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变稳模拟参数的确定是变稳直升机建设的首要任务。基于ADS-33E典型旋翼飞机飞行品质标准,分析了包括响应类型等在内的旋翼飞机典型飞行品质及表征参数;从飞行品质研究和试飞员培训的需求出发,提出变稳直升机基本的模拟能力,设计典型的控制策略;最后在典型模拟器环境中对变稳直升机的轴间耦合、模态特性以及响应类型等进行了仿真验证,表明本文提出的变稳机直升机模拟参数设计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唯一的一架变稳飞机IFSTA仅具有三自由度变稳功能,模拟能力不能满足对航迹角以及直接升力特性等的任务需要。根据国外变稳飞机研制和应用的结果,考虑工程上的实现容易性,采用俯仰、滚转、偏航、直接升力和自动油门的多自由度变稳控制是提升变稳能力的较为可行的方法。为此,应用现代控制理论中的自适应控制技术,开展了多自由度变稳控制技术研究,并在MATLAB和半物理试验台上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自适应控制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空中飞行模拟的模拟精度和控制律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3.
依据Ту-154М变稳飞机的特点,主要进行了不同操纵器、不同控制律和不同显示画面的飞行试验研究。特别是通过中央杆和侧杆、电传系统不同控制律飞行品质特性之间、两种先进控制方案及不同显示方式的比较,不仅掌握了这方面的试飞技术和评定技术,还亲身体验到变稳飞机在发展仿真技术,新机预研及提高试飞员试飞技术和评定技术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放宽静稳定性大型客机进行了控制增稳控制律的设计,并完成了相关的仿真验证。通过研究《CCAR-25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和C*飞行品质评价准则,提出了放宽静稳定性大型客机纵向增稳控制律的设计要求。采用国际上先进大型客机常用的C*构型设计纵向电传增稳控制律,最后对所设计的控制律进行了操纵品质和增稳效果的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控制律在典型的巡航状态下,电传闭环操纵品质满足Ⅰ级飞行品质;同时在纵向扰动的情况下,有很好的静稳定性,增稳效果满足适航条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空中飞行模拟与电传飞机飞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自全  赵永杰 《飞行力学》2005,23(1):19-22,26
以电传操纵作为显著特征的第三代飞机飞行试验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和风险性。从电传飞机飞行试验所必需的飞行试验技术出发.研究和探讨了变稳飞机(空中飞行模拟器)对电传飞机飞行试验的重要性和特殊作用;概括和总结了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利用变稳飞机在电传飞机飞行试验中所完成的研究工作及其重要意义;针对电传操纵,重点描述了对PIO的飞行试验研究以及试飞员培训等。  相似文献   

6.
由六○九所承担的“综合空中飞行模拟试验机(IFSTA)复稳系统”研制工作,在前期大量的仿真计算和半物理模拟试验的基础上,5月25日,由新研舵机、人感装置、飞控计算机、电子部件以及自行研制开发的飞行控制律和变稳系统软件包等组成的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飞机变稳的基本原理研究模型跟踪控制方法,对闭环模型跟踪方法进行优化,提升变稳跟踪精度,依据改进后方法进行变稳控制律设计,并在六自由度非线性模型中进行了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8.
某机横侧向增稳系统控制律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安玉 《飞行力学》1996,14(1):90-96
结合某机横侧向增稳系统控制律的设计作为实例,分析了飞机横侧向增稳系统反馈参数的选择及其对飞行品质的影响。给出了经试飞验证后的控制律参数的选择结果,并对有无增稳系统时飞机的横侧向飞行品质进行了对比,得出了横侧向增稳系统可以明显地改善飞机的荷兰滚模态品质,使之达到1级品质要求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小型变稳飞机不同状态着陆时的纵向短周期飞行品质评价,详细分析了试飞员评定结果和准则评价结果,得到飞行品质准则评价结果与试飞员评述的符合性,初步探讨了飞行品质准则预测的品质等级与试飞员评分不同的原因,并对部分准则的适用范围进行研究。文中提出的分析方法可用于其他飞机飞行品质评价。  相似文献   

10.
驾驶员诱发振荡飞行培训和评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驾驶员诱发振荡(PIO)飞行培训和PIO等级评定(PIOR)方法.根据PIO发生的机理,分析了诱发PIO的因素.在某变稳飞机中,设置可能产生PIO的关键系统参数,设计了高增益的飞行培训任务,由3名飞行员完成任务后利用PIOR定量评估飞机的PIO趋势,研究了PIO飞行培训方法和等级评定方法.结果表明,用变稳机进行飞行员PIO飞行培训的方法合理可行,用PIOR可有效评定发生PIO的趋势等级.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适应高增益,全权限数字电传操纵系统飞行试验的需要,利用已研制成功的多台地面飞行模拟器和BW-1纵向,IFSTA三自由度空中飞行模拟试验机,模型自由飞研究以及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机载数据采集记录和地面实时监控系统等设备和技术手段,进行了电传飞机的飞行品质和飞控稳定性等问题的研究,包括试飞输入设计,电传飞机飞行品质,电传飞控系统稳定裕度等。最后,提出了对下一代飞机飞行力学和飞行控制方面需要研究的试飞  相似文献   

12.
黄彭年 《航空学报》1996,17(4):399-403
空中加油过程中 ,在供油机的旋涡系统流场作用下 ,受油机的侧向扰动运动具有不稳定的振荡模态。采用驾驶员传递函数 ,对驾驶员 -受油机闭环系统的稳定特性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 ,按滚转角对飞机进行反馈控制时 ,不能使该不稳定模态变为稳定模态。按侧向位移对飞机进行反馈控制时 ,可以使不稳定模态转变为稳定模态 ,但驾驶员传递函数中的放大系数必须严格控制在某一适当范围内 ,说明驾驶员必须十分精确地操纵飞机 ,才能使受油机获得闭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试飞员培训离不开教学专用的航空器和地面模拟设施等教学条件.这些教学条件是试飞教学实施、保持和持续提高试飞教员教学水平所必须的.教学条件的完整性和试飞教学师资力量共同决定着试飞员学校的培训水平和能力.首先分析了试飞员职业生涯的特点,介绍了国外试飞员学校的培训条件,说明了试飞员培训条件与教学体系、师资的关系,最后结合我国实际给出了试飞员培训条件建设的内容,供从事试飞员、试飞工程师培训的管理、教学和研究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用机械操纵系统的飞机相对电传控制飞机不具备飞行包线保护功能,驾驶员可能在误操作情况下使飞机进入失速状态,特别是新机研制试飞和失速飞行试验。失速自动改出装置通过控制反驱作动器带动操纵系统,抑制驾驶员将飞机操作进入失速,并在飞机进入失速后帮助驾驶员改出失速。模糊控制理论具备常规控制理论所不具备的很多优势,可以使控制律更简单、直观和有效,用于失速改出控制将使系统更加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5.
袁东 《飞行力学》1996,14(2):24-29
介绍了1994年在俄罗斯格罗莫夫飞行研究(FRI)的Ty-154M空中飞行模拟器上进行的现代电传操纵飞机试飞演示的情况,其中包括试飞文件编写,飞行前训练,飞行试验,驾驶员评定,数据处理和编写技术报告等内容,对现代电传操纵飞机驾驶员手操纵器试飞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与研究,获得了一些实践经验,可供国内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该型教练机现有航空电子系统构型、驾驶员操作程序、接口控制文件深入研究,结合未来功能扩展需求,给出了合理的系统构型分析、功能分配、数据流规划、原相关系统软件改动分析,在此基础上还设计出了嵌入式训练系统技术方案.依据方案研制的嵌入式训练系统原理样机通过系统动态试验、航电系统地面综合试验和飞机地面通电试验,证明系统...  相似文献   

17.
傅康平 《飞行力学》1992,10(1):67-76
本文介绍了为研究高速弹射试验机的操稳性能和在弹射力扰动下飞机的动态响应,把弹射力以瞬态脉冲载荷的形式作用于飞机时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和采用的计算方法.把计算结果与试飞结果和原型机试飞结果作了比较,计算结果与试飞结果的一致性是令人满意的。这为高速弹射试验机的安全飞行和指导飞行员实施弹射试验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推力矢量飞机的试飞技术,建立了推力矢量飞机的动力学模型,用动态逆方法设计了4种过失速机动控制律,并在地面飞行模拟器上参考标准评估机动动作集(STEMS)进行了飞行模拟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的4种过失速机动控制模式没有不可接受的操纵响应,飞机采用推力矢量控制后敏捷性明显提高。在模拟导弹攻击目标时,采用过失速机动控制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桶滚是近代空战中重要的战术机动动作之一,飞行员能否熟练掌握桶滚的操纵方法,是取得空战胜利和保障飞行安全的基础。针对飞行训练中,桶滚操纵动作不易准确掌握,后段易出现偏差等特点。从桶滚的运动方程入手,根据其战术意义及飞机机动性能特点,分析与研究桶滚的动态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出桶滚的运动特点及操作规律。最终,为飞行员正确掌握桶滚的操纵方法,提高飞行员对飞机空中状态变化的掌控和识别能力,提升技战术水平,有效地保障飞行安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舰载机进近速度过大不仅会缩短机体疲劳寿命,而且会增加事故风险。通过分析得出,造成进近速度超出预期值的原因是飞行员为保证飞机沿固定下滑道下滑而对飞机的状态作出了调整。进一步分析得出,甲板风高于测试值是迫使飞机状态改变的直接因素,并利用统计数据分析验证了该结论的正确性;分析结果表明,甲板风增大的80%转化为进近速度的增加;提出以抬高基准角的方式应对大甲板风带来的进近速度的增加,以保证着舰安全。研究结论可应用于岸基模拟着舰训练中,可提高模拟训练和实际着舰的相似度,增强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