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高超声速飞行器尾喷管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喷管上壁折转角、下壁长度、舵面长度及其折转角为设计变量,结合遗传算法和特征线法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尾喷管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对设计变量进行了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所采用的优化设计方法计算效率高且比较准确,特别适合于高超声速飞行器尾喷管的优化设计;所采用的4个设计参数均能有效地影响尾喷管的气动性能,其中喷管上壁折转角和舵面折转角分别对喷管的升力和推力的影响相对明显,对其进行均衡选择方能得到最优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加热器喷管热-流耦合传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加热器喷管中复杂的气、固、液多相流动传热问题,建立了三维热流耦合换热计算模型,分别对燃气、冷却剂和喷管室壁建立不同的控制方程,将辐射热量作为源项加入到方程中,进行流动和传热的耦合计算.采用此方法对美国AEDC(Arnold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Center)喷管的流动传热过程进行了计算,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对某超燃冲压发动机试验台水冷式加热器喷管的换热问题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并定量分析了辐射换热对加热器喷管壁面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却水流量取2.0 kg/s时,加热器喷管气壁最高温度为660K,膜温度为430 K,加热器能可靠冷却,其热效率满足试验要求,对于含有H2O和CO2这样的高温燃气,辐射热量对喷管壁面温度分布有较大影响,必须引入到温度场的求解之中.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有流体推力矢量控制方案的不足,提出利用喷流附壁效应的新型矢量喷管,借助于尾喷管射流对固壁延伸面的跟随作用控制尾喷流方向,实现推力转向.在此基础上采用限制流量的方法调节喷流的抽吸程度,产生不同的横向压力梯度,达到了矢量化控制推力转向的目的.运用这一概念设计了二维矢量喷管,用数值实验方式验证了喷管的推力转向效果,采用限制流量方法得到的最大矢量角度约13.3°,进一步结合射流控制可以使矢量偏角达到20°以上.通过对该喷管流场的数值计算研究,探讨了该矢量喷管内喷流转向形成的流动机理,从推力损失、转向效率上对喷管的性能特点进行了分析,为下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 固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在工作时,燃烧室里形成高温、高压燃气,推进剂燃烧产物的滞止温度可达3000K以上。为了防止室壁被加热到丧失其强度的温度,在燃烧室内表面贴有一层防热材料,这就是由低导热系数材料组成的绝热层。为了使绝热层和推进剂能够很好地贴合,它们之间又有一层包复层把它们连在一起。包复层和绝热层在推进剂燃烧过程中也被加热,发生分解,并释放出气体产物进入燃烧室。推进剂燃气对包复层和绝热层加热,产生气化和分解作用的同时,还进行化学反应。包复层和绝热层分析解释放出的气态产物和化学反应产物随着推进剂燃气一起从喷管流出。因此,全部包复层和一部分绝热层被推进剂燃气烧蚀掉,绝热层被烧蚀的程度取决于推进剂燃气传到燃烧室壁的热流和发动机工作时间。  相似文献   

5.
V形尾缘喷管流场与红外特性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有限体积QUICK格式和重整化群(RNG) k-ε 湍流模型,并结合壁面函数,同时利用离散坐标法DOM(Discrete Ordinates Method)计算热辐射,以灰气体加权模型WSGGM(Weighted-Sum-of-Gray-Gases Model)确定气体介质的辐射性质,求解N-S方程、固壁中的热传导方程、考虑吸收-发射性气体介质的辐射传输方程.采用此耦合计算模型对V形尾缘的收敛喷管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所得数据与试验吻合良好.在此基础上,对有/无V形尾缘收-扩喷管的内外流场与红外特性开展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V形尾缘在尾喷流的剪切层中产生了强烈的流向涡,促进了内外流的强化混合,明显缩减了喷管出口附近喷流的红外辐射.   相似文献   

6.
期号页数1洲防291盯4500月性 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空间站发展的探讨任意偏心率卫星的大气阻力的短周期摄动空间站概述航天飞行器入轨道误差分析载人航天器轨道运行段的救生问题整星稳态温度的热网络分析方法地球引力场带谐调和项引起的卫星轨道摄动Q曰1上,.︸一刁自0 QU进任61火︸O咬1 LJ3 4 4 56 飞行动力学航天飞行器的两大数学问题三层壁喷管的不稳定导热用Nocilla模型计算卫星气动力系数和热流密度分布求解Navier一Stokes方程的指数型差分法用Schamberg方法计算卫星阻力系数四层壁的不稳定导热3 41匕6 测控技术和数据处理模式识别技…  相似文献   

7.
多单元直排塞式喷管发动机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优化设计的塞式喷管的性能及燃气流动中热力学参数变化对性能的影响,对比钟型喷管与塞式喷管的高度特性,从曲线坐标下的三维平均雷诺N-S方程和Euler方程出发,采用LU时间隐式格式、MUSCL空间离散方法,发展了模拟塞式喷管三维流场的数值程序.计算了从喉部圆转方内喷管的性能,比较了冻结和变化热力学参数对塞式喷管性能的影响及塞式喷管与相同面积比钟型喷管的高度特性曲线.计算结果可为塞式喷管的设计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固体运载火箭变轨发动机喷管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气流分离问题,为研究气流分离对喷管性能的影响,开展了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分析获得了气流分离点位置、推力系数、喷管壁面的压强、对流换热系数、温度分布。结果表明:地面推力系数是真空推力系数的73.3%,喷管气流分离影响了发动机能量转换;气流分离后喷管壁面压强、对流换热系数、温度存在跃变现象,从而会对喷管扩张段产生不利影响。该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固体火箭发动机高空喷管通过地面试验性能预示高空性能及喷管扩张段热防护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四层壁固体火箭发动机不稳定导热的计算方法,导出壳体温度分布规律和各层壁温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0.
进气旋流对推力喷管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模拟近代大涵道比发动机排气状况的旋流模型,和在喷管落压比1.2到6.5范围内,进气旋流对轴对称喷管,矩形收-扩喷管,楔形二元喷管,和单边膨胀斜板形喷管等性能和射流流态影响等的一些实验结果。实验数据指出:进气旋流可使喷管出口射流柱中的旋涡加强,射流与外界气流间的混合区扩大,中心核心流区缩小,但它对轴对称喷管出口流态的影响很小。进气旋流同时对喷管推力系数和流量系数均起不利影响,增大进气旋流角度会使喷管推力系数和流量都下降,特别是当旋流角超过某一“临界”值后二者降低很急剧,并且二元喷管降低的程度比轴对称喷管更严重,因之在具体应用情况中,保留多大发动机的旋流,要针对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选定。  相似文献   

11.
为保证在相应运行环境下星载铷钟的可靠性,对其关键组件热支撑结构、大功率器件分布等方面进行了热设计,并利用ANSYS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热设计和热仿真分析,避免了热流密度迅速升高,确保了大功率器件可以在正常的工作范围内工作,实现了整机的热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一种热噪声标准源等效输出噪声温度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用噪声功率即等效输出噪声温度是热噪声标准源的一个关键技术指标,其是匹配负载终端和有耗传输线噪声贡献的合成。为减小等效输出噪声温度的计算复杂度,采用了多项式拟合后分段叠代计算的方法,并分析了有限温度测量点的情况下,不同分段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非稳态平面热源法同时测量材料的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非稳态平面热源法的测量原理、传热数学模型及温度响应公式,建立了相应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际测量。研究结果表明,只需测量试样内某一点的温度变化就可同时得到材料的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率以及体积热容等热物性参数。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空间多层打孔隔热材料中导热和辐射换热的复合传热问题,建立了关于反射屏的能量方程。结合有限差分法,提出了空间多层打孔隔热材料反射屏瞬态温度计算的模型以及内部辐射数值分析模型,空间环境作为整个模拟中的一个屏,使模型的边界条件方便处理。将该模型的预测结果与文献中相似工况下的预测值和实验值进行比较,说明了该模型在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另一算例的计算结果说明了空间多层打孔隔热材料的瞬态温度、漏热热流变化特点以及反射屏温度分布特点。该模型为多层打孔隔热材料热结构性能研究以及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文章旨在建立环路热管的地面实验平台,模拟环路热管在太空轨道运行的热环境。首先建立了地面实验舱的物理模型,对其如何实现在地面模拟太空中该环路热管的热环境进行了热分析计算,其次确定了满足环路热管轨道运行最冷工况和最热工况下的实验舱的壁面温度,最后对实现该轨道环境所需要的壁面绝热材料、制冷剂、制冷设备进行了选择,初步完成了实验平台的热设计。计算结果表明,在同时考虑舱内对流和辐射换热的条件下,要实现空间热边界条件,实验舱内舱的壁温要保证在-62.1~-10.9℃之间变化。  相似文献   

16.
用量热计法测量了通信广播卫星上用的光学太阳反射镜(OSR)的太阳吸收比αs和半球发射率εH。为了准确计算卫星的温度分布,测量的是组合OSR样品的热辐射性能。作为对比,同时还用量热计法和光谱法测量了单片OSR的太阳吸收比,并且对各个测量结果及其差异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不应当将单片OSR的法向太阳吸收比αs作为设计参数,否则将在温度计算中引起较大误差。  相似文献   

17.
基于热设计的基础理论与负载器的工作原理,应用Ansys Icepak仿真软件对供配电负载器工作过程中内部散热情况进行仿真,找出负载器内部温度最高部位,指导实际测试,避免实际测试的盲目性。另外,通过优化负载器散热孔设计,降低负载器温升值。  相似文献   

18.
减压直流等离子体射流电子温度的双静电探针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套双静电探针诊断系统,用于检测在气流量为4.2 slm、弧电流为80 A、真空室压力为165Pa的条件下纯氩直流非转移弧等离子体射流的电子温度及其分布。结果表明:发生器出口处射流中心的电子温度约为14 500 K,射流中电子温度随离开发生器出口的轴向或径向距离的增加而单调降低;径向电子温度梯度约为263 K/mm,轴向电子温度梯度为69 K/mm;射流中电子温度随弧电流增加而单调上升。  相似文献   

19.
利用系统灵敏度理论和系统误差统计理论,通过引入辐射传递系数和角系数间的关系,针对漫发射、漫反射热系统,提出了关于单元表面吸收率的系统温度误差计算方法。以立方体内表面间的辐射换热为例,采用该计算方法对系统温度误差进行了计算。通过分析比较表明:采用该方法得到系统温度灵敏度具有较高计算精度,系统统计温度误差受实验次数影响,并且在均方差较小的情况下,系统统计温度误差之比等于系统温度灵敏度之比的绝对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