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了型号研制过程中建立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FRACAS)的重要性,详细论述了在型号研制过程中开展FRACAS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如何对该系统进行管理,以及FRACAS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型号研制过程中建立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 (FRACAS)的重要性 ,详细论述了在型号研制过程中开展FRACAS所要求的各项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如何对该系统进行管理 ,以及保证FRA CAS正常运行的信息系统的传递流程。  相似文献   

3.
故障报告、分析及纠正措施系统(FRACAS)作为重要且可靠的系统,在民用飞机的设计阶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对运营阶段的支持不足。为了使FRACAS在民用飞机运营阶段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从总体思路、问题识别、纠正措施的制定与实施、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本文介绍了在民用飞机运营阶段工作中对FRACAS的研究和应用经验并阐述了民用飞机运营阶段FRACAS的工作思路。通过加强运营阶段的FRACAS工作,可进一步提升民用飞机的可靠性水平。  相似文献   

4.
失效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在MIL—STD—785B《设备和系统研制与生产阶段的可靠性大纲》中是一项监督与控制任务,其英文缩写为FRACAS。1984年FRACAS被编入MIL—HDBK一338第Ⅱ卷的第九部分《失效报告和分析》。1985年7月由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将785大纲中的任务104,独立出来制订成MIL—STD—2155。由此可以看出闭环失效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在可靠性大纲中有其特别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结合实际案例详细说明了FRACAS系统在产品故障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和途径.简要阐述了FRACAS系统的相关概念、故障归零要求、工作流程以及和产品可靠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FRACAS)在系留气球的应用为基础,结合机构职责、实施程序、问题处理、信息收集与处理、重大故障问题处理几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针对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相似型号系留气球在运用FRACAS方面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针对航空发动机研制中的信息分散,不能及时纠正和管理的问题,提出构造有效的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平台和数据库集中管理的方法,利用该方法能够对发动机故障实施有计划、有组织、按程序地开展调查、分析和纠正的组织工作,保证故障原因分析的准确性和纠正措施的有效性,对故障实行闭环控制,彻底消除故障产生的原因,从而真正实现问题"归零",为发动机研制单位成功实现高效率、高水平、高起点、归零控制等质量目标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某型平显是为飞机配套研制的先进机载火控设备,在设计过程中尽管采取了各种可靠性措施,但由于受条件限制,在内外场试验和使用中故障较多,不能满足部队实际使用需要.通过对收集到的故障进行分析,提出了32项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有计划地解决了影响平显可靠性水平的技术质量问题.改进后的平显经可靠性鉴定试验验证表明采取的纠正措施合理有效,其可靠性水平MTBF提高到单边置信下限近294h(置信度80%).可靠性增长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9.
可靠性是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可靠性试验、环境应力筛选和可靠性增长试验是提高产品可靠性的重要手段。文中还介绍了“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它能使可靠性试验取得更大的效果。作者从经济和产品质量角度上陈述应大力开展环境应力筛选和可靠性增长试验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加强质量与可靠性工作,实现“确保节点,一次成功”的目标,我中心专门聘请了北航杨为民教授为质量与可靠性中心的顾问,并结合重点型号研制任务,建立了故障报告、分析与纠正措施系统(FRACAS),及时处理了研制、生产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另外,还针对重点型号的研制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在生产系统中开展了“质量信得过岗位”活动,以确保产品加工质量。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质保部和生产部在部分厂、车间中开展了“质量信得过岗位”活动,并每季度进行一次评比,对获得“质量信得过岗位”称号的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项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敬业爱岗的意识。   围绕质量主题,各单位结合实际开展了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活动。如808厂、精加车间等单位经常采用召开质量形势分析会,建立警示园地,在工作现场悬挂质量警示牌的形式,来提示操作工人在加工产品时的注意;热表车间还开展了“青年质量半月谈”活动等。   我中心还开展了重点型号设计质量复查活动,对重点型号的每个部件进行了复查,并坚持“能在实验室解决的问题绝不带到外场去,能在地面试验解决的问题,绝不带到空中去”的原则,确保重点型号按节点完成,一次成功。 (0一四中心 徐铁丽)  相似文献   

11.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发电机控制器可靠性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了基于故障预测技术、在可靠性物理仿真分析的条件下,通过对产品的技术条件的分解、应力损伤分析和故障分析等一系列手段,使得发电机控制器的可靠性工作能够从产品的早期论证阶段就与产品的性能设计结合在一起,并且贯穿于产品研制的全过程,实现可靠性与性能设计的一体化,适应目前电子产品研制周期短、可靠性要求高的研制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航空发动机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对发动机在研制过程中零部件和整机试车、试飞项目及其考核目的进行研究。对试验进行了分类,提出了开展极限/强化试验的必要性;以故障模式及失效机理分析为依据,阐述了发动机在研制过程中成附件可靠性极限/强化试验的方法、应用原则及效果,并针对高周疲劳、性能稳定性和耐久性等考核重点梳理了整机可靠性试验的条件和载荷设计要求,提出了整机可靠性试验载荷谱选用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对增长WP8发动机可靠性所做的探索性工作:可靠性信息的搜集和处理,故障类型判定,对多发性故障的纠正措施,以及对延长首翻期的可行性分析和改进工作。  相似文献   

14.
产品研制和批产阶段可靠性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产品研制和批产阶段暴露的与可靠性相关的故障入手,对目前产品在这两个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解决方法和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机械产品可靠性具有与电子产品许多不同的特点。如:涉及面广,可靠性问题复杂;影响因素复杂,故障模式多;故障数据分散;故障大多服从威布尔分布而不是指数分布等。而更使人们关注的是,机械产品的可靠性分析和设计至今尚无完整的方法。前苏联工业部门十分重视机械产品的可靠性问题,长期的努力使他们在这一技术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并确立了优势地位。本文作者通过跟踪、分析前苏联有关可靠性标准、专著等文献后认为,从故障机理与故障物理分析入手,是他们解决机械产品可靠性问题关键方法所在。为此,本刊将分期连载5篇系列文章,介绍前苏联可靠性专家从故障预测到实现可靠性目标的基本思路和技术途径。在总题名为“故障物理分析与机械可靠性”这一总标题下,拟发表的这5篇文章是:1.机械产品劣化原因及能力降低与故障发生过程;2.故障物理分析基本内容;3.参数及损伤变化与极限状态的数学描述;4.可靠性指标名称与指标产生过程;5.机械可靠性设计与试验。  相似文献   

16.
某涡喷发动机可靠性增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航空发动机的研制特点决定了试车故障数据兼有同步纠正和异步纠正的性质,为了更好的评价航空发动机的可靠性.对一组有可靠性增长的试车故障数据采用了MIL-HDBK-189介绍的带同步纠正性质的处理方法,所得结果与采用Crow的带异步纠正性质的统计分析方法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种方法对趋势检验的结论和对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的极大似然估计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就GJB899-90中定时截尾试验方案下的MTBF区间估计形式和置信度的选取进行了分析,并对采取纠正措施下产品的可靠性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飞机机载设备可靠性增长摸底试验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型飞机是首次较系统地开展可靠性设计的型号,从方案论证阶段开始至详细设计阶段,总师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可靠性设计和管理工作。随着型号研制工作从设计转入试制,可靠性工作的重点则从设计控制转向研制产品的可靠性增长控制。其间,可靠性增长摸底试验技术对促进研制产品可靠性增长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可靠性增长摸底试验技术是根据可靠性增长的理论,利用可靠性试验的方法,结合国内机载电子产品可靠性状况和型号研制特点而提出的。其目的是利用较短的试验时间,将新研机载设备S型件的部分设计、工艺薄弱环节和缺陷暴露出来,在装机上天前采取有效的改正措施,以期定型试飞中少出故障,促进研制试飞顺利进行,并使设备的可靠性得到初步增长。  相似文献   

19.
电源变换器整流组合是产品自动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部件,用灌封材料将其灌封成全封闭体后,该部件发生失效。经验证复现故障。分析原因是电装工艺过程中操作不恰适当所致,而纠正和严格操作规程之后确保了产品质量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结合当前我国发动机型号研制中可靠性工作存在的问题,本文论述了航空发动机研制中可靠性工作应把握的总体思路和方法。通过对航空发动机通用规范中可靠性工作条款内容的分析,提出了发动机可靠性应以确定型号研制规范和研制过程中的故障归零工作为重点的具体建议,着重指出必须加强从事发动机一线设计工程技术人员的可靠性工作理念和掌握基本的理论方法,发动机的可靠性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