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我国首次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在微重力环境中生长砷化镓单晶实验的基本原理,单晶炉结构和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2.
1987年8月5日至10日,我国首次利用返回卫星进行了空间微重力下的材料加工实验。本次试验共有12个项目,其中砷化镓单晶生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Y-Ba-Cu高温超导材料试验则为世界首次,HgCdTe红外材料,Insb半导体材料和难混合全都取得了地面不能得到的结果。这次试验的多用途加工炉吸收了国外空间加工技术的特点,构思巧妙、效果明显.一炉多用开创空间搭载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3.
论述利用我国返回式卫星,在其搭载的晶体加工炉中,首次完成的钇、钡、铜氧化物超导体样品的空间热处理试验。  相似文献   

4.
导出了近地卫星上任意部位微重力水平的表达式,分析和近似估算了利用我国返回式卫星进行首次空间材料加工试验时的微重力水平,表明是在按轨道周期变化的优于1×10~(-5)g_0的准稳态加速度上,迭加了幅度不超过2×10~(-4)g_0的随机加速度脉冲干扰。我国在1987年8月5日发射的返回式卫星上,首次搭载了一台空间晶体生长炉,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进行了以砷化镓为主的十项材料加工试验。为了对所得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就必须知道晶体生长期间的微重力水平。本文结合卫星的实际运行参数给予了估算。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返回式卫星上进行了一台双温区空间晶体生长炉的搭载试验,成功地实现了空间微重力条件下碲镉汞晶体的布里支曼生长,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文章介绍了这种晶体炉的设计和空间试验的过程;分析了回收样品的主要测试结果;并对空间材料加工装置的设计和一些相关工艺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神舟飞船生长GaMnSb材料过程及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神舟3号飞船(SZ-3)上的多样品空间晶体炉制备出GaMnSb材料.所设计的石英安瓿使用氧化铝棉毡和特殊设计制造的氮化硼坩锅进行减震,经受住了严峻的力学环境的考验,完成了材料的空间生长实验,达到了空间生长材料的初步要求.对空间生长的GaMnSb晶体进行了X射线能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空间生长的GaMnSb是多晶结构.对未获得GaMnSb单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空间晶体炉温度的波动和提供能量的不足是导致生成GaMnSb多晶结构的主要原因.由于在晶体生长的初始阶段晶体炉提供的能量不足,使GaSb单晶部分未能熔化,从而导致GaMnSb材料的生长在没有籽晶的情况下进行.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太空微重力环境对InSb 晶体生长的影响,在空间进行了InSb 晶体的重熔和再结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空间可以生长出结构较完整、组份均匀的高质量单晶。另外还证明了利用多用途单晶生长炉内一侧余热进行单晶生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正确认识微重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利用航天器中的失重 (有时称为“微重力”)条件 ,制造出具有理想球形的滚珠 ,冶炼出不同密度组分均匀的合金 ,生长出结构完整、不含杂质的大尺寸单晶 ,加工出薄如蝉翼的金属膜和细如头发的金属丝 ,提取高纯度的生物药品 ,开辟了空间材料加工和空间生命科学等新的空间应用与空间科学领域。我国返回式卫星多次搭载空间材料加工和空间生命科学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特别是其中的太空育种试验 ,硕果累累。卫星搭载过的多种谷物、蔬菜等植物种子 ,返回地面后经过培育、变异、选优 ,其后代果实产量增加 ,营养成份提高 ,抗病能力增强。人们往往把…  相似文献   

9.
航天技术领域新成就“863”计划实施十年来,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利用返回式卫星和运载火箭,进行了砷化镓材料、蛋白质晶体、细胞、微生物、植物种子等搭载试验。从搭载的种子后代中,已经选育出数百个早熟、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叙述了我国首次在空间微重力下进行的碲镉汞(MCT)晶体生长试验及一些观测结果。生长是从熔体进行的。在空间90min的加热时间内,将MCT多晶试样熔化,然后随炉冷却,最后在地面上再结晶。于是,生长出约3cm长的晶体,其表面光滑.结构致密,无孔洞,由1~3个大晶粒组成,其中单晶占74%。X射线能量色散分析(EDS)表明,其径向组分均匀性优于±0.02,其中约1cm长的一段晶体的径向组分均匀性优于±0.01。电学特性与地面上生长的样品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我国首次利用返回式卫星进行微重力搭载试验和具体实施的办法,以及试验所获得的令人鼓舞的科学成果。同时还提出研制微重力卫星的新设想,为进一步开展空间微重力条件下的科学研究活动,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一林 《太空探索》2002,(2):34-36
人们利用航天器中的失重(有时称为“微重力”)条件,制造出具有理想球形的滚珠,冶炼出不同密度组分均匀的合金,生长出结构完整、不含杂质的大尺寸单晶,加工出薄如蝉翼的金属膜和细如头发的金属丝,提取高纯度的生物药品,开辟了空间材料加工和空间生命科学等新的空间应用与空间科学领域。我国返回式卫星多次搭载空间材料加工和  相似文献   

13.
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在对接了“量子-1”号天体物理舱、“量子-2”号设备舱之后,于去年5月31日又发射了“晶体”号工艺舱。6月12日它和“和平”号空间站对接成功。“晶体”舱是以半工业生产试验为主的工作舱段。苏联人认为,“晶体”舱上的半导体材料半工业生产试验和生物样品制备的装置将开辟未来空间工厂的道路。各载荷在“晶体”舱内外的配置见图1、图2。下面就主要有效载荷作些说明。半导体单晶生长电阻炉-B由加热器、炉膛、“”控制系统、主体结构件和电缆组成,最大功耗2000瓦。它的预定任务目标有6项,其中前3项都是砷化镓单晶生长。1.用定向结晶法生长GaAs荦  相似文献   

14.
<正> 自1970年4月24日我国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迄今已先后发射成功了22颗。目前我国卫星的生产、发射已达到每年8~10颗的能力,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我国在利用卫星进行科研方面已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198 7r年8月、9月,我连续地入轨了两颗返回式试验卫星,星上做的材料加工试验得到了火炬状的砷化镓单晶体,晶体的完整性和纯洁性有较大的提高;在生物方面,在空间试验过的谷物、蔬菜、花卉、药用植物和  相似文献   

15.
1996年11月21目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日本丸红公司在北京举行了卫星搭载微重力试验样品的交接仪式。 这次搭载是由我国第17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提供的。卫星于1996年10月20日由我国的长征2号丁火箭发射,11月4日卫星顺利返回。回收的搭载样品完好无损,遥测数据齐全。日方对长征火箭的再次发射成功、卫星及搭载样品的顺利回收表示祝贺。在我国发射的17颗返回式卫星中,16颗获得成功,成功率达94%。 这次搭载是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首次为日本用户提供服务。这是继为法国、德国提供微重力试验搭  相似文献   

16.
温场可编程控制的小型空间晶体炉设计与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了一台温场可编程控制的小型空间晶体炉。其工作原理是,在计算机控制下,炉膛温场发生有序地变化,完成晶体生长过程。由于没有机械运动部件,从而彻底消除了机械振动对微重力环境的干扰。此炉是为返回式卫星搭载试验而设计,配备以Intel80c31为核心的计算机温度控制及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采用数字PID方式独立调节加热器中7个结构相同的加热单元的温度,可以编程实现多种温场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正>日本情报通信研究机构(NICT)2017年7月11日宣称实现了世界首次基于微卫星的空间量子通信实验,不仅验证了未来利用小卫星建设卫星星座的可行性,更促使超远距离、高保密性量子卫星通信网络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上。SOCRATES卫星重48 kg,尺寸49.6cm×49.5cm×48.5cm。其搭载的小型光通信载荷小型光学收  相似文献   

18.
王翰林 《太空探索》2001,(12):32-34
●太空将是引起新一代技术革命的摇篮,新工业革命将发生在空中 ●航天诱变育种已成为中国在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一大特色,我国目前已进行了500多个植物微生物品种的搭载试验 ●我国自1987年用发射的FSW-0返回式卫星,首次搭载植物种子以来的9颗卫星和两艘飞船,共吸引全国22个省市的70多个单位参与种子搭载试验。中国10年,人类40年来进行的空间效应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已使人们认识到,空间环境因子所产生  相似文献   

19.
用国产装置进行的空间蛋白质结晶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使用国内研制的管式汽相扩散结晶装置,在我国返回式卫星上,成功地完成了两次空间蛋白质晶体生长实验,10种不同种类的蛋白质配制的48个样品在空间的出晶率分别达52%和80%,其中少数蛋白质生长出了较高质量的蛋白质晶体。结果表明,空间的微重力环境利于改善蛋白质晶体的生长,而且在结晶条件优化足够好的条件下,在空间里能生长出比地面晶体尺寸较大、形态较好和内部有序性较高的蛋白质晶体。本文还就微重力对蛋白质晶体生长的具体作用及其开发利用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胡群芳 《太空探索》2005,(11):14-15
第22颗返回式卫星上搭载的太空蚕.在太空邀游了18天后,于9月18日在北京航天城“走”出了卫星返回舱.安全“回家”,表明由我国学生设计的太空科学实验——“蚕在太空中吐丝结茧”取得成功。这是我国卫星首次成功搭载青少年生物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