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航天》2008,(5):43
奋进号航天飞机3月11日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执行国际空间站建设任务。机上乘有7名宇航员,包括日本宇航员土井隆雄和站上长期考察组新成员赖斯曼(接替原在站上工作的埃亚尔茨)。此次飞行代号STS-123,历时16天,是航天飞机最长的一次国际空间站飞行任务。3月12日,奋进号与空间站对接。对接后,宇航员们完成了5次太空行走,安装了日本“希望”实验舱的第一部分和加拿大航天局“巧手”双臂机器人系统,并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实验和其它活动,  相似文献   

2.
《航天》2011,(3):38-41
二○一○年2010年国际空间站的组建已近尾声,航天飞机3次造访国际空间站,为空间站增添了美国"宁静"号节点舱和"瞭望塔"号观测舱、俄罗斯"黎明"号小型实验舱;更换了已经用尽的氨冷却剂储罐和一些旧电池组;安装了通信天线等部件。  相似文献   

3.
《航天器工程》2009,(5):100-100
据新华网2009年8月1日报道,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7月31日平安降落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结束了为期16天的“国际空间站”建设之旅。奋进号7月15日升空,17日与“国际空间站”对接,28日与其分离。对接期间,空间站上的人员数量达到史无前例的13人,宇航员们合作完成了日本希望号实验舱的最后一个组件——外部实验平台的安装工作,并为空间站更换了电池。  相似文献   

4.
庞之浩 《航天员》2012,(2):62-65
“希望”号日本实验舱是国际空间站最庞大、最复杂的舱段,所以用美国航天飞机分3次把它发往国际空间站。它由增压舱、遥控机械臂、暴露设施、实验后勤舱4部分组成,其中实验后勤舱又包括增压段和暴露段2部分,是日本实验舱的主要储存舱,用来储存和供给实验样品、各种气体和液体以及日本实验舱的备件。该舱暴露段位于暴露设施前端。可容纳3个有效载荷,用于为暴露设施储备和提供物资。  相似文献   

5.
庞之浩 《航天员》2011,(5):59-62
国际空间站的建造是由美国牵头的,其投入占国际空间站总成本的70%,所以称得上该工程的“龙头老大”。美国为国际空间站提供了实验舱、节点舱、气闸舱等各1个,以及7段桁架结构、4对太阳能电池阵,还用航天飞机完成了许多舱段的运输任务和航天员出舱组装空间站部件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航天器工程》2012,(5):24-24
据科学网2012年8月1日消息,国外媒体近日报道,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近期将一个水族箱(AQH)送上了"国际空间站",它被安放在"国际空间站"上的日本实验舱(JEM),以观察失重对水生生物(青鳉鱼)的各种影响。  相似文献   

7.
邸乃庸 《航天》2010,(6):28-31
二○○七年 2007年6月8日,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将重达17.8吨的国际空间站右舷第二组(S3/S4)构架结构和第三套太阳电池阵送至国际空间站。此次任务还为国际空间站安装了一套空间站-航天飞机电力转移系统,该系统可节约航天飞机自身的电力,增加其在轨时间,以加快国际空间站的建设速度。  相似文献   

8.
美国     
《航天员》2007,(1)
2007年美国计划发射5次航天飞机美国2007年计划进行五次航天飞机的发射,全部用于完成国际空间站的建设。首次任务 STS-117的执行将不早干3月16日。6名航天员将搭乘"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飞往空间站,运送第二和第三右舷桁架舱段,并在空间站上部署另一对太阳帆板。任务 STS-118计划在6月28日之后执行,该任务最值得关注的是,NASA 教师巴巴拉·摩根将进行首次太空飞行。随后的三次航天飞机任务将分别在9月、10月、12月执行。  相似文献   

9.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5月31日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继续执行国际空间站组装任务。此次飞行代号STS-124.历时14天.主要任务是运送并安装日本为国际空间站建造的“希望”实验舱的“增压舱”和“遥控操纵系统”机械臂,同时还携带了修理空间站损坏的厕所所急需的一台泵。机上乘有7名宇航员.其中包括日本宇航员星出彰彦。飞行期间.宇航员们出舱完成了3次太空行走。  相似文献   

10.
邸乃庸 《航天》2010,(9):32-35
2008年2月7日,“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将欧洲制造的、价值20亿美元的“哥伦布”号实验舱送至国际空间站。“哥伦布”号实验舱呈圆筒形、重约10吨、直径4.5米、长7米、容积达75立方米、能容纳3名航天员、安放10套科研设备,其命名源自著名的欧洲探险家哥伦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