入冷却空气。为了给飞机电子设备散热提供更大的冲压空气引气量,考虑在冲压空气进气道中安装引射器。针对5和10 km两种飞行高度,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飞行马赫数为0.2~1.2的冲压空气进气道以及冲压引射进气道流场。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高度上,冲压引射进气道内的质量流量增比随着飞行马赫数的增大而减小。在低空低速时(飞行高度为5 km,飞行马赫数为0.2),引射器对增加引气量的效果较好,冲压空气进气道内引气量提升约为96.87%。本文的冲压空气引射进气道研究可以为飞机空调冷却装置的改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我认为它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人们将追随它的脚步。它必然是一次新的突破,一次新的变革。"飞行员兼航空顾问Mike Alexander曾代表莱格赛500全球启动用户接收飞机,在他眼里,莱格赛500称得上是最好配置的集成,完美地将舒适性、美学、空气动力学特性等科技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3.
首先说明了发展直升机的难点,即相对于同量级的固定翼飞机来说,不仅需要马力更大的发动机,而且旋翼的技术问题更为复杂。其次,综述世界上直升机应用的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包括亚太地区的潜在市场。并分别用图线军用和民用直升机从1990年-1995年的实际年销售量及1996年-2010年的估计销售量。接着,介绍了美国21世纪的军民两用直升机的经济、技术指标以及目前在空气动力学/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动态。最后,展  相似文献   

14.
飞机尾流涡旋的速度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避免在起飞和着陆过程中遇到危险尾流,空中交通管理规则中规定了安全尾流间隔.本文基于独立的涡旋原理,依据空气动力学原理和基本的统计学基础建立了尾流强度和尾流速度模型,反映了尾流从产生到衰退的整个生存周期,研究了飞机重量、涡旋几何范围和尾流的生存时限等影响参数.提出了尾流速度在机翼翼尖处的最大速度约19 m/s,尾流涡旋的最大生存时限在2 min左右,尾流涡旋强度随时间变化而减弱,涡旋半径随时间变化而增大.研究表明,尾流涡旋将产生大量的旋转力矩和垂直移动,甚至在当前规定的间隔中,由飞机产生的涡旋力矩也使飞行员操纵飞机变得困难.  相似文献   

15.
飞机座舱是一个狭小的封闭空间环境,空调系统的供气品质关系着舱室乘员的健康。为了保障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疫情期间飞机座舱内乘员的健康安全,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高温瞬时灭菌空调系统(Ultrahigh-temperature instanteous sterilizatio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UHT-ACS)。在此基础上,对不同飞行状态下的UHT-ACS系统和传统飞机空调系统(Air conditioning system,ACS)进行了仿真计算。通过分析可知,UHTACS系统中的座舱再循环空气与高温高压的发动机引气相混合后,混合空气温度可达148.8℃,从而实现高温瞬时灭菌的目的。当热天UHT-ACS系统进行制冷时,系统送风温度为12℃左右,当冷天UHT-ACS系统进行加热时,系统送风温度为42℃左右,满足飞机空调系统的要求。通过与传统飞机空调系统的对比可知,当系统新风量为60%,再循环空气为40%时,本文提出的新型UHT-ACS系统供气温度与传统飞机空调系统供气温度一致,并且UHT-ACS系统的涡轮出口空气温度要高于传统飞机空调系统,这有助于降低涡轮出口结冰的风险。因此,本文提出的新型UHT-ACS系统可满足飞机不同飞行状态下的空气调节需求,能够为飞机座舱提供安全供气。  相似文献   

16.
德国航空航天研究院(DLR)和俄罗斯及意大利的合作机构共同研制成功一种叫做“压敏漆”(PSP)—系统的测气动压力的测量方法。这个新方法的研制成功表明了在风洞流动试验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将来空气动力学家应用它可以无接触地和片式地对风洞模型上的压力分布进行测量。进行这种测量要靠一种感光的“传感器—色层”来实现。目前德国航空航天研究院流体力学所在哥廷根跨声速风洞中对不伦瑞克研究中心研制成的一个飞机模型进行了这种测量新技术的试验。在不用昂贵的压力孔情况下测量了压力分布和涡结构,其精度是迄今世界上唯一的。…  相似文献   

17.
《今日民航》2013,(2):18-18
冬季除冰防冰成为民航保障飞行安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飞机积冰多出现在机翼和尾翼前缘,积冰会使机翼变形,破坏空气绕过翼面的平滑流动,使飞机升力减小,阻力增大;如果冰层较厚,还会使飞机重心前移,这都是极其危险的在飞机刚刚开始除冰的时期常用热水喷洒在飞机的机翼和尾翼前缘除冰,效果很好。但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述了汽车空气动力学的基本特点,并部分结合作者的研究成果论述了汽车空气动力学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汽车空气动力学涉及到绕流湍流、流动稳定性、流动分离与控制、流固耦合及噪声等复杂且基础的流体力学问题。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基于汽车物理模型的空气动力学研究进展,介绍了前人在气动力、流场研究、流动控制、计算和实验的对标、多车空气动力学、污染、风噪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汽车空气动力学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轻型飞机由于飞行高度较低,所以受对流层空气参数的影响比较明显。本文结合TB飞机设计特点,对该型飞机动静压系统各相关部件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常发性故障作一技术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