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 一、引言自从1960年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以来已经25年了。这25年来气象卫星技术及其应用都有了很大发展,在全球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监视、海洋和水文环境监测、农业和交通中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气象卫星的功能可以大致概括为: (一)利用遥感探测仪器对卫星下垫面进行探测。探测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成象仪  相似文献   

2.
根据世界气象卫星组织的规定,气象卫星所传输的资料,为人类无偿共享。因此,在我国两颗气象卫星相继失去功能后,一直使用日本气象卫星提供的云图资料。 为了增强抵御天气灾害的能力,为人类减灾做出贡献,中国空  相似文献   

3.
早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就开始研制气象卫星,但其卫星多变,其发展过程也很曲折。近年来根据俄罗斯2006-2015空间计划,俄罗斯有了很明确的气象卫星发展规划。俄罗斯的天气监测空间系统将由极轨卫星系统[含有3颗新一代气象卫星流星-M N1、N2(Meteor-M N1、N2)以及1颗海洋卫星流星-M N3]、静止气象卫星系统[含有3颗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电子-L(Electro-L),它们分别定位于14.5°(W)、76°(E)和166°(E)]和大椭圆轨道卫星系统[含有2颗大椭圆轨道卫星-M(Arctica  相似文献   

4.
在种类繁多的人造卫星中,有一种专门在外层空间监测地球风云变幻的卫星,那就是气象卫星。气象卫星可以在太空拍摄地表的地貌、云图、水汽等照片,经处理后发送到地面。气象部门根据卫星云图和其他气象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便可对未来天气的变化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5.
全球气象卫星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春 《国际太空》1995,(3):14-16
自1961年4月美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问世以来,世界上拥有气象卫星的国家和组织逐步增加,它们是:美国、原苏联(现为俄罗斯、乌克兰)、日本、欧洲气象卫星组织、印度和中国。在这些国家和组织中,只有美国、欧空局、日本与印度有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俄罗斯要到1994年10月才发射其第一颗静止气象卫星(俄静止气象卫星于1994年10月31日已成功发射——编者);拥有极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是: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众所周知,气象卫星已成为各国每天预报天气的主要资料来源,气象卫星提供的预报天气的资料,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  相似文献   

6.
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在过去的30年中,气象卫星资料在台风监测和发生发展研究,确定它们的中心位置和估计它们的强度,预报它们的移动和登陆时造成的暴雨等方面的重要应用,其结果显示了气象卫星在台风防灾减灾中的重大作用和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7.
5 我国可接收的气象卫星资料评估分析□□未来 10年正是气象卫星更新换代的时刻 ,我国可以接收的气象卫星资料是十分丰富的 ,可以接收到 4个国家的业务极轨气象卫星资料和 3个国家的业务静止气象卫星资料。除了业务气象卫星资料外 ,科研实验气象卫星资料 ,如“地球观测系统” (EOS)等的资料也可以接收到。我国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不仅承担我国“风云”气象卫星 (FY)资料的接收和处理 ,而且还要承担国外气象卫星资料的接收和处理。因此 ,国家级卫星气象中心应能接收所有我们能接收到的气象卫星资料 ,以拥有完整的、不同的气象卫星资料。…  相似文献   

8.
□□2002年8月28日,欧洲阿里安-5火箭在其第13次发射中,成功地将欧洲气象卫星MSG-1和1颗“大西洋鸟”通信卫星同时送入预定轨道。MSG-1是欧洲气象卫星组织(EUMETSAT)第2代欧洲业务静止气象卫星系列中的第1颗卫星,由法国阿尔卡特空间公司制造。该卫星系列共有3颗卫星,可以在未来的12~15年中为用户提供更及时、更多种类的资料。 MSG-1卫星最终定位于非洲西海岸上空的0°位置,覆盖范围包括非洲、欧洲和亚洲西部地区。由于与地球同步运行,所以该卫星能够对同一地点实施连续的观测,可以监测到天气系统的生成与发展的过程。 …  相似文献   

9.
1 引言□□自从1960年美国发射第1颗气象卫星以来,气象卫星有了长足的发展。卫星轨道从低轨(极地轨道)发展到高轨(地球静止轨道),发射卫星的国家或组织除美国、欧空局、俄罗斯和日本外还有印度和中国。与此同时,气象卫星资料的接收、处理、分发和存档管理,特别是应用也蓬勃地发展起来。60年代以来,中国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有了相当大的改进,其主要原因有2个:1个是大型计算机和数值预报的采用;另1个是气象卫星观测资料的应用。气象卫星资料除了在天气预报中起重要作用外,还在环境监测特别是一些自然灾害的监测,例如林火、洪涝和雪灾等监测中起…  相似文献   

10.
覆盖我国的气象卫星系统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气象卫星自60年代初问世以来,在此后的30余年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随着卫星和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得以利用气象卫星从太空获取大量有关地球及其大气的物理和生态参数,使我们对地球的了解从深度到广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国是使用气象卫星资料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69年就已开始接收、处理和应用国外气象卫星的资料。同时,亦在积极地研制和发展我国自己的气象卫星系统。我国于1988年和1990年先后成功地发射了两颗自行研制的极轨气象卫星风云-1A和1B(FY-1A和1B),它们的后续星(FY…  相似文献   

11.
<正>天气预报越来越准了。以前人们出门看天,猜测天气情况;现在出门看看手机上的天气APP,半个月的天气情况都一览无余。气象卫星对此居功至伟。茫茫太空中的气象卫星,就是敏于"察言观色"、洞察风云变幻的一双双"眼睛"。每一次气象卫星的技术进步,都使得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进一步提升,这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天气预报,到底是如何利用气象卫星实现的呢?  相似文献   

12.
一、气象卫星资料的特点进行天气预报不可缺少的条件是要掌握现在和将来的空间大气的力学、热力学的结构。通常是气象部门在尽可能收集全球的气象资料和监视大气状态的同时,把这些资料作为原始值,通过大气流体模型的数值积分得到近几天大气结构的数值,以此为基础发表天气预报。因为大气的微妙变化最早反映在云层,故利用气象卫星观测天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即使在海洋以及沙漠等占地球70%以上气象资料空白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收集资料  相似文献   

13.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此系统由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三个地面站和设于卫星气象中心的资料处理中心组成,也能兼顾接收处理NOAA 和GMS 气象卫星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气象卫星的现状和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气象卫星现况及未来发展,指出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发展方向,并对我国气象卫星系统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介绍搭载在FY-2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上的空间粒子监测器和太阳X射线探测器所组成的太阳质子事件监测报警系统;1997-11-04和1997-11-06二次质子事件警报的尝试及相关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16.
20 0 0年 6月 2 5日晚上 7时 50分 ,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二颗“风云二号”气象卫星送入太空 ,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担任此次运载任务的“长征三号”火箭的第十三次太空飞行 ,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五十九次飞行。“风云二号”卫星采用双向自旋稳定方式 ,发射质量 1 372 kg,设计寿命 3年。该星主要用于获取东经 45°至 1 65°、南北纬 60°范围内的气象要素资料、广播卫星云图和天气图 ,对填补中国西部、西亚和印度洋区域范围的云图空白 ,监测来自青藏高原、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及对中国产生主要影响的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17.
<正>"风云四号"静止气象卫星于近日成功获取首批图像和数据,其搭载的多通道扫描辐射成像计、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闪电成像仪、空间环境监测仪器包等载荷分别传回了圆盘图、大气光谱图、闪电分布图和磁暴监测图。这些图该怎么去看?又包含了哪些天气系统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对于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将有哪些推动作用?大气光谱图首次利用静止轨道获取高光谱大气探测数据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是国际上第一台在静止轨道上以红外高光谱干涉分光方式探测大气垂直结构的精密遥感仪器。通过该探测仪,成功获取  相似文献   

18.
徐清 《国际太空》2013,(9):29-32
欧洲气象卫星是从研制静止气象卫星起步的,目的是观测欧洲区域复杂的天气变化,现已发展了两代,正在研制第三代。1概述欧洲气象卫星组织(EUMETSAT)的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有7颗:第一代气象卫星-1~7(MFG-1~7),其中,1977年11月,欧洲第一颗静止气象卫星第一代气象卫星-1升空。"第一代气象卫星"的主要有效载荷为可见光和红外成像仪(MVIRI)、数据收集平台(DCS)和气象数据分发(MDD)。可见光和红外成像仪首次在静止气象卫星上获得水汽图像,每帧图像成像时间25min。  相似文献   

19.
气象卫星产品在气候、水份循环、地表环境和自然灾害监测中有广泛的用途。文章介绍了这些气象卫星产品的推导原理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0.
截至1983年底,美国在23年中发射民用卫星约50多颗,耗资达100亿美元。美国空军还拥有两个军用气象卫星系统:一个是国防同步气象卫星;另一个是“布洛克 D1和 D2”极区气象卫星系列。由于使用了气象卫星,每年可为美国增加约二亿美元的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