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简要介绍了直XX型机旋翼折叠的工作原理,重点介绍了桨叶折叠角度的计算方法。之后就安装后折叠角度不符合设计要求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针对直升机自动折叠系统地面模拟耐久性试验中发生的桨叶折叠铰磨损问题,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折叠铰进行了设计改进,对磨擦副材料进行了更改,通过改进前后折叠铰的耐久性对比试验对改进措施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解决了桨叶折叠铰磨损问题。  相似文献   

3.
国产复合材料在直升机旋翼桨叶研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在受力复杂、结构和动力学要求苛刻、寿命及可靠性要求高的直升机旋翼桨叶上采用国产复合材料自行设计研制,从桨叶结构铺层设计、布置到产品试制与试验验证的主要过程;描述了国产复合材料在直升机旋翼桨叶的工程化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等。  相似文献   

4.
旋翼桨叶非定常挥舞运动的分析计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旋翼桨叶的实际气动环境出发导出了桨叶的非定常挥舞运动方程,其中考虑了影响旋翼桨叶非定常挥舞运动的各种因素,包括旋翼入流的时滞效应及前行桨叶的压缩性和后行桨叶的失速特性。给出了计算桨叶非定常挥舞运动的递推公式,并进而描述了旋的整体挥舞运动。最后以某型直升机为例,计算了直升机悬停及前飞中旋加变距操纵后旋翼桨叶挥舞运动响应的过渡过程,结果表明:用本文所述方法能合理地计算旋翼桨叶挥舞运动的非定常过渡过程  相似文献   

5.
舰面直升机旋翼瞬态气弹响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建立了舰面直升机起动和停车过程中的旋翼瞬态气弹响应分析方法,在桨叶结构建模中考虑了桨叶的挥舞、摆振、扭转和拉伸变形并计入了桨叶重量影响和因旋翼速度变化产生的惯性力。桨叶气动力计算采用时域非定常空气动力计算模型,包括非线性分离和动态失速的影响。用实验数据对分析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6.
给出了一种直升机桨叶结构载荷校准过程中的预扭角确定方法。首先,介绍了试验原理,试验设计为在桨叶摆振方向小角度范围内加载,计算桨叶剖面在摆振方向加载时对应剖面的挥舞弯矩输出,在线弹性范围内,理论分析了挥舞弯矩电桥的输出结果与摆振竖直方向角度的线性关系;其次,以某型直升机桨叶为例,应用电阻应变计法,采用机载CAM500系列测试设备,完成了对其桨叶剖面预扭角的确定实践,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和准确性,为直升机桨叶结构载荷校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在直升机桨叶的静强度分析中,传统的分析方法可能会由于载荷计算的不准确,给强度结论带来不确定性。比如,直升机在飞行过程中,若桨叶的动载荷大于计算载荷,这时候就无法判断桨叶是否满足静强度要求。若采用本文中推荐的新方法进行分析,就容易对桨叶的静强度下结论。  相似文献   

8.
直升机旋翼桨叶电加热除冰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了国外直升机结冰保护研究现状,结冰保护设计气象条件情况及旋翼桨叶的主要除冰方法,并根据国外型号设计经验概括性地描述了直升机旋翼桨叶电加热除冰系统的组成、研制过程及相关试验,最后就桨叶迎面水滴撞击特性计算、热力计算和除冰组件疲劳及结构相容性设计等旋翼桨叶除冰研究应解决的关键设计技术作了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9.
这里提供一个计算旋翼在挥舞平面内的气动载荷的方法,可同时计算刚性桨叶和弹性桨叶的载荷和动应力。 原始数学模型采用南京肮空学院王适存教授的空气动力模型,基本假设均与文献[3]相同,在本文中不再赘述。 本方案采用逼近法求解,即用曲线拟合法来计算刚性桨叶的载荷,用迭代法计算弹  相似文献   

10.
在系统地对桨叶结构设计流程、结构分析计算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桨叶组件参数化定义及桨叶铺层三维几何建模方法的扩展,自动获得各桨叶剖面相关组件的几何和材料信息,并基于闭口薄壁梁理论,给出了复合材料桨叶剖面扭转刚度的高效计算方法.该方法一方面充分考虑了复合材料蒙皮铺层的复杂结构以及梁、肋等组件的细节几何模型,避免了三维几何模型简化误差;另一方面,提出了铺层块、等效厚度以及长厚比概念,并采用解析表达,将模型几何解构完全集成于桨叶设计过程自动完成,十分便于工程应用.实例验证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够快速、可靠地完成桨叶剖面扭转刚度计算,显著提高设计分析效率.   相似文献   

11.
赵建华  谢承荣 《航空学报》1993,14(10):460-466
归纳和总结厂弹道式地地导弹的精度变化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和谐波分析理论建立了导弹精度计算公式。文中根据函数逼近理沦,提出了确定谐波函数阶次的方法和具体的拟合步骤。应用这种方法导出了实际导弹的精度计算拟合公式.采用这些公式和采用弹道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任意相同条件下的导弹精度值.其相对误差小于1%。本文提出的精度计算拟合公式是简便实用的.  相似文献   

12.
任其全 《航空学报》1988,9(6):226-232
 解决弹性接触问题可用一种新的弹塑性接触有限元计算方法,即有限元混合法与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的凝缩法结合而成,能显著地节省计算时间。文中对涡轮盘榫槽与叶片榫头的接触问题进行了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利用超导块体的完全抗磁性与敏感线圈的电感变化测量重力梯度,需要对敏感线圈的电磁特性进行分析.利用盘状超导敏感线圈产生磁场,首先分析单匝线圈在场点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再通过叠加得到场点的总磁感应强度.选取设计参数对线圈外小间距范围内的磁感应强度进行计算可知,径向分量沿线圈径向保持稳定值,而轴向分量变化较大.质量块对总磁...  相似文献   

14.
近距离散冲击射流换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康滢  邱绪光  周维 《航空动力学报》1993,8(2):165-168,205-206
涡轮叶片内的冲击换热多取近距离散冲击换热 (冲击距与喷孔直径之比 Zn/dn<3,喷孔中心距与喷孔直径之比 Cn/dn<3)。由于在叶片前缘有气膜出流孔 ,因而对叶片内前缘冲击换热做大面积平均实用意义较小。所以本实验旨在总结近距冲击下驻点连线及驻点附近小面积的换热规律并得出新的经验公式 ,这具有较大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针对1个扭型、变截面旋转叶片,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采用变厚度壳单元来模拟真实叶片的方法建模,并与实体单元模型对静频和固有振型进行对比,验证了该建模方法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科氏力、旋转软化、离心刚化以及三者耦合对叶片动频特性的影响规律;基于壳单元动频数据,对现在常用的动频系数经验公式的适用性进行了简单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种模型的动频规律一致,对系统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离心刚化、旋转软化和科氏力;叶片A0振型的动频系数吻合较好,A1振型的反之  相似文献   

16.
翼型风洞试验阻力测量常使用尾迹流场测量积分求取阻力的方法,但各积分公式均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上,有一定适用范围。在多段翼型流场N-S方程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的基础上,研究高升力情况下低速风洞阻力精确测量技术。通过N-S方程数值模拟求解多段翼型绕流场,分析尾迹流场的特点和常规风洞试验阻力计算公式推导时所作假设,提出新的更为准确的型阻计算公式;利用多段翼型绕流的数值模拟结果,积分表面压力和摩擦力求得翼型的气动特性,并利用计算得到的尾迹流场信息按照常规和新提出的风洞试验型阻计算公式计算阻力,将三者进行比较,检验提出的新型阻计算公式的准确性;通过风洞试验检验数值模拟得到的流场特点和新型阻计算公式。研究表明:在高升力条件下,传统型阻计算公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必须进行改进;提出的考虑尾迹区流动特点的新型阻计算公式能够得到更准确的阻力值。  相似文献   

17.
某型发动机一级风扇机匣包容性数值仿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研究航空发动机机匣/叶片包容性过程机理,以某型发动机一级风扇机匣/叶片为对象,建立了三种有限元模型,研究了最高工作转速下的非包容过程,分析了完整叶片等对非包容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型发动机一级风扇机匣是非包容的;机匣初始裂纹的主要失效模式为双向拉伸应力下的拉伸失效,随后裂纹扩展产生大范围的撕裂;断叶受较复杂载荷的作用,最终在凸肩处断裂成二部分;断叶与机匣的撞击过程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次撞击为叶尖与机匣的轻微撞击,第二次撞击作用力最大,而第三次撞击受断叶后侧完整叶片的作用非常明显.受完整叶片的撞击,断叶动能有明显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针对翼身融合布局(BWB)飞机分布式系统一体化研究方法存在计算资源耗费巨大的问题,发展基于多流路体积力的飞机分布式系统一体化计算方法。从沿流线的体积力模型出发,将压气机对气流的作用力用沿流线的源项场代替。将单流路的计算模型加以扩展,综合考虑分布式推进系统与BWB的耦合影响,在分布式推进系统的压缩系统所在区域添加体积力源项,建立多流路体积力计算模型。将其应用于某大型BWB飞机进行一体化数值仿真。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的全周定常数值模拟方法,采用多流路的体积力模型能够在保证一定计算精度的条件下提高至少10倍的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19.
The complex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aerodynamics of blade/vortex interactions, the dynamics of a blade displaced out of its plane of rotation, and the position control of a hovering helicopter are discussed. Simplified models help to describe, and appear to be adequate for analysing, many aspects of these problems. Free wake analyses are shown to be of importance in determining blade loads and performance for hovering flight or for wind turbines. Unsteady aerodynamics and careful definition of the wake formation are required when computing vibratory airloads in forward flight.  相似文献   

20.
叶片反扭对跨声速大涵道比风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慧  沈真  郑赟 《航空动力学报》2016,31(1):100-105
使用基于流固耦合算法的叶片反扭程序,考虑了非定常气动力对叶片变形的非线性作用,研究了叶片反扭对跨声速大涵道比风扇性能的影响.以冷态叶型为起点,先计算离心力作用下的叶片变形,在此基础上使用流固耦合程序获得非定常气动力作用下的变形.考察了3个转速下叶片的动态变形对大涵道比风扇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跨声速工况下,叶片表面激波位置的变化对叶片反扭角有很大作用,在考察的转速范围内,堵塞点使用设计叶型计算的流量大于动态叶型下的流量,数值达7%,将导致发动机起飞推力小于预测值.结果表明在大涵道比风扇设计阶段,预测气动性能使用准确叶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