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今年的莫斯科航展上,俄罗斯空射宇航公司与俄一家武器出口机构签署了由后者推销其卫星发射服务的协议。空射宇航公司是由飞行航空公司和能源航天科研生产中心等企业共同组建的合资公司。它准备用改装的安124飞机将100吨重的两级运载火箭携带到10~11公里高空,然后沿机后一斜面部署出去。火箭可把3~4吨的有效载荷送入低地轨道,改用更高效的RG-1等火箭燃料取代液氧/煤油后有效载荷能力可提高到4~4.5吨。另有一种型号可把850公斤的有效载荷送入静地轨道。该空射系统将在2003年进行首批试射。据称使用安12…  相似文献   

2.
《中国航天》2006,(9):17-18
一、长征系列火箭家族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成功地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地球轨道.经过40余年的发展,我国航天运载技术已经取得长足进步.目前,我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高、中、低不同轨道的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吨,入轨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够承担国内外大、中、小型有效载荷的发射任务,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最近,国际微型空间公司介绍厂一种低成本的运载火箭——轨道快车(Orbital Express)。这种火箭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可将180公斤的小型有效载荷送入低地轨道,发射费用为450万美元。  相似文献   

4.
据《航讯》1988年9月23日报道: 飞马座火箭将由一架波音公司的B-52运输机载带,挂于机翼下,由载机发射后飞行12分钟,将有效载荷送入轨道。1989年7月空射型飞马座运载火箭将把国防预研计划局的有效载荷送  相似文献   

5.
《航天市场》1990年第3期报道: 1984年以来,5种不同配置的阿里安4运载火箭的发射价格就已确定,目前每个重量在700~800公斤之间的小型有效载荷的双星发射价格约为0.25亿美元。阿里安40火箭将1200~1600公斤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发射价格为0.5亿美元。阿里安42P发射2000~2500公斤有效载荷的价格约为0.6亿美元。阿里安44P发射2500~3000公斤有效载荷的费  相似文献   

6.
《中国航天》2010,(4):47-48
洛马公司和阿联特技术系统公司(ATK)3月25日宣布将联合推出已沉寂多年的“雅典娜”系列小型运载火箭的现代化升级型号。新推出的两级“雅典娜”1C和三级“雅典娜”2C火箭以第一代“雅典娜”1和2火箭为基础,能可靠地将小型有效载荷送入各类轨道,  相似文献   

7.
能把3490或3630公斤重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火箭可配备直径4.2米,长7.8米的宽整流罩或直径3.3米,长9.4米的标准整流罩。以前的宇宙神2AS方案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分别为3060公斤和3150公斤。因此宇宙神2AS的发射能力将接近于阿里安4。通用动力公司之所以要提高宇宙神2AS的发射能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随着小卫星市场的蓬勃发展,小型卫星发射市场持续升温,以飞马座XL和运载器一号火箭为代表的空射火箭完成多次发射任务,将数十颗卫星送入近地轨道。空射运载火箭具备快速响应、机动灵活、发射成本低、任务适应性强等技术特点。运载火箭从空中发射可以充分利用载机的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在相同的系统运载能力下,火箭的起飞质量更小;在相同的火箭起飞质量下,系统运载能力更高;同时,对于规模星座快速部署,空中发射的灵活优势显著。围绕空射火箭的上述技术特点,基于空射火箭模型开展仿真分析研究及不同发射方式的结果对比,结果表明空射方式对提升系统效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1990年底,美国空军在NASA的梅溪站对大力神4火箭的新有效载荷整流罩进行了分离与抛罩试验。有了这种新整流罩,美空军就可以用大力神4火箭发射像航天飞机所携带的那样大的有效载荷。 试验中所用的整流罩是大力神4火箭有效载荷整流罩系列中最大的一个,重4500公斤,长26.2米,直径5.1米。其内部有效载荷净空间的尺寸与航天飞机轨道器货舱大体相同。相比较而言,用于天空实验室发射的整流  相似文献   

10.
金牛座火箭首次发射取得成功美国轨道科学公司研制的金牛座火箭3月13日进行了首次发射,并取得了圆满成功,从而填补了美国在航天运载能力方面的一个空白。该火箭可把1400公斤的有效载荷送入高185公里、倾角28.5度的低地轨道。轨道科学公司已在使用的空射型...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我国自行研制,目前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新型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乙,8月20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为菲律宾制造的马部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表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了能把5000公斤的有效载荷送入高轨道的能力,同时中国长城  相似文献   

12.
美国火箭公司(AMROC)正在为其四级火箭阿奎拉(Aquila)竞争铱(Iridium)卫星网的卫星发射业务,铱卫星网由77颗小型通信卫星组成,在本世纪末,该网可实现全球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的通信。 阿奎拉是一种四级都采用固体推进剂、液体氧化剂混合发动机的运载火箭,能将700公斤的有效载荷送入550公里的极轨道,而发射费仅为其它火箭发射费用的一半。由于阿奎拉火箭采用固液混合发动机,因此火箭的发射准备快,而且可靠。  相似文献   

13.
零讯     
日本的空间活动日本政府正继续开展空间开发活动,新批准一项计划:今后十四年内用自制的76枚运载火箭发射80个宇宙飞行器。另外,日本宇航员最早于1983年方可成为美国空间飞机的候选驾驶员。日本运载火箭上面级采用自行设计的固体火箭,使用的液体火箭第一级则以美国雷神为基础,后期的宇宙飞行器将使用日本设计的液氢燃料发动机,这种发动机预期于1984年前试验。液氢-液氧助推火箭编名H火箭,可将5000公斤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低轨道,可把800  相似文献   

14.
回顾国家航天局成立以来的10年,中国空间技术成就斐然。最令中国航天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等不同用途的卫星。长征系列火箭的最大运载能力近地轨道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达到5000千克,能够满足国内不同用户的需求。迄今为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实施了70次发射,已经将27颗外国卫星成功地送入预定轨道。自1996年以来已经连续28次发射成功。中国之所以跻身于世界空间大国之列,是因为中国已经自行研制并发射了…  相似文献   

15.
正"德尔他" 4系列火箭是美国发展的一款大推力、低成本、高可靠性的运载火箭,它延用了"德尔他" 3的上面级和"德尔他" 2的制导系统,新研制了配备有RS-68液氢液氧发动机的公共助推芯级。"德尔他" 4火箭能将4.18~13.13t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与我国"长征"系列火箭采用的三垂模式不同,"德尔他" 4运载火箭采用三平模式。"德尔他" 4系列火箭共有5种衍生型:"德尔他" 4M运载火箭、"德尔他" 4M+运载火箭[又分3种型号:(4,2)、(5,2)、(5,4),前者代表整流罩的外径,后者代表助推器的数量]和"德尔他" 4H运载火箭。"德尔他" 4系列火箭共用一个通用芯级,即公共助推芯级,整流罩直径有4m和5m两种规格。  相似文献   

16.
近二十年来,人马座计划开辟了采用液氢液氧高能火箭的新途径,该火箭与宇宙神助推器组合后,能将有效载荷送入绕地轨道、同步轨道,以及飞往月球和行星的轨道。大力神ⅢE 运载火箭系航天飞机出现之前美国航宇局研制的“一次性使用”的新型运载火箭。它由人马座的改进级、空军研制的大力神Ⅲ助推级和一种直径为4.27米的新式整流罩组成。大力神ⅢE 运载火箭全长  相似文献   

17.
美国通用动力公司提出两种先进运载火箭(ALV)方案(如图所示)。该公司声称,这些火箭能以每磅低于600美元的费用把有效载荷送入轨道。ALV的基本型采用一台高达63米的低温燃料芯级发动机和3~12台固体火箭助推器(如左图所示)。ALV的这两种型号的有效载荷整流罩的直径均为8米,长度可变。ALV使用不同数量的固体  相似文献   

18.
1979年初,印度将发射一枚四级固体火箭SLV-3(卫星运载火箭三号),它是一枚可把600公斤有效载荷送往极地轨道的大型助推器的先驱。印度1969年开始一项罗希尼计划,对固体推进进行研究,SLV-3是这项研究的成果之一。SLV-3被认为是美国侦察兵火箭系列的同类火箭,它能把40公斤的有效载荷送往400公里的圆轨道(侦察兵的有效载荷能力略微高些,而也是一枚四级固体火箭)。第一颗试验卫星将编名为罗希尼。  相似文献   

19.
七十年代初,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便着手研制具有发射中型应用卫星能力的N系列三级运载火箭。自1975年以来,该团曾在种子岛宇宙中心用N-I火箭成功地将五颗重达130公斤的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从1981年2月起,N-I火箭的改进型N-Ⅱ火箭也成功地进行了试射,同年8月便发射了气象卫星。从此N系列火箭就进入了发射应用卫星的阶段。为了满足日本各卫星用户所提出的发射大容量应用卫星的要求,日本宇宙开发事业  相似文献   

20.
日本正在加紧进行 H-1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以便用它发射用户迫切需要的大容量通讯卫星。H-1是一枚三级运载火箭,它可以把重550公斤的同步通讯卫星送入轨道。日本打算 H-1火箭在1986年研制成功后,用它取代现正使用的 N-Ⅱ火箭(该火箭同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