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选取了禄口机场近十年来对飞行有明显影响的大雾天气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禄口机场大雾天气主要集中在每年10月至次年3月,4时至8时出现频率最高;大雾消散速度快于生成速度;大雾发生前除静风和风向不定外,东北风频率最高,且气温逐步降低,气压稳步升高;大雾消散时则伴随着风速明显增大,气温升高,气压在大雾消散后1-2 h达到最大值,而相对湿度和气温呈显著的反相关走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NCEP/FNL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4月13-14日宁波机场发生的一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雾天气过程为平流辐射雾;偏东北气流、槽后西北气流、逆温层等都有利于大雾的形成;温度露点差(t-td)对大雾的形成和消散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大雾形成前期中高层的冷平流造成近地层辐射降温,后期低层暖平流作用在宁波机场上空形成"干暖盖",有利于大雾的形成和维持;近地层弱的垂直上升运动和上层的下沉运动,有效阻止了近地层的水汽向上扩散,对大雾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高空探测资料以及双流机场自动观测资料,对2013年1月6-9日双流机场出现的一次连续性大雾过程从天气背景、动力和热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RVR往往会先于能见度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化,10分钟RVR下降率对大雾的预报有明显的指示意义;"多层逆温"的结构有利于大雾的形成和维持;低层上升气流和中高层下沉气流的界面中易形成逆温层,是大雾产生的重要因素;大雾发生前温度平流随高度变化的拐点位置与大雾发生时近地面逆温层高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2015-2016年华东地区12个繁忙航站的实况报文(METAR/SPECI)资料,分析了大雾低云的发生时间、风向风速、温度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对于华东12个繁忙机场整体而言,较容易发生大雾或低云的天气的月份是3、4、11、12月;(2)浦东低云发生时次较多,其余机场均以大雾为主;(3)大雾或低云发生时次整体上呈现出白天少夜间多的特点,峰值出现在20-00时(UTC)之间;浦东由于受平流影响,在12时就接近峰值,并且夜间分布较为平均;(4)大雾发生时次最多的机场为合肥,其次为南京、浦东、温州、杭州、济南、南昌,其余机场发生大雾时次较少;(5)大雾或低云发生时,各机场风向分布呈现出很强的差异性;风速方面,浦东主要分布在2-5 m/s,其余机场风速主要分布在1-3 m/s;(6)大雾或低云发生时,各机场温度分布亦呈现出很强的差异性;合肥、南京、济南、青岛可出现冻雾,其余机场大雾或低云发生时温度在0℃以上;(7)大雾发生时,可伴随着降水,南京降水时次占比最高,超过30%;降水强度方面,以弱降水为主。在低云发生的时次中,除合肥样本量太少排除外,只有浦东低云时伴随降水,比例约20%。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11年11月26-28日沈阳桃仙机场出现持续大雾天气进行客观分析与应急服务总结。结果表明:此次大雾的天气过程具有混合型的特点,雾的性质随着时空变化而转变,由锋面雾、辐射雾和平流雾交替转换。其中,冬季桃仙机场"口袋型"地势与地面风配合有利于大雾的形成与维持;850-700hPa之间弱的正散度区,促进了上升运动区与下沉运动区的界面中的逆温层的维持;后续925 hPa低空湍流的发展对大雾消散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图、探空图和三维中尺度模式,对大连机场2011年6月29日到7月3日出现的连续4天的大雾低云天气进行分析,发现此次大雾低云过程发生同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变化密不可分:副热带高压中高层的下沉逆温对大雾低云天气的低层稳定层的产生和维持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它的西进北抬和东撤南退直接导致大连机场上游天气系统三次槽线东移,进而影响本场。近地面层的水汽辐合和弱冷暖气流交汇为大雾低云天气得以维持提供良好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7.
大连地区三面环海,受平流海雾影响常出现低云低能见度天气,有时大雾整日不散。本文选取大连地区一次典型平流海雾进行研究,利用云雾探测系统(包括毫米波雷达、微波辐射计和风廓线雷达)的单站探测资料与WRF模式的模式输出结果对比分析大雾期间能见度与低云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云雾探测系统在大雾期间探测到的气象数据结果与WRF模式的模式输出结果比较吻合,都能有效反映大连机场大雾过程各类气象要素的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数值预报产品对2010年一次罕见的、突发性强的大雾天气进行了诠释,以便今后更好地做好平流雾的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9.
主要介绍江苏省区域性大雾中几种主要类型雾的前期云场特征,并介绍雾区已形成时的云场特征及多数连续性大雾天气的卫星云图云场特征。  相似文献   

10.
广汉机场冬季影响飞行训练的主要天气现象是低能见度,而造成低能见度的重要原因是辐射大雾,它不仅严重影响飞机的起飞和降落,而且对科学有序地安排飞行训练计划也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准确地预报出辐射大雾的形成及消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由于广汉机场开放的天气标准为800米,且飞行时间基本上是白天(08~18时),所以本文所指的辐射雾是指水平能见度低于800米的大雾,其时间范围为08时至18时.从辐射大雾特征来看,多是出现在稳定气团内,因此冷锋过境不属于本文讨论范围(由于控制气团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同样地,对于降水形成的低能见度,因不是辐射雾,本文也不作讨论.  相似文献   

11.
通过衬套材料消融补充等离子体从而控制电弧生长的技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利用一个总贮能800kJ的模块化电容基脉冲功率源系统为消融控制电弧等离子体发生器强流放电提供电能输入,在一定的参数变化范围内,实验研究了脉冲功率源初始放电参数、等离子体发生器几何参数以及消融材料对消融控制电弧放电特性的影响规律。借助于理论分析,也可定性获得消融控制电弧等离子体压力和温度对上述影响参量变化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目前在高分子改性方面引人注目的IPN技术制备了聚氨酯/丙烯酸酯涂料,通过试验探索这种双组分涂料的最优化配方,以求获得综合性能优异的涂层。  相似文献   

13.
为了加强无线通信物理层的传输安全,提出了一种基于天线虚拟运动的跳空扩频调制信号,采用天线的切换发射仿真天线运动,并且天线的切换方式由扩频码控制。利用天线开关函数产生的谐波分量构成一个空间扩频信号,这样发射的扩频信号不仅与发射信号使用的扩频码有关,而且与接收机相对于发射机的空间方位信息有关,是一种多天线跳空方式产生的扩频信号。最后给出了跳空扩频信号的频谱扩展性能、自相关性能、互相关性能、安全性能和多用户的通信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跳空扩频信号为信息提供了一种更加安全的无线传输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电控旋翼襟翼高阶谐波噪声控制规律,在电控旋翼综合试验台上进行了悬停状态下的噪声主动控制试验。首先搭建了用于旋翼噪声测量和襟翼控制的测控系统,基于该系统,施加了不同谐波阶数下的襟翼幅值、相位控制,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表明:旋翼转速为500r/min时,旋翼噪声声压级最多可降低4dB;最佳的旋翼噪声控制襟翼谐波阶数为2/rev,襟翼谐波的最优控制幅值小于6°,最优控制相位在180°~300°之间。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风洞实验研究了翼尖涡的物理特征以及诱导阻力的减阻机制。实验中利用3DPIV(三维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技术得到了翼尖涡的物理特征,并基于本文提出并设计的翼尖气动力测量装置,得到了机翼翼尖处的诱导阻力。实验结果表明,机翼翼尖涡的无量纲环量会随机翼迎角及风速的增大而增大。翼尖涡无量纲环量的减小以及翼尖涡与机翼之间距离的增大都会引起诱导阻力的减小。具体而言,通过抑制翼尖涡的无量纲环量,增加翼尖涡与主机翼之间的距离,减小翼尖涡与机翼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机翼翼尖诱导阻力的减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高频输氧技术中气体输运机理的实验研究结果。用气管-支气管-肺模型来模拟人体呼吸系统,用热线和激光测速技术测量该模型内的气流。结果表明,整流效应和湍流扩散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偏心销作为一种新型的舱段连接方式,最早见于俄制导弹(如P.27空空导弹)上运用,在工程设计过程中,由于结构设计的需要,需要对该舱段连接方式的物理性能进行了解,因此安排了偏心销连接的舱段结构强度,结构刚度和可靠性方面的摸底试验,通过与环齿连接方式的对比力学试验,掌握偏心销连接方式的连接原理和优缺点。同时掌握偏心销舱段连接加工工艺方面的细节问题,为工程设计总体方案报告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一种新的临近空间螺旋桨地面试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种采用轨道拖车搭载螺旋桨的临近空间螺旋桨地面试验方法。利用中航工业特种飞行器研究所的高精度拖车试验台控制螺旋桨前进速度,螺旋桨转速由伺服电机控制。针对新设计的临近空间低雷诺数螺旋桨,依据等前进比和等雷诺数相似准则,进行了螺旋桨在不同飞行高度下气动特性的地面试验研究。通过试验数据与片条理论及CFD方法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试验方法的可行性及螺旋桨气动性能。结果表明:(1)由于桨尖马赫数较低,等前进比和等雷诺数相似准则适用于新设计的临近空间螺旋桨地面试验;(2)不同飞行高度下螺旋桨地面试验数据与计算结果吻合良好,说明提出的方法是可行的,可为同类螺旋桨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前期单/双平台问题研究的基础上[1],就学术上和工程应用中关注的碳在空气中燃烧的"快反应"和"慢反应"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被广泛使用50余年的"慢反应"并不存在,而被弃置的"快反应"则真实存在,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采用"快反应"动力学数据,同时考虑CO、CO2两个烧蚀产物,得到的无量纲烧蚀速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存在两个平台,其中,温度稍低情况下出现的第一平台对应的主要烧蚀产物为CO2,温度稍高情况下出现的第二平台对应的主要烧蚀产物为CO,且第一平台对应的无量纲烧蚀速率恰好是第二平台的1/2。过去常被忽略的CO2扮演了重要角色,由它产生的第一平台,将以往文献中看似完全独立、毫无关系的"快反应"和"慢反应"曲线建立了联系。理论分析表明:第一平台之前的快速上升段属于从速率控制区到扩散控制区的过渡区,第一平台及其以后的区域都属于扩散控制区(包括两个平台之间的连接线),它是由反应生成物CO与CO2的分压比δ从0到∞的变化引起的,与表面化学反应动力学条件完全无关。由"双平台"理论得到的从低温到高温、由速率控制区经由过渡区到达扩散控制区的整条烧蚀速率曲线,与实验结果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20.
根据NiTi丝的拉伸实验结果,基于滞后元方法,建立了拉伸状态下应力-应变曲线的唯象物理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SMA丝在马氏体相变,特别是R相变时出现一系列物理、力学性质的异常变化,其应力-应变关系呈现高度非线性;(2)在NiTi丝断裂之前没有明显的屈服现象;(3)物理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